警惕破產重組中的國進民退

一:中澳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破產案例

中澳集團成立於1998年4月14日,位於山東省慶雲縣,註冊資本為1350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張洪波,持股比例為99.98%。中澳集團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主要從事肉鴨的育種、繁育、養殖和深加工,其主營產品是“中澳”牌鴨肉系列製品,擁有出口歐盟資質;中澳集團所擁有的歐盟出口資質,被業內稱為“歐號”,國內極為罕見,據稱只有5家擁有。在2013年,中澳集團營收達到33.98億元,此時張洪波及其子公司已涉及家禽養殖、飼料生產、食品加工、農產品加工、醫藥保健、購物商場、連鎖超市等,並向房地產、金融領域延伸,成為當地的商業巨擘;在2015年,張洪波家族規模資產達到175.05億元,成為德州首富,“鴨王”的聲譽也使他達到了事業巔峰。


警惕破產重組中的國進民退

2013年禽流感爆發,家禽養殖業大行情整體衰頹,呈現斷崖式下滑。業內人士表示,各大銀行對家禽養殖業預期看低,開始對控制該行業投放規模。伴隨著2014年資金面收緊,資金成本上升,中澳集團資金流開始收緊。隨後伴隨各國有行及股份商業銀行大規模抽貸,中澳集團資金鍊瞬間崩掉,張洪波數十年打造的中澳帝國也轟然倒塌。

好在中澳集團的出口貿易始終不錯,在2016年時,整體情況開始出現明顯轉機。然而在此時,張洪波被以“妨礙信用卡管理罪”突然控制,次日當地即啟動破產程序,由稅務部門發起破產申請,3天后慶雲縣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啟動破產。破產管理人,則被指定為山東華信產權流動破產清算事務有限公司。

根據部分媒體的報道,作為債主,銀行也並不主張中澳集團破產。而張洪波也無法理解,中澳集團基礎紮實,出口貿易仍有很大成長空間,在政府支持下,完全可以起死回生,而不是破產了之。

之後發生的情況,更應引起人們的重視。一是十分珍貴的“歐號”被慶雲縣興業資產運營開發有限公司以100萬元拍賣獲得,當次拍賣僅一人報名,一次出價,遠低於“歐號”的真實價值;二是中澳集團39宗共3000多畝工業用地的使用權,和18萬平米的房屋建築物等,被拍賣處置,次拍賣物位於城區,資產評估總價值是2.1億,即每畝不足7萬元,遠低於市場價值。1月13日,被唯一報名人德州慶融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以起拍價2.1億元成交,拍賣後不久時間,上述土地已經被規劃為商業用地,亟待開發。 經過查詢,慶雲縣興業資產運營開發有限公司與德州慶融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均為政府控制企業。

綜合看來,可以稱之為國有企業以極小的代價將中澳集團的優質資產全數拿下,留給債權人的只是星星點點的補償,遠不能償還其債務,更給慶雲當地依靠中澳集團的企業和養殖戶留下了一地雞毛。其中的過程和原因,難免令人遐想。

二、丹東港集團案例

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是原丹東港務局於2005年初改制形成的,為中外合資股份有限公司,由日林建設公司控股,主要從事港口倉儲.裝卸及運輸,2004年吞吐量為1050萬噸,2005年計劃吞吐量為1500萬噸.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正從原來單一的港口倉儲.裝卸及運輸向集港口倉儲.裝卸.運輸.物流.工業園區.保稅區於一身的綜合性國際化港口發展。


警惕破產重組中的國進民退

丹東港的地位在丹東市別具一格,回顧丹東市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著墨最多的企業當屬丹東港集團。2016年,丹東市政府大力推行“以港興市”戰略併成立領導小組,時任丹東市市長的石堅親自掛帥組長。丹東提出“要正確處理好港口與政府的關係,樹立‘一盤棋’思想融為一體”,並將新一輪的城市振興押寶在丹東港的轉型升級上。丹東港的地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警惕破產重組中的國進民退

然而儘管如此,丹東港卻並非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可以說丹東港是“中國唯一的私營港口”。丹東港為在香港上市,由公司的實際權益人在香港設立了丹東港集團(香港)有限公司,並通過100%持股遼東國企投資有限公司(香港)、日林實業有限公司(香港)、美國紐約港務發展有限公司(香港)、環球港口經營有限公司(香港),持有丹東港的全部權益。 其中,兩名境內實際權益人——王文良通過日林實業有限公司持股佔36%,丹東市政府通過遼東國企投資有限公司持股佔20%。也就是說,自然人王文良是丹東港名副其實的第一大股東。 丹東港的實際控制人,憑藉著丹東港和日林集團,位居丹東首富。 丹東港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它的激進擴張還得到了丹東市政府的明文“支持”。2014年,丹東首次將“以港興市”戰略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抓住北黃海開發機遇,確保大東港區20萬噸級礦石泊位投入使用,加快散雜貨、石油化工、集裝箱等泊位建設。2015年,丹東還提出“推進丹東港境外上市融資”。

這一切為丹東港的後續埋下了隱患,2017年6月底,丹東港貨幣資金僅為15.2億,其中14.4億為受限資金,公司賬面可自由支配資金僅有8000萬元左右,而一年內到期的債務高達170億,債務違約已然無可避免。上百億的公開市場債券,幾百億的銀行貸款,巨大的債務籠罩在丹東港上空,數百億的債務單是一年所產生的利息就足以吞噬全部的經營現金流入。

2019年初,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機構請求遼寧省省政府成立清算組,先期進入丹東港集團進行清算,再根據清算的結果,由債權人委員會向法院申請破產。為了避免破產重整,丹東港集團也在做著最後的努力。3月22日,丹東港集團罕見地召開新聞發佈會,堅稱“有信心通過自身努力償還全部債務本息”,藉此應對債權人的重整申請。 2019年3月14日,平地驚雷起,丹東港一紙訴狀將丹東市政府訴至遼寧省高院,要求政府償還高達227億元墊付資金,丹東港稱其為公共基礎設施和區域圍填海建設墊付的資金227億元,如果政府能夠將這筆鉅額資金償還到位,眼下的違約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丹東港也將免於走向破產重整的厄運。

這後面的原由現在難以揭破,撲朔迷離,是否真的存在墊資無法探究。 儘管丹東港勉力掙扎,4月7日晚間,丹東市委市政府官方新媒體平臺“丹東發佈”刊發了一則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的聲明,稱自出現債務違約危機之後,主要債權人方已向法院申請對公司進行司法破產重整。有人假借丹東港集團名義散佈不實言論,甚至抵制司法重整程序。一天之內,4月8日上午,丹東市中級人民法院向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及其部分關聯企業送達重整受理裁定,丹東港集團重整已進入法定程序,丹東市中院將與指定的重整管理人一同進場接管丹東港。經過一番掙扎的丹東港最終沒能擺脫重整的命運,與債權人的拉鋸戰就此塵埃落定。

但翻看翻看丹東市政府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內容,“展望2019年,以遼寧港口整合為契機,加快丹東港重組步伐”,似乎丹東港的重整命運早就已經註定。

2019年1月4日,遼寧省港口集團掛牌成立。遼寧省國資委持有遼寧港口集團50.1%的控股權,招商局集團旗下的招商局遼寧港口發展有限公司持股49.9%,是十分典型的國有企業。在港口整合的大背景下,可以預見,在破產重組背景下,丹東港被遼寧省港口集團收編的前景已經十分明顯,國內唯一的私營港口即將消失。

筆者按

目前國內經濟學界和社會上最流行的說法之一是“國進民退”,意思是國企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大,而民企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小。事實並不是這樣。無論從國企主營業務收入、資產總量,還是利潤總額看,中國並沒有發生“國進民退”的現象。

本文中所提的“國進民退”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國進民退,而是在民營企業的破產重組過程中,是否存在外在的影響,是原本按正常流程開展的工作產生偏差,導致民營企業的優質資產被以不正常的價格被處置,影響了債權人和利害關係人的正常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