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春秋战国很少有将领领兵谋反的?只有三家分晋?

李成蹊


你好,我是静心匠道,一个优质历史邻域创作者

为啥春秋战国很少有将领领兵谋反的?只有三家分晋?

春秋战国其实可以说是分开两个时期,但是他们的分水岭,就是在文章提到的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个阶段。

可以说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是将军领兵谋反的比较少见,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况发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春秋战国是在西周的分封制度发展下来的。可以用现代话来比喻,就是诸侯国就是西周在当时中国的代理分公司,给了你一个职位和一些人,你就自己去到当地发展和管理人口。可以说当时的很多诸侯国都是小国家比较多,而管理下的人口并不像后世统一后的广大,有些国家地方最多等于现在一个市而已,而且当时的人口也不是很多,对外需要开拓土地和蛮族对抗,对内则需要耕作公田进行粮食储备,军队的结构是部分贵族子弟为军事指挥官,老百姓军队辅助,职业军人是比较少的,而集结模式也是战时才会集结,不像后世一样有职业军人跟着将领同住同吃,造成变成自己的私兵谋反。

第二:西周到东周,名义上各地诸侯的军队是有限制的,例如对各诸侯国的军队人数是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的诸侯等级不同拥有的军队是不同。诸侯动用军队,是在战时需要才进行集合和发放武器装备。诸侯王还有一个义务,就是在周王需要的时候,集合起来去勤王。这种的模式,其实很大限制了将领拥有自己部队的可能性。

第三:由于当时大的诸侯还会分封自己的土地给部曲去管理,而这些管理者也就成了土皇帝,他掌握下的土地和人口,又组合成军队帮助自己的诸侯王战斗,而由于常备的部队不多,诸侯之间打仗还需要约定时间,集合部队,并且还需要进行庙算和占卜,最后,才有各个掌权家族抽出一些精英,经过国君的授命才带部队去打仗。很多时候,部队调动是需要国君的信物才可以调动,可以在窃符救赵的故事中体现出来。部队如果没有国君的信符,可以拒绝调动,和后世汉唐宋明清那样,将领有对军队有着巨大的掌控力完全是不同的。

第四:当时的战役战争时间都不算非常的长,到了战国后期,像李牧带兵守边,还有长平之战的那样的长期带领部队的不多,所以战争以后,很多部队会回归到社会,继续自己需要的耕作和日常生活,等到有了战事再度集中。在吴起以后魏国才出现了一批魏武卒,但是在全国的军队比例上看,这只特种部队的人数不是很多,对于谋反会相当困难,因为这些军队的补给都是来自于国君如果没有了国家的支持,这只常备的职业部队,就会失去了根基。

第五:来自当时的社会思想,当时是一个以道义和道德为准则的社会,在周朝的礼教管理下,忠君爱国是标杆,社会对那些忠于自己国君的人,哪怕这个国君已经灭亡,也是

极度推崇,因为这就是当时的社会风气。而如果一个将领带着军队谋反,那么是会遭到各个诸侯国和人民的唾弃,很难在社会立足。

但是为什么三家分晋会成功呢?

这个其实,就和分封制度有关系了。有当时的制度是为分封制度为主,而国君例如晋国,会把一些土地封给有社会有贡献和战功的臣子,臣子对土地有着非常大的管理权力,并且到了历代的发展,有些家族自己地方的实力上越来越强,并且最后影响到了自己国君的地位,最后国君的被自己的臣子架空,实力越来越弱,成为了像东周君一样的名义上的君主而已,特别是晋国在几代晋君的骚操作下,宗室的实力大减,而臣子的实力很强,变成在几家相互达成协议以后,三家分了晋国。

所以当时跟本不会存在将领谋反,指存在诸侯夺权。


静心匠道


晋是春秋战国时期唯一的抑制宗室重用大臣的诸侯国。晋历史上诸公子争位最为著名,公子继位后大都打击公室(即王室宗亲),重用卿室(卿大夫),造成王室势力逐渐式微,而卿大夫势力壮大。三家分晋之前,晋国有实力的卿大夫近十家,通过兼并形成三家,彼此势力差不多。而其他诸侯国,大都是公室势力主宰,不会出现外姓篡政。


博兴国史


你要把春秋、战国分开才行。

春秋很少有国家被颠覆的,但君主被臣下弑杀的可不少。随便翻翻春秋,弑君的记载随处可见。

士大夫掌权后(甚至是刺杀)能弑杀诸侯,却不能取而代之,因为其他国的诸侯不允许,这便是春秋的潜规则——你看主君不顺眼,可以随便换人,但必须是诸侯的血亲。

其他诸侯都在防备被卿大夫篡权。

当然,这也跟制度有关——爵位都是永久承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诸侯是诸侯,卿大夫是卿大夫,周天子是周天子。

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真的是划时代的口号。

改变这中情况是需要时间的。三家分晋、田氏篡齐都是谋划、运作上百年才成功的,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曹操扭扭捏捏,先是丞相,后是魏公、魏王,不敢一步登天,因为没有经验,他在一步步试探。

因此魏晋之间的权力更迭,往往需要数代人的经营。

直到南北朝,大家已经习惯了,因此一代的时间便能改朝换代。刘裕、萧道成、杨坚等人无不如此。

再回到谋反这个话题上。

谋反是个技术活,武将能带兵打仗,不代表能“控制”这支军队。军队的武器装备、粮草、军饷以及人员补充都归“后方”管理,而非武将本人。

先不说武将能不能让士兵跟自己一起造反,就说武将怎么补充武器装备、粮草、军饷吧?

武器装备需要冶炼坊,粮草需要土地以及农民,军饷需要税收,你让武将去哪里弄?

所以武将造反,在中枢权力鼎盛的时候是不可能成功的。

唐朝中晚期藩镇割据严重,可也挺过了100多年,藩镇怎么也比其他的“造反”武将实力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