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泣血写下的《祭侄文稿》,到底有多珍贵?

颜真卿泣血写下的《祭侄文稿》,到底有多珍贵?

《祭侄文稿》是唐代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的草稿。它上面有很多涂片,但它一直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可与王羲之的《 兰亭集序》相媲美。它到底好在哪里?

颜真卿泣血写下的《祭侄文稿》,到底有多珍贵?

罕见的唐代书法真迹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颜真卿可以说是继王羲之之后最着名的书法家。苏轼曾经说过,“诗至于杜子美,书至于颜鲁公。”几千年来,他的书法影响了书籍界的无数人。

《祭侄文稿》存在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宽59.6厘米,长29.2厘米,大致相当于两张A4纸的大小。它与苏轼《冷食帖》、赵干《江兴初雪图》一起称为“镇馆之宝”。

《祭侄文稿》写于公元758年,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宋元以前保存的书籍和绘画并不多。在战争中传承的绘画和绘画基本上是罕见的。所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相比玉器等耐贮藏文物,书画的生命极其脆弱,光线、空气湿度、微生物可能带来一些损害。所以,最早的西晋书法作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馆《平复帖》,黄庭坚《诸上座》,米芾《苕溪诗》等也是这种珍贵文物。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许多写书法的人都是从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开始练习,但这个着名的《祭侄文稿》是一篇充满悲伤的文章。

颜真卿泣血写下的《祭侄文稿》,到底有多珍贵?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石叛乱爆发,河北许多县在短时间内崩溃,无数人流离失所。颜真卿和他的堂兄颜杲卿是忠诚的,反抗叛乱分子。那时,颜杲卿驻扎在常山,颜真卿守着平原。两兄弟相互呼应,克制了一些敌军。为了帮助父亲平定叛,颜杲卿的儿子严季明经常奔波于这两个地方。

在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反叛军史思明攻占长山,颜季明被反叛分子斩首,颜杲卿也遭到安禄山的残酷杀害。

两年后,颜真卿有机会派人去河北寻找兄弟和侄子的遗骸。最后,他们只找到了颜季明的头骨和一些颜杲卿的骨头。他非常悲痛地写了这篇迟来的祭文。起初,他描述了他的个人身份和侄子的生前情况。文字的节奏很温和,笔和墨水相对清淡。在转向正题后,他的笔画变粗,墨水开始变浓。

颜真卿泣血写下的《祭侄文稿》,到底有多珍贵?

他写道,侄子从小就很出色,期待成为一名优秀的官员。但谁料到安禄山的反抗军队,他们的兄弟们抵抗敌人夺回土门,力挫叛军的士气,但由于奸臣拥兵自重,常山成了一个孤独的城市。“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在整个作品中,颜真卿在“父陷子死”中的四个字是笔画最重的。他质问上苍:“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让你遭遇如此残害,再多的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

“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他写道侄子的“首榇”(头棺)在三年后被收集并埋葬,就在这短短的几行话里,颜真卿一遍遍的涂抹一遍遍的书写。 “呜呼哀哉”这都是草书书写而成的。最后,他告慰死去的侄子 “再等一个好的日子,再选择一块好的墓地埋葬你,你的灵魂如果还能知道这一切,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做客。”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犹如江河倾泻奔流不息。

《祭侄文稿》共23行,234个字。由于情绪激动,这些词语或是稀疏或是密集,墨水颜色重轻交错,甚至还有“枯笔”的痕迹。颜真卿长期积累的书法技巧在悲惨的情绪中倾泻而出,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元代书法家鲜于枢说,“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

颜真卿泣血写下的《祭侄文稿》,到底有多珍贵?

人品与字品的高度合一

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强烈有力,他的个性耿直。在《祭侄文稿》写作的26年后,他被派去说服叛乱分子李希烈,他因宁死不降而被勒死享年76岁。

德宗下召,“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北宋中期以后,颜真卿的书法受到文人的高度赞扬甚至以神品称呼其作品。欧阳修强烈推崇颜真卿:“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颜真卿泣血写下的《祭侄文稿》,到底有多珍贵?

在这一期间,人们钦佩颜真卿的书法技巧,也把他视为道德模范,称赞他不屈的个性。在王室,颜真卿的文章《祭侄文稿》《争坐位稿》被收藏至宫廷。在民间,有许多颜真卿的作品整理出来,严真迹成为收藏家的目标。书法家米芾《书史》记载“鲁公《寒食帖》,绫纸书,在钱勰处,世多石刻。”在南宋,甚至出现伪造书籍的现象。

精湛的书法技巧和深刻的情感,加上颜真卿自身的坚定气氛,已经给予了《祭侄文稿》至高无上的魅力,成为家喻户晓的“天下行书第二”的美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