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壟斷企業的底層邏輯——拼多多崛起的故事

本週向大家分享的內容選自彼得·蒂爾的《從0到1》。本文緊承上一篇,成功的企業都一致地規避了競爭,走向了壟斷,鏈接見文末。讀書計劃進度:2/100,全文約3500字,讀完約8分鐘。


2015年9月,拼多多正式上線。用了不到三年時間,拼多多就從上線走到上市,而同樣的歷程,阿里用了15年,京東用了10年。截止今日,拼多多已經積累了5.85億的用戶,且一季度月活用戶已超過淘寶。

建立壟斷企業的底層邏輯——拼多多崛起的故事


這也成功引起了中國互聯網第一巨頭阿里巴巴的注意——設立淘寶特價版對抗拼多多。且不論二者的勝敗如何,拼多多已躋身電商平臺這一具備壟斷性質的行業。它到底是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的?

我們先來看一看壟斷企業都具有哪些特徵。

  1. 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是一家公司最實質性的優勢,它使你的產品很難或不能被別的公司複製。如你現在正在使用的今日頭條,它的“專利”某種程度上就是推薦算法,根據用戶畫像來推薦你想看的資訊內容。這種推薦算法的優勢相比於傳統的搜索引擎百度,可以說是革命性的。

那麼什麼樣的專利技術才能帶來壟斷優勢呢?一般而言,專利技術在某些方面必須比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擁有真正的壟斷優勢。可見這種優勢好的不是一點半點,可以說是革命性的。


建立壟斷企業的底層邏輯——拼多多崛起的故事


而拼多多在“拼購”的模式上(廣義上的專利技術),對傳統的搜索購買模式形成了10倍以上的優勢碾壓。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不在於其技術的封閉性,而在病毒式傳播的速度上形成了無可比擬的優勢。當你想在產品上與它競爭,忙著制定競爭策略時,回過頭來拼多多早已遠遠地甩開了對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既然這種技術不難攻克,為什麼其他電商不選擇複製呢?這是因為平臺企業存在著顯著的二八法則,即20%的頭部企業掌握著80%的市場。在這一法則下,市場的先進入者會率先搶佔市場份額,一旦佔據了市場主體地位,後來者就難以撼動。


2.規模經濟

壟斷企業越大越強:開發一項產品的固定成本需要更高的銷量來分攤

。軟件開發就享有非常大的規模經濟效應,因為產品不需要重複的投入,當用戶量積累到上億級別,邊際成本就趨近於零。

比如你在當地開了一家餐廳,你只能擁有一定數量的顧客。當你的生意火爆時,你可以開更多的分店,僱傭更多的廚師,但利潤還是有限,你永遠不可能像軟件工程師那樣,以優秀的人才組建核心團隊,為上百萬顧客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從他們身上所獲得的利潤,是小餐廳可望而不可即的。

建立壟斷企業的底層邏輯——拼多多崛起的故事

因此,一個好的初創企業在剛開始設計時就要考慮到所進入市場的發展潛能,即未來的市場規模是不是足夠大。而拼多多所在的電商領域輻射的是上億級別的買家群體,如今有著近6億的用戶群體。在規模經濟的成本分攤下,拼多多能將更多的資金投入新功能的研發,供應鏈渠道的優化以長久地維持自身的競爭優勢。


3.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使得一項產品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而更具價值,網絡效應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微信。當你一個人使用微信時,微信沒有任何價值,而當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來和周圍的人聊天時,它的價值就越來越大。當中國大陸的每一個人都在用微信時,那麼它的價值就無法估量,因為這時你已經離不開它了。

建立壟斷企業的底層邏輯——拼多多崛起的故事

網絡效應的作用很大,但是沒有一定的用戶體量就無法發揮真正的網絡效應。前面說到,平臺企業由於其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從一萬個用戶到一億個用戶除了對服務器的考驗,不需要付出任何的多餘成本。從而能輕易地支撐起龐大的用戶流量,搭建起網絡效應,可謂是發揮網絡效應的最佳之處。

拼多多本質上是一家平臺企業,它的核心在於連接供給和需求的兩方群體,即拼多多上成千上萬的買家和賣家。在“拼購”模式的加持下,買家群體這一段通過在微信上的病毒式傳播迅速積累用戶量,龐大的用戶群體也會吸引更多的賣家駐入拼多多這個平臺,從而快速的突破網絡效應所需的用戶體量。


4.品牌優勢

一家公司最顯而易見的壟斷是對自己品牌的壟斷,因此打造一個強勢品牌是形成壟斷的有力方式。比如一想到蘋果這個品牌,你就願意掏出比國產手機貴得多的價格為其品牌的背書而買單。

建立壟斷企業的底層邏輯——拼多多崛起的故事

蘋果的品牌優勢,不僅僅始於喬布斯的打造極致產品的精神和極簡的美學主義,也體現在它的產品上。

在硬件上,蘋果有著超高性能的處理器,如它的A系列仿生處理器,在軟件上,有成千上萬的開發者為蘋果產品編寫軟件,形成了付費的app store,以及無比流暢的IOS系統。

儘管比起耀眼的品牌形象,蘋果的這些壟斷優勢都黯然失色,但是這些優勢卻使品牌優勢更加耀眼,加強了蘋果公司對市場的壟斷

同樣,拼多多也具有自己的品牌優勢——物美價廉。在品牌的營銷上拼多多下足了功夫,很多綜藝節目都有拼多多的贊助,那句“拼的多剩的多”的口號早已被大眾洗腦。和若干年的腦白金一樣,史玉柱的經典營銷手段成功給腦白金貼上了逢年過節必送禮品之一的品牌標籤,拼多多也在用同樣的手段利用人們心中貪便宜的心理,試圖搭建起自己的品牌文化。


品牌、規模、網絡效應和科技的組合可以打造一家壟斷公司,但是想要公司運行起來,還需要仔細選擇市場,謹慎擴大範圍

拼多多也不例外,下面以拼多多為例,介紹壟斷企業的建立方法:


1.佔領細分市場

每個初創公司剛開始時都很小,每個壟斷企業都在自己的細分領域內佔據主導地位

。大家熟知的小米公司,小米起初並不是做手機的,而是做手機的操作系統MIUI。在操作系統領域創造出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粉絲文化,通過與粉絲的零距離接觸不斷獲取改進需求,迭達自己的產品,轉而運用這套打法進軍手機領域。而正是藉助了這一打法,使得小米能在當時蘋果、三星等手機市場的狹縫中殺出一條生路來。

同樣,拼多多從淘寶、京東的電商市場中脫穎而出,也是在其細分領域不斷深耕的成果。


建立壟斷企業的底層邏輯——拼多多崛起的故事


看似是三家在同業競爭,其實三家平臺位於各自的細分領域之中。淘寶與京東不同,淘寶走的是開放式路線,為千萬中心商家服務,而京東走的是封閉式路線,京東的自營店鋪、京東物流使京東成為了一家在線零售商。淘寶為了與京東競爭,開始模仿京東:從淘寶中國分割出天貓商城做自營,收購四通一達建立了菜鳥物流。京東也不甘示弱,學淘寶開放了非自營店鋪,試著去做第三方物流。

然而在這兩家相互較勁的時候,拼多多卻悄悄地看向了三四線的市場。在這些市場中還有龐大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由於落後的基礎設施,三四線城市的人們相比一二線城市更難買到所需的商品,而且他們的收入有限難以支付較高的商品價格。

拼多多做到了,它用更低的價格滿足了三四線城市人們對生活品質的需求,儘管產品不如大品牌那麼優秀,但對於他們來說已經足夠了。


2.破壞性創新

所謂“破壞”,是指一家公司可以用科技創新低價推出一種低端產品,然後逐步對產品做出改進,最終取代現存公司用舊科技生產的優質產品。拼多多的出現正是利用了這一思路,儘管採取的不是科技的創新,而是產品功能的削減。它通過降低產品的生產標準,把產品打到更低的價格,形成了“破壞性產品”,從而與主流產品的競爭中佔據價格優勢,而這一簡化了的標準正是契合了三四線城市人們的使用需求。

建立壟斷企業的底層邏輯——拼多多崛起的故事

在時間的推移下,更低價格的產品會根據用戶的使用反饋而逐步改進,直到某一時刻,該產品的質量也能滿足主流市場的需求,這時破壞性產品在同等的質量需求下便以更低的價格開始逐步搶佔主流產品的市場。


3.擴大規模

一旦你成功創造了或是主導了一個利基市場,就要逐步打入稍大一些的相關市場。儘管三家電商平臺最初的市場定位不同,但是隨著市場份額逐步達到了各自的天花板,必須要尋求新的增長點。所以,即便京東最初並不想與淘寶競爭,但早晚也會走到相遇的這一步。如今的拼多多也是如此,淘寶特價版的推出,正是拼多多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很多企業之所以失敗,是由於其盲目的擴張。市場需要有紀律地逐步擴大,最成功的公司會先在一個特定的利基市場裡佔據主導,然後擴展到臨近市場。它們的創業故事類似,都是由核心事業逐漸向外擴展。


可見,要成為一家壟斷企業,長久地獲取壟斷利潤,就要先主導一個小的利基市場,在這個基礎上擴大,直到達到你預想的長遠目標。而這,正是拼多多一步步崛起的背後真相。


你會發現,不管是全新的專利技術還是破壞性創新技術,都是建立壟斷的關鍵所在。那麼想要實現技術從0到1的突破,你必須掌握未知的秘密,瞭解投資中隱藏的規律

這些內容我會在後面的文章中進行介紹,關注@研究S讀書,與你一起感受知識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