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碰撞,靈魂深處迸發出萬丈光芒|“東坡居士”應運而生。


文|兵法天下【作品】

心的碰撞,靈魂深處迸發出萬丈光芒|“東坡居士”應運而生。

導讀

宋神宗元豐三年,也就是公元1080年,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平常的再不能平常的日子。

這一年的正月初一,“一代文豪”蘇軾已和長子蘇邁離開京都,啟程前往幽居之地黃州。

這個長江邊上一個窮苦的小鎮,在漢口下面約六十里地。一代文壇領袖,昔日意氣風發,超然脫俗,曠達有趣的大文豪此時還心有餘悸,驚魂未定。

謝天謝地,阿彌陀佛!能活下去就是“幸福”,別的都是“浮雲”。不久前的人生遭遇,對於蘇軾來說,可謂“莫須有”,而此時的他可謂“劫後重生”,但願“大難不死 ,必有後福”


心的碰撞,靈魂深處迸發出萬丈光芒|“東坡居士”應運而生。

“烏臺詩案”:北宋一場最為著名的“文字獄”,影響了蘇大文豪的一生。

時間穿越到元豐二年,北宋著名的一場文字獄——“烏臺詩案”,讓蘇軾幾乎命喪黃泉,也使其整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今所謂的“三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何為“烏臺詩案”?

“王安石變法”過程中,蘇軾因“新舊黨派”變法之爭受到牽連,43歲的他由徐州貶調湖州。

臨行前作《湖州謝上表》,官樣文章,對於大文豪來說還不小菜一碟。按照慣例,得謙虛一番。在略敘自己為官一任,卻無大的政績可言,再敘皇恩浩蕩後,最後又夾上幾句牢騷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本是例行公事之為,新黨人士卻摘引“新進”、“生事”等語上奏,給蘇軾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文章字裡行間明明是蘇軾諷刺他們,反被他們偷樑換柱,以小人陷害他人之一貫技倆,藉此加罪於蘇軾。

心的碰撞,靈魂深處迸發出萬丈光芒|“東坡居士”應運而生。


御史參奏汙衊其誹謗謾罵,包藏禍心。為了能夠定罪於蘇軾,御史們找出了蘇軾大量的詩詞,牽強附會,斷章取義,從中去挑出所謂“誹謗”朝廷的字句,為此蘇軾被押送至烏臺受審。在獄中蘇軾吃了不少苦,幾乎絕望。

在已賦閒的宰相王安石等人的大力保全下;舉國上下民眾對蘇軾“為官一地,造福一方”的政績肯定;高層統治者惜才憐才的思想;再加上依大宋開國律法: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士大夫的“太祖遺訓”。

煎熬了一年多的“烏臺詩案”,終於有了結果。蘇軾沒有被秋後問斬,免去牢獄之災,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其代價是再次被貶至更偏遠的黃州。

心的碰撞,靈魂深處迸發出萬丈光芒|“東坡居士”應運而生。


初到黃州的蘇軾

蘇軾第一次被謫貶黃州。

此時的他俸祿立減了一半,而家裡供養的人口又沒有變化。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把每月的工資收入——四千五百錢,分為三十份,每份用麻繩穿起來掛在樑上,每天早上用畫叉取一串錢下來,交給妻子王閏之安排一日三餐。

如果當天還有些餘錢,“樂天派”的蘇軾就會非常高興,把這些小錢裝在一隻罐子裡,以備不時之需,主要是用於客人來訪時的酒資。

就在蘇軾窮困潦倒之際,老朋友馬正卿專程從揚州來看望他,目睹“先生窮到骨”的生活,不禁心酸難過,便找到昔日的同窗,黃州太守徐君猷,肯求他將“臨臬亭”下過去駐兵的數十畝荒地,分撥給蘇軾開墾耕種,以解決吃飯問題。

心的碰撞,靈魂深處迸發出萬丈光芒|“東坡居士”應運而生。


徐太守欣然應允,蘇軾如願以償,十分感激,有詩為證,以示謝意。

馬生本窮士,從我二十年。

日夜望我貴,求分買山錢。

我今反累生,借耕輟茲田。

刮毛龜背上,何時得成氈。

可憐馬生痴,至今誇我賢。

眾笑終不悔,施一當獲千。


心的碰撞,靈魂深處迸發出萬丈光芒|“東坡居士”應運而生。


“東坡居士”的來龍去脈——從“公務員”到“農夫”

有了這塊地,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更因其在“黃州城東”,而且是一塊“坡地”。無獨有偶,這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當年植樹種花的忠州“東坡”相似。

心的碰撞,靈魂深處迸發出萬丈光芒|“東坡居士”應運而生。


蘇軾遙想生活在大唐王朝日趨衰敗之際的大詩人白居易,他身為諫官,面對宦官擅權,藩鎮割據,朝綱腐敗,常以詩歌針砭時弊,後被降職為“江州司馬”,後又遷為“忠州刺史”。在這一點和自己同出一轍,何其相似?

當時忠州城東有一山坡,身處逆境而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白居易,常常於公事之餘,親自到坡上植樹種花。這樣的生活lim經歷,也為樂天先生積累了不少詩作素材,所以說“藝術來自於生活”,詩魔以身作則。

  • “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東坡種花》);
  • “東坡春向暮,樹木今何如”(《東坡種樹》);
  • “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別東坡花樹》)。

這些膾炙人口的經典詩作,如今看來是如此接底氣,清新自然,恬靜淡雅。

心的碰撞,靈魂深處迸發出萬丈光芒|“東坡居士”應運而生。


由“黃州”東坡種莊稼,到“忠州”東坡植樹種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相同的遭遇,相同的境遇,使得白居易與蘇軾都與“東坡”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人同樣亦將“東坡”作為白居易的代名詞。雖然相隔260多年,但靈魂深處卻碰撞出萬丈光芒。

使得白居易成為蘇軾最為敬慕的人之一,於是他效法白居易將其地稱為“東坡”,由於白居易有“居士”之雅號,蘇軾便也自稱“東坡居士”。除此之外,他還在東坡之上建屋築室,取名為“雪堂”,並親自寫了“東坡雪堂”的匾額。

宋代人洪邁在《容齋三筆》“東坡慕樂天“”中說:“詳考其意,蓋專慕白樂天而然。”

心的碰撞,靈魂深處迸發出萬丈光芒|“東坡居士”應運而生。


  • 林語堂先生在他的《蘇東坡傳》中寫到:“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
心的碰撞,靈魂深處迸發出萬丈光芒|“東坡居士”應運而生。


  • 儒家給了他家國天下的使命;道家給了他瀟灑豁達的心態;佛家給了他看淡一切的心胸。
  • “東坡先生”的可愛,還在於他身為獨立自由的農人,在自謀生活的時候,還能從心裡讚美頭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邊田間的農人。
  • 當他看著稻莖立得挺直,在微風中搖曳;或是望著沾滿露滴的莖在月光之下閃動,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滿足。他過去是用官家的俸祿養家餬口;現在他才真正知道五穀的香味。
心的碰撞,靈魂深處迸發出萬丈光芒|“東坡居士”應運而生。


  • 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也能作好詩,擊牛角而吟詠;他也可以與農人打成一片,在他們家裡偶爾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 這時的“東坡先生”變成了自然中偉大的頑童,這也許正是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這副面貌吧。


心的碰撞,靈魂深處迸發出萬丈光芒|“東坡居士”應運而生。


自從蘇軾自稱“東坡居士”這個名號之後,他的一些作品結集,也開始以此號為名:《東坡樂府》、《東坡題跋》、《東坡志林》、《東坡七集》……

正是自“東坡”一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此後的一千餘年“東坡”與他的詩詞文賦名揚天下。毫不誇張地說,“東坡居士”從他誕生那一刻起,已與日月齊光輝,天地同壽。

心的碰撞,靈魂深處迸發出萬丈光芒|“東坡居士”應運而生。

【溫馨提示:兵法天下,詩詞文化。尊崇原創,不忘初心。自古讀書本難,行文不易;既然頭條有緣,文筆相見。如果您認可“兵法天下”,敬請贊轉分享,雅評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