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如星辰散落在城市空間,承託著一個文明的書香社會。
實體書店如星辰散落在城市空間,承託著一個文明的書香社會。
實體書店如星辰散落在城市空間,承託著一個文明的書香社會。
實體書店如星辰散落在城市空間,承託著一個文明的書香社會。
拓展實體書店的發展空間,並不意味著無視距離、試圖把遠處的消費者儘可能拉到店裡,而是要以更綿密的觸角,去深度感知一定距離內的潛在讀者,進而充分了解他們的需求,更好地滿足甚至引導他們閱讀。
與所能觸及的讀者距離近些、再近些,與讀者的精神聯繫緊些、再緊些,才能積累自身的競爭優勢。
文/虞金星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
如今,一些外賣平臺開始賣起“精神食糧”,用戶可像點外賣一樣下單購買書籍或文創產品,由外賣小哥配送。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實體書店客流銳減,類似的線上創新更趨活躍。
實體書店的經營創新、轉型發展,並非新話題。近年來,隨著電子閱讀與網上書店的興起,實體書店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無論是入駐外賣平臺賣書,還是藉助網絡直播“帶貨”,種種探索與努力,為實體書店創造了更多發展可能性。儘管實際效果還有待時間檢驗,但相關探索給人以啟示:用好線上平臺和資源,發揮好“引流”作用,可以有效延伸實體書店的空間觸角,吸引更多人走進書店、親近書籍。
獨特的地理方位和空間存在,為書店的差異化競爭提供了可能。在電子閱讀、網上書店的包圍之中,如何挖掘“近”的潛力、深耕社區資源,可謂實體書店突圍的關鍵。除了少數影響力超群的知名店面外,大多數實體書店必須依靠周邊的客流。無數書店的發展過程證明,不因地制宜則難存,千篇一律則難興。因此,必須有針對性地做好功課:一定距離內的潛在讀者,他們有怎樣的知識背景,怎樣的閱讀需求;怎樣選書、佈置店面、提供附加服務,才能更好地服務這些“近處”的讀者。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社區書店、校園書店相繼湧現。這些書店之所以贏得了穩定的讀者,一個重要方面就在於,它們重視並善於為附近讀者服務,互動良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拓展實體書店的發展空間,並不意味著無視距離、試圖把遠處的消費者儘可能拉到店裡,而是要以更綿密的觸角,去深度感知一定距離內的潛在讀者,進而充分了解他們的需求,更好地滿足甚至引導他們閱讀。
當然,並不是說一家書店落戶在某處,周圍的讀者就會自動彙集起來。與外賣訂餐相似,實體書店也受制於“距離”的運作邏輯。與所能觸及的讀者距離近些、再近些,與讀者的精神聯繫緊些、再緊些,才能積累自身的競爭優勢。為此,那些有助於打開空間觸角、與潛在讀者交互的方式,都不妨嘗試。外賣、直播、讀書會、文創空間……這些,已經不再僅僅是增加經濟收益的途徑,而是一家實體書店得以立足紮根、形成差異化風格的社會資源。打開空間觸角,挖掘“近處”的潛力,修煉內功、因地制宜,才有助於形成獨特風格,真正贏得讀者。
實體,是一種綜合性的場景。與電子閱讀相比,去書店挑選、購買、閱讀紙質書,是一種傳統而有儀式感的體驗。與網上書店相比,進入一個可以駐足的空間,並在這個空間中人與書相依、人與人相處,也是難以替代的。因此,儘管科技快速進步、社會不斷變遷,紙質書印刷並未如一些人當年想象的那樣被取代,扶持實體書店也逐漸成為社會共識。作為現代城市的重要文化座標,實體書店不僅是銷售場所,更呼應著人們的精神生活。一批充滿生機活力的實體書店,如星辰散落在城市空間,共同承託著一個文明的書香社會。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實體書店更好融入當代生活、在競爭中存續發展,這也體現著一個地方文化建設的誠意和內功。
(《人民日報》)
圖書外賣改變了什麼
□黃羊灘
實體書店也送外賣了,這一轉型應變之舉迅速引發社會關注。其中有質疑,但更多的是肯定。傳統業態就該主動求變,以應對新的市場環境帶來的新挑戰。與時俱進,方能常變常新。當然,這一轉變,也是疫情期間書店經營困難的倒逼之舉。實體書店收入呈斷崖式下跌,已是不爭的事實。今年2月5日,“書店行”公眾號對1000餘家實體書店進行問卷調查分析,91.97%的書店幾乎沒有任何收入來源。
民眾長期禁足,像書店這樣天然青睞線下泛覽、實體場景營銷的文化消費場所,當然會受到巨大影響。事實上,疫情只是加劇了書店的困難,更大的困難來自整體環境與閱讀習慣的變化。
根據2019年人民網發佈的第十六次全民閱讀調查顯示,超過半數成年人傾向於數字化閱讀方式,傾向於紙質閱讀的讀者比例下降。而利潤微薄、房租高昂、網上低價折扣衝擊等又時時刻刻威脅著實體書店。
《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7萬家,僅2019年就關閉了500多家。與此相對應,《2019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則顯示,網店圖書零售規模同比增長24.9%,規模達715.1億元。
當“活下來”成了實體書店的基本訴求時,書店送外賣,有了一些被迫轉型的意味,實體書店以這樣的方式提醒消費者,書店還在那裡,閱讀一刻也不應該停下。
書店如何找回流失的讀者?時代在變化,實體書店也應順勢而為,轉變經營思路。比如,書店要主動擁抱互聯網,參與線上服務。單純就“賣書”而言,線下選購與線上下單,本質上並無太大區別,實體書店加入線上購,不過是加快融合步伐而已。
再如實體書店從“輕店鋪化”走向“場景化”的努力,正將書店打造成城市的文化客廳,可以買書,可以讀書,可以交流,可以搞各種文化活動……熙熙攘攘的城市裡,這樣的書香之地還遠遠不夠。
此外,有關方面也應該多一些切實有效的扶持鼓勵政策。在減稅、減房租之外,也要為營造書香社會做一些積極的努力。比如用更低的折扣、更寬容的政策,引導更多的人慢下來,靜心讀書。
未來的實體書店,自然是一個賣書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學習場”“文化場”“信息場”。從根本上講,書店應該成為一個思想文化的承載地,人們通過與書的親密接觸,陶冶性情,充實心靈,開闊視野。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