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科大學校長來茂德:重視醫藥教育 助力健康中國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廣大醫務工作者白衣披甲、逆行出征,成為新時代最閃亮的英雄。作為醫學、藥學的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面對層出不窮的全球健康挑戰,如何提升全社會對醫藥學重要性的認識,吸引更多優秀的人來學醫藥,提升我國的醫藥學教育水平?”來茂德是德國科學院最早的五位中國籍院士之一,曾經是浙江醫科大學和浙江大學最年輕的副校長,2013年出任中國藥科大學校長。他對中國醫藥教育的認識非常深刻。

社會要重新認識醫學的重要性

來茂德說,正所謂“大疫之中有大醫”。從古至今,任何一個國家都經歷過與傳染病的頑強鬥爭。拿我國來說,從一百多年前東北鼠疫,到2003年的SARS,再到今年的新冠病毒,都是醫護人員拼搏在最前線。在這次疫情中,醫療衛生事業最大的收穫就是整個社會的民眾對醫學在社會發展和保健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很好的認識。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等成為“全民偶像”,那些馳援湖北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成為民眾心中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來茂德認為,只有醫學做強,國家才能有能力更好地服務百姓。為什麼這麼說?首先,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國家僅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就把武漢控制住,這正是因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醫務工作者,這些人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衝鋒在前,充分體現了我們國家的制度優勢和醫護人員的職業操守。此外,非典的第一例診斷的病例是在2002年的11月14日,但直到2003年的4月16日才確定致病原為一種新的病毒,其間花費了5個多月的時間。而在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國7天確定了病原,9天完成了基因組測序,19天診斷試劑盒就能夠發放下去,這離不開我國醫藥學在短短18年的飛速發展。

吸引最優秀的人來學醫

來茂德有著多年在國外學習、工作的經驗,他認為:無論是歐美髮達國家還是我國,高等教育都已經做到了大眾化、普及化。即便如此,醫藥教育永遠都是精英教育,需要吸引最優秀的人來學醫藥。但我們國家現階段還沒有做到這一點,比如醫學和藥學在招生方面的總體吸引力還不是很強。據媒體報道,去年北方有一所學校,醫學方面的錄取分數線還不如獸醫的分數線高。

如何吸引?來茂德認為,這需要社會與國家共同努力。從社會層面上,這幾年醫患矛盾問題不少。我們需要用法律去規範每個人的行為,這個規範是兩方面的,既包括規範病人的行為,也包括規範醫生的行為。醫生要尊重病人,如果醫生有不良的行為需要接受法律的處置。病人對醫生有意見,正確的措施是選擇去“告”,而不是去“鬧”。如果病人有違法行為,同樣也要受到法律制裁。只有用法律去規範,醫生才能感受到職業的獲得感、安全感。

從國家層面上,首先要增加醫生數量。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我國每千人的醫生數是2.59,護士數是2.94,超過了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但與德國、奧地利的每千人醫生數4人相比,我們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千人醫生數量也要與此相適應,以滿足百姓的需求。

同時,還需要調整醫務人員的結構。一是調整城鄉醫務人員的結構,二是要調整醫院內部科室人員的結構。我國農村每千人醫生數是1.8,大概是城市的45%,連一半都不到,高水平的醫生都集中在城市裡的三甲醫院。這種差別與我們國家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社會結構是有關係的。醫院內部科室人員的結構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各專業醫生的結構比例失調,我們缺兒科、精神科、病理科、康復科等方面的醫生,感染科醫生也不足。此外,公共衛生醫生數量少、流失嚴重,這與社會大環境以及職業待遇和獲得感有關。

如何解決醫生數量少、結構不平衡的問題?來茂德有兩點建議:一是擴大綜合性大學醫學生的招生數量,特別是那些受之前大學合併影響,合併了許多優秀醫學專科學校的綜合性大學;二是針對部分學科醫生的缺乏,國家可以通過政策去引導學生,採取“大醫學小專科”的方式,醫學生先接受系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習,在畢業之後再選擇專攻的科室從事醫學工作。

如何將醫學教育做得更好

來茂德說,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絕不會是人類面臨的最後挑戰,因而我們更需要思考,如何將醫學教育做得更好。他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1.學制。醫學生的學制長且不統一,比如有3年的大專、5年的本科,前幾年還有過7年制的碩士,現在有8年制的博士等等。希望能夠從國家層面統一醫學生的學制時長,目前醫學界達成的共識是以5年製為基礎,畢業以後加3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之後再加3年的專科醫生培養。

2.培養的針對性。醫療是一個系統,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醫學專業,另一類是醫學相關專業,例如護士、呼吸治療師、放射科技師等。我們不僅需要培養看病的醫生,還要培養操作各類醫學儀器的技師。比如這次疫情期間大家經常聽到的人工心肺機ECMO(體外膜氧合),這類機器可以培養專門的技師去操作,以輔助醫生的治療。

3.知識範圍。嚴格來說,醫學是“人學”,“人學”對人文關懷有很高的要求。醫學生除了醫學本身的知識外,還需要學習社會學、藝術學、經濟學、衛生學和法學,學習醫學發展史和醫學倫理學,知悉基因治療、基因編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倫理邊界和法律法規。

4.實踐。醫學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是現在的醫學生畢業後並不能很快上手術檯,因此必須投入很多資金為學生提供培訓的基地。不僅如此,普通病人去醫院看病時,他們從心理上不願意讓一個初出茅廬的醫學生來為自己“把脈問診”。培養一個醫生不容易,更需加大對於醫學生培養的投入。

5.名醫。做醫生最基本的就是給病人看病,想要成為名醫還要多做研究、發論文,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兩者兼顧,我們培養的醫生大多數應該是為老百姓看病的醫生,因此醫生的評價和職稱晉升的條件一定要與之相匹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