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遼東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正如李世民所說“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所以攻滅高句麗成為一項很重要的工作,隋唐的三位皇帝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對遼東有一種執念,但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都失敗了,成功的則是唐高宗李治。
楊廣當初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東征高句麗,但在第二次攻打高句麗的時候,在黎陽督運糧草的楊玄感搞事情,給了楊廣一個措手不及。楊玄感這一亂,不僅打亂了楊廣滅高句麗的計劃,更是撕開了隋朝江山的口子,沒過幾年,隋朝就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李淵建立的大唐。
大唐立國之後,李世民南征北戰平定天下,並在與李建成的鬥爭中佔得先機,成功登基。李世民和楊廣一樣,也將高句麗視為一大患,並在644年開始正式攻打高句麗。
這一年的冬天,李世民派出張亮和李績分水陸兩路向遼東進發,而李世民在645年的二月正式出發,準備親征高句麗。李世民這一次親征高句麗是很成功的,攻下了高句麗的十座城,遷徙七萬人口到內地,消滅了大量的高句麗人,更是得到了數不清的鎧甲、牛、馬等,可以說是收穫頗豐。
但即便如此,李世民還是很失望,畢竟他的目的是攻滅高句麗,但是到了九月份,因為“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李世民不得不決定回師。
雖然李世民對這次的征戰很不滿意,但是有一件事還是讓他比較高興的,那就是他得到了一員大將。李世民在回師途中,說了這樣一句話:
“朕諸將皆老,思得新進驍勇者將之,無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當然所謂不喜得遼東的話是言不由衷的,但沒有滅掉高句麗已經是事實,他也只能這樣說了,好在他還得到了一員大將,李世民喜得的“卿”就是薛仁貴。
薛仁貴雖然出生於河東薛氏,但是到了薛仁貴這一代已經沒落了,薛仁貴就以種地為生,後來李世民為東征而徵兵,薛仁貴在妻子的勸說下投到了張士貴的軍中,跟隨張士貴參與了東征高句麗之戰。薛仁貴在戰場是以勇猛著稱,安地戰場上,郎將劉君邛被圍困,危急時刻:
仁貴往救之,躍馬徑前,手斬賊將,懸其頭於馬鞍,賊皆懾伏,仁貴遂知名。
而在六月圍攻安市城的時候,薛仁貴的表現更是出色。當時李世民已經到了安市城,看到了戰場上薛仁貴的表現:
會有雷電,龍門人薛仁貴著奇服,大呼陷陳,所向無敵。
薛仁貴成功地讓高句麗人敗退,唐軍乘勝進攻,斬首兩萬餘高句麗人。戰後,李世民就召見了薛仁貴,給了他不少的賞賜,並讓薛仁貴做了遊擊將軍。
薛仁貴在戰場的表現讓李世民很高興,雖然唐初有很多武將,比如秦瓊、程咬金、尉遲敬德等等,但是到了貞觀末期,這些成名已久的武將已經去世的去世,老的老,正當時的武將並沒有多少,所以李世民才對薛仁貴高看一眼。
在回師途中,李世民才對薛仁貴說了那樣一番話。回去之後,薛仁貴就成為右領軍郎將,鎮守玄武門。貞觀時期的另外兩次攻打高句麗,薛仁貴都沒有參加,直到李世民去世,高句麗也沒有被攻滅,攻滅高句麗一直是李世民的心願,但是最終還是成了一個遺憾。
李世民去世之後,其子李治登基,繼續李世民未竟的事業,李治時期也是有好幾次攻打高句麗,而薛仁貴都有參與。可以說,薛仁貴和高句麗之間是有相當大的緣分的。
658年和659年,薛仁貴兩次攻打高句麗,取得了局部的勝利,當時攻打高句麗的規模並不是很大。直到666年,淵蓋蘇文的去世,引發高句麗內亂,李治派出大軍攻打高句麗。其中李績為統帥,還有契苾何力、龐同善、高侃、薛仁貴等將領參加。
金山之戰中,薛仁貴領兵打破高句麗軍,斬首五萬餘高句麗人的首級,又攻下了三座城,薛仁貴的勝利成為唐軍攻打高句麗最大的一次勝利。李治知道後,更是直接給薛仁貴寫信說:
“金山大陣,兇黨實繁。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衝右擊,所向無前,諸軍賈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業,全此令名也。”
而到了668年,薛仁貴領三千人攻打扶余城,在士兵人數如此之少的情況下,薛仁貴硬是攻下了扶余城,殺獲對方萬餘人,薛仁貴這次的以少勝多之戰徹底鎮住了高句麗人,以至於“扶餘川中四十餘城皆望風請服。”
經此一役,後來的平壤之戰就順利了許多,668年的九月,平壤被攻破,高句麗被滅,戰後,薛仁貴領兵兩萬餘劉仁軌留守平壤。
可以說,高句麗被滅,薛仁貴的功績是最大的,雖然李績是最高統帥,但是在決定性戰役中,薛仁貴都立下了大功,尤其是金山之戰和扶余之戰。如果不是薛仁貴,唐滅高句麗不會那麼順利,或許還會晚上幾年甚至更多。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薛仁貴了卻了李世民的一樁心願,彌補了他生前的遺憾,李世民沒有想到,他東征高句麗時得到的那名大將,會在23年之後攻滅了高句麗,這也算是李世民用另一種方式攻滅了高句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