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游受阻线上游渐火,“云旅游”仍是望梅止渴

“五一”假期明天开始,疫情尚未结束,不少市民综合考量后还是放弃了长途旅游的计划,足不出户的“云旅游”成了一种替代补偿方案。打开直播,就能遍览千里之外的大好河山;借助VR,也能欣赏千年以前的名胜古迹……不过,尚在试水期的“云旅游”仍显稚嫩,其中也不乏盲目之举。

直播终究只是解一时之渴

“这里是大连老虎滩极地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北极熊。”作为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营销部的工作人员,吴岳化身主播,在马蜂窝旅游平台上推出多场极地馆的直播,“目前,室内场馆还没有开放,再加上很多游客暂时不方便长途旅行,我们就想着能通过这种方式带大家看一看,顺便也给景区做个宣传。”

长途游受阻线上游渐火,“云旅游”仍是望梅止渴

大连老虎滩极地馆直播北极熊

从策划主题到设计路线,从准备文案到制作并发布预热短视频,我们团队花了不少心思,“最大的挑战还在于口播,毕竟不是专业做讲解的,也没有太多直播互动的经验和技巧。”

令吴岳感到庆幸的是,虽说自己还是新手,但自带萌感的极地动物还是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直播过程中,网友会提出很多问题,还是挺考验人的。”与一些游客的“打卡式”旅游不同,吴岳更倾向于“沉浸式”体验,看到两只北极熊难得一起下水嬉戏,她索性一播就是近一个小时。

“我们这样情景体验式的景区还是适合游客到现场来感受,直播终究只是解一时之渴”。吴岳表示,在观赏的同时,如何加入营销转化功能,实现变现增加效益,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疫情结束以后直播也会继续做,总部已经在安排这方面的课程。”

相比之下,徐女士的直播来得随性很多。前不久,跟朋友一起自驾到九寨沟旅游的她,在平台上顺手播了三个多小时,“只带了个普通的三脚架,也没有专门准备讲解知识,只是以一个普通游客的视角,跟大家分享我们看到的风景。”

长途游受阻线上游渐火,“云旅游”仍是望梅止渴

游客直播九寨沟

直播过程中,徐女士发现由于设备不够专业,画面难免会出现晃动,而山上忽有忽无的信号,也常常导致直播卡壳,“有网友建议下次带个手持稳定器,那样效果大概会好些。”

对旅游爱好者程曦来说,五花八门的直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渴”的作用,“坐在家里不仅可以‘云赏樱’‘云看展’,还能‘云游’布达拉宫,也算大饱眼福。”但程曦同样发现,直播总归不够过瘾,“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跟着别人被动游览,自己没办法掌握主动权,这跟实际旅游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

平台需建立评价反馈体系

除了直播以外,VR技术也在“云旅游”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全景故宫”为例,提供线上导览服务的同时,还为游客提供实地赏花的体验;而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则让网友动动指尖就能一睹千年壁画的风貌。

“疫情期间,各平台和景区都在尝试利用新技术推出形式多样的‘云旅游’,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管用什么方式,都始终应当把游客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邹统钎表示,以直播为例,大家真正关心的还是诚信问题,也就是推荐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是否与承诺一致,“现阶段,直播基本都还属于自我宣传,缺乏成熟有效的监管机制,有的人为了达到带货或者引流等营销目的,可能会有所夸大,或者存在信息上的不完整,对消费者产生误导,这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评价反馈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此外,邹统钎认为,“云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整合平台,而非单个景点单打独斗、散兵作战,更不宜盲目跟风。

“‘云旅游’最开始往往是作为信息平台,后来发展为营销平台或管理平台,但最成功的还是成为交易平台,从而确保自身能够长期赢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邹统钎看来,“云旅游”并非一味追求炫技,更要结合游客的需要和景区的实际理性分析,“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力推VR、AR和5G等新技术,但质量未必都很理想,所提供的东西也未必是游客想要的。”

邹统钎认为,各平台和景区应当思考,疫情结束后,还有哪些是依然值得被留下来的,“比如虚拟技术,更适合应用于游客在现实情况下确实很难到达的地方,比如空中、水下或洞穴等。如果只是一般场景,那么疫情结束后,游客还是会倾向于亲自去实地体验。这样的话,前期投入的虚拟技术很可能沦为摆设。”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宗媛媛

编辑:王海萍

流程编辑:王梦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