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这部评分仅有4.7分的电影,为何能够入围国际电影节?

《夜孔雀》——这部电影从开播以来就褒贬不一,有人说它是跨文化语境中的电影美学,也有人直呼剧情杂乱看不懂。虽然豆瓣评分仅有4.7分,但是却入围了第40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刘亦菲这部评分仅有4.7分的电影,为何能够入围国际电影节?

夜孔雀”是贯穿整部电影的情感象征。夜孔雀是一种孔雀蛾,它的生命只有三天三夜,它的一生都在寻找配偶。尽管短暂,却执着果敢。就像电影中刘亦菲饰演的艾尔莎,不论是在成都还是在法国,都在寻找她灵魂之伴侣,生命之挚爱。

一、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大量的运用蒙太奇手法,将场景切换自如。利用法国和成都的地域特点将电影分割成双城记,又用大量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将时间分割,让回忆与现实构成因果关系。上一个片段的疑惑总能在下面的片段中找到答案。剪辑方式完美的实现了时空穿梭式的叙述手法。

刘亦菲这部评分仅有4.7分的电影,为何能够入围国际电影节?

二、绝美的画面展现和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为影片的情感演绎润色不少。摄影师手下的每幅画面都体现出地域的独特点。例如艾尔莎在法国租的房子外的玻璃阳台,她决定留下孩子后去的舞会游艇,都体现了法国的浪漫气质。又如成都的古城小巷的幽深宁静,城市里的车水马龙,带给我们的是熟悉的故土景象。影片中贯穿始终的尺八曲调,浓烈的渲染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说出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台词。

刘亦菲这部评分仅有4.7分的电影,为何能够入围国际电影节?

三、影片的又一新意就是不遗余力的表现出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法国留学生艾尔莎带着法国独特的时尚与浪漫来到古朴的成都,对丝绸,养蚕,尺八这些极富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感兴趣。体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共通性。在迪曲与尺八的共同鸣奏下,艾尔莎与马荣完成了一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合体。在法国和建民终于也找到臭椿树后,艾尔莎实现了一场文化的嫁接。

刘亦菲这部评分仅有4.7分的电影,为何能够入围国际电影节?

四、无处不在的人性和情怀为电影造就了骨与血。从电影中的第一句台词:“每一根丝,背后都是一只蚕茧的生命”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艾尔莎和马荣是特别珍爱生命的。他们为了不伤害蚕蛹,找到了夜孔雀——一种不用以牺牲蚕蛹生命为代价而吐丝的蛾。艾尔莎在宿舍不准许养宠物的规定下仍然照顾濒死的小兔子,在法国用鱼缸养蚕宝宝,在即将打掉孩子的前几分钟突然改变主意决定留下孩子都体现了她对生命的珍视。电影中丰富的中国传统符号与意象例如尺八,蜀锦,川剧等皆体现了编剧有着深厚的故土情怀。

刘亦菲这部评分仅有4.7分的电影,为何能够入围国际电影节?

电影看完后,叹服于导演设下的伏笔,以及精彩的细节处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值得思考很多东西,比如文化,生命,爱情,执着,果敢。

夜孔雀——生于寻找,死于寻找。始于爱情,不止于爱情。

生命是一个出发与重叠的圈,每个人都在这个圈里成长与修行,艾尔莎要继续她的修行,刘亦菲也要继续成长。对于梦想的开始和出发的本心,刘亦菲也说:

“而我会回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