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頌中華|11年出師,8年再現古曲《離騷》,他用時光浸潤金陵琴音

文脈頌中華|11年出師,8年再現古曲《離騷》,他用時光浸潤金陵琴音

秦淮河畔,烏衣巷陌,最有南京味道的地方。這裡有熱鬧的煙火氣息,也常傳來曠遠脫俗的古琴聲,清如濺玉,顫若龍吟。

循著琴聲而去,會找到一方古樸而幽靜的天地。走進金陵古琴館,牆上掛著一排形制各異的古琴,水墨山水畫、禪意盆景、紫砂茶具、線裝曲譜點綴在每個角落,盡顯文人雅趣。

文脈頌中華|11年出師,8年再現古曲《離騷》,他用時光浸潤金陵琴音

△ 桂世民彈古琴

端坐其間的撫琴者名叫桂世民,今年67歲,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古琴藝術(金陵琴派)的國家級傳承人。只見他一襲白衣,頗有幾分瀟灑出塵的味道,一揮手,叫人如聽萬壑松。與古琴結緣的50年裡,他用時光浸潤出琴音中的內斂與厚重。

苦練11年出師,他只學了5首琴曲

桂世民與古琴的相遇,是一場宿命。

上世紀70年代,十七八歲的桂世民對畫畫非常著迷,有人給他介紹了一位老師,名叫梅曰強。“去拜訪老師的時候,我還沒進門,就聽到了美妙的琴聲。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古琴聲,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桂世民當下就改變了主意,還是要拜梅曰強為師,但不是學畫,而是學琴。

文脈頌中華|11年出師,8年再現古曲《離騷》,他用時光浸潤金陵琴音

△ 桂世民

“那時候,全南京連我在內只有3個年輕人在學古琴,卻有十幾位老師,甚至好幾位都是劃時代的古琴大師。老師都是搶著教的,有兩代人教過我。”桂世民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良宵引》是他學會的第一首琴曲,也是金陵琴派的入門曲。

跟老師學了11年,桂世民才出師,只學了5首琴曲。“都是時間磨出來的,一個音,老師延續了六個循環,我只延續了三個循環,就要繼續練,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糾,一天做不到,就不繼續教。”

文脈頌中華|11年出師,8年再現古曲《離騷》,他用時光浸潤金陵琴音

△ 古琴

桂世民生活的這座城市,自古以來就是傳統文化薈萃之地。特別是明代以後,科舉把文人引到南京,也把各種文化元素帶了過來,金陵琴派正是源自那時。桂世民總結起金陵琴派的特點:中正有丘壑,平和見波瀾。“有一點不太令人討厭的清高。”

打譜8年重現《離騷》,“是與屈原交友的過程”

桂世民從小生活在一個傳統文化家庭,三四年級的時候,就開始就看古文。深厚的文化積累為他打譜奠定了基礎。

文脈頌中華|11年出師,8年再現古曲《離騷》,他用時光浸潤金陵琴音

△ 桂世民讀書

打譜,就是把古人留下的珍貴琴譜按照音符彈奏出來。桂世民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因為古琴譜沒有強和弱,也沒有音符長短,“每打一首曲子,都是一次深度創作。”

打一曲《離騷》,桂世民用了8年。“把兩千年前的經典名曲復原,需要更多琴以外的知識。”8年的時間裡,他閱讀了大量與屈原相關的歷史典籍,反覆去感受屈原當時的狀態。“很多人彈的《離騷》都是屈原準備投江前的形象,但實際上,《離騷》是他30多歲時創作的,有過創傷,但沒有失望。”桂世民坦言,深度創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與屈原交友的過程。

文脈頌中華|11年出師,8年再現古曲《離騷》,他用時光浸潤金陵琴音

△ 桂世民斫琴

“打譜是一輩子要不斷去做的事。”為了提升自己的傳統文化修養,桂世民曾經閉關16年,每天的生活就是“琴棋書畫詩酒花”。“年歲在增長,人生積澱不一樣,彈出來的琴聲自然也會不一樣。”

疫情期間,桂世民彷彿又回到了閉關的那段日子,他有了大段的時間讀書寫詩,精進琴藝,也有了更多時間思考,“以前的古琴是絲絃,現在是鋼絲尼龍弦。過去受材料受侷限,表現力也受侷限,所以當下的我們,應該勇於去嘗試更多的東西。”

他有學生上千,授課20多年一天未歇

和桂世民學古琴的時候相比,現在國風迴歸,越來越多年輕人被這縷琴音征服。“我教過幾千個學生,什麼年齡、職業都有,甚至還有很多外國人。”

文脈頌中華|11年出師,8年再現古曲《離騷》,他用時光浸潤金陵琴音

△ 桂世民教學生

每週一,桂世民要去南京大學授課,教古琴與中國傳統文化。其餘的日子,他都在琴館裡教古琴,學生隨時都可以來學。“每天早上十點教到下午五點,20多年了,一天都沒休息,大年三十晚上也在上課。”桂世民說,文化不是私有的,是社會共有的財富,“任何老師的學生來請教我的,我從不問來路,無一不給予幫助。”

想跟桂世民學古琴並不難,但是想成為他的入室弟子可就難了。“學古琴不怕年齡大,只怕年齡小。首先要有傳統文化的積累,其次要有人生閱歷,最後才是技術。”目前,桂世民只有19個入室弟子,他打算收到71個。“要比孔子少一個,豈敢超越聖人。”

如今,從小聽琴聲長大的兒子桂震宇也成了業內小有名氣的琴師。桂世民告訴記者,“兒子曾經去中央音樂學院研修古琴,現在在做國風音樂,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推廣古琴。”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胡玉梅 張然/文 蔡玥 王光強 何劉/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