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素質教育了,為什麼有的家長還是那麼焦慮?是誰在故意製造焦慮?

萋萋芳草長毛兔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但這並沒有降低升學考試競爭的激烈程度,也沒有減輕未來就業壓力,更沒有降低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注度,所以並不是素質教育了,家長就不焦慮了。

家長焦慮的原因從主觀上來說有三個方面:

一是家長比以前更關注孩子,從八九十年代的獨生子女開始,家長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孩子,主要是聚焦在孩子的學習上,關注的多就會更多的發現問題,看到不足,這增加了父母的焦慮。

二是家長之間的比較心增加了家長的焦慮。現在通訊發達,交流方便,信息傳播快,很多家長能夠了解更多“別人家孩子”的消息,無論是在報班學習,還是考試成績上家長都怕自己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就要打聽別人家孩子都學了什麼內容,學到什麼程度了,在這樣的比較之下,能不焦慮嗎?

三是對孩子要求越來越高。父母不能接受孩子做為平凡的人,而是要求他們超凡脫俗,可是現實總是不能如願,焦慮也就此越來越多了。

客觀原因,這裡面就有題主問的問題的答案

一是補習機構在給家長制造焦慮。試想如果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都不再擔心,而是能佛系待之,那還有幾個家長願意掏大筆的銀子讓孩子上課外班啊!如果你是家長,你去參加一次課外輔導機構的說明會、家長會你就會真切的感受到“輕輕鬆鬆開會來,壓力山大回家去”。

二是學校在給家長制造焦慮。學校為了讓家長配合學校工作、督促孩子學習,那也要給家長制造一點壓力。其中最好的壓力製造方法就是考試排名,單科排名、綜合排名,班內排名、年級排名,看到這一串串數字家長血壓能不高嗎?

三是升學考試在給家長制造焦慮。現在上小學都要考試,小升初雖然已是搖號了,但中考能上高中的比例卻逐年下降,縱觀2012年-2019近八年的中考錄取數據,2019年西安中考錄取比例降到了60.6%,為近八年最低。據說最終目標是5:5,就是隻有一半的孩子能上高中。高中再考大學,高考錄取率雖然逐年升高,但985、211的錄取率依然很低。孩子上學一路考考考,家長能不焦慮嗎?!

四是未來就業壓力給家長制造焦慮。現在人工智能越來越好地完成簡單重複性勞動,也就是說在父母那一代,學習不好,還能輕鬆的找到一些體力活可以養家餬口,將來呢,那些體力活都讓機器幹了,沒有經過良好教育,沒有掌握高端知識,不具備創造力的人找工作怕是越來越難了。這樣的壓力,能不讓家長焦慮嗎?!

讓家長焦慮的因素越來越多,但家長也要正確對待,不能把焦慮直接傳導給孩子。





前哨觀察


焦慮的本質是對不確定性的恐懼,當家長對教育的認知和操作莫衷一是的時候,焦慮就是必然的。教育的確在進步,但與理想狀態相距甚遠。人類進步的歷程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局部有問題乃是常態,總體上是進步的;

個人則是生活在主觀世界裡的,而主觀與客觀的偏離必然產生謬誤,這是司空見慣的。人都是用自以為對的方式教育孩子,而結果不如意者,不在少數。

具體個人不能等待理想的教育狀態來臨後再教育自己的兒子,道理很簡單,等教育體系讓你滿意的時候,孫子都該生兒子了,來不及!

成功的教育80%取決於“自控力”、“自主性”、“學習習慣”等,而這些都是家教的責任,其他因素,包括師生關係,僅佔20%。


張鐵軍158


素質教育指的是全面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而不是不要學習成績,只要高考這個指揮棒不倒,家長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一道永遠繞不開的坎。

我們的高考制度從來就是優中選優,所謂“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一考定終身,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家長擔心焦慮的是孩子的成績,它關係到孩子將來能否考上一流的大學,畢業以後能否有份好工作,孩子是否有很好的前途的事情。

過去搞得那一套是應試教育,它的內核就是,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是層層選拔的機制,有選拔,就有淘汰,選優淘劣,自然就會使家長產生焦慮情緒。更何況現在我們的社會處於轉型期,生活節奏加快,人心浮動,本身對未來沒有太多的把握,再加上一些教育機構的助推,這種焦慮很自然地在家長身上產生。

這種情形之下,一些校外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如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校外輔導班、學區房熱得不得了。讓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成為一種新的時尚。家長看到別人的孩子報了那麼多班,提前學了那麼多,就穩不起了,也就盲目跟風。

當然,家長焦慮的另一方面原因和自己的心態有關,對孩子的期望值越高,焦慮程度越深。

雖然提倡的是素質教育,只要高考這種選拔機制存在,家長的擔心焦慮就在,沒有其他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