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根源與生產過剩

在古典經濟學中,失業,從來不是一個問題。

就業

為什麼會出現失業?

失業根源與生產過剩

直觀的看,失業的根本原因,在於工作崗位的不足。

工作崗位不足,是因為工廠的訂單不足。

訂單不足,是因為消費者不足。

在古典經濟學中,是不存在失業問題的,失業問題的原因,在於財富效應的失靈。

我們還是假設,起初國家所有資源都得到了有效配置。

沒有人失業,所有商品的價格都合理,所有人的付出都能與回報匹配,一切交易都是自願進行。

此時,突然神蹟降臨,國內的生產力全部憑空增加了5倍,那麼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

答案很簡單,就業崗位消失80%。

縱觀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生產力不斷進步過程的歷史。

以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為分水嶺,在農業社會,是不存在失業問題的。

因為古代的生產是小於消費的,大家苦惱的是,生產不足。

而到了工業社會,如今的21世紀,是生產大於消費,大家苦惱的是,消費不足。

如今我們幾乎人手一部手機,無論商家絞盡腦汁,為我們提供更多功能的手機。

從通話、短信、視頻、到遊戲、支付,從磚頭到超薄,從按鍵到全面屏,從2G到5G。

我們現在使用的,任然是一部“電話”。

即便商家們挖空心思讓我們更新換代,最少也1-3年換一部手機。

失業根源與生產過剩

如果手機流水線的產生,憑空提升5倍的話,那麼將會有80%的就業崗位流失。

停滯

在整個宏觀經濟之中,“總消費”是不變的。

在發達國家,整個社會的消費總額已經很多年不變了。

每個家庭都擁有現代化家居,像是冰箱、彩電、洗衣機、空調、汽車、油煙機。

除了技術大革新,人們才會去購買一些新玩意。

像是電子計算機革命,大家都買一個PC,互聯網革新,大家都接入了寬帶。

但當總消費是不變的時候,就業崗位是無法被憑空製造出來的。

生產力不斷地提高的結果,是對勞動力的需求逐漸減少。

生產力的進步,是無法阻擋的。假設某一天生產力真的達到了,你我每天上班,只需要摁一下按鈕,就可以下班了,剩下的事,交給機器就可以了。

失業根源與生產過剩

那麼看上去就業崗位就會越來越少,讓無產階級陷入貧困……

遵循經濟學規律,應該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而不是更慘。

那麼,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財富失靈

這裡面的問題,在於“財富失靈”。

在經濟學中,有一條規律叫做“邊際效應遞減”。

如果你第一次吃蘋果,你覺得很好吃,但讓你天天吃,你就會覺得膩了,想換個梨吃。

放到財富上,就是當你賺到人生當中第一個100萬時,你會覺得很興奮。但當你賺了1個億時,那麼對於100萬,看的也不是這麼重了。

如果你有幾十個億,你根本就不會去上班了,每天工作拼死拼活賺幾十萬,不如去度假享受人生。

甚至說,當你賺夠了人生中第一個財富自由時,你就應該去享受人生了。

如果按照這條規律,是不會出現“失業”的。

生產力越高,人類就可以越短的賺夠人生的第一個“財富自由”,比如,30歲就可以退休了。

當你賺了5000萬,再賺個幾十萬可能也沒意思了。

那你乾脆辭職,把工作崗位交給另一個人。

於是生產力不斷髮展的結果,不會導致失業,而是每個人的工作時間很短,30歲就退休去享受生活。

按照邊際效應遞減,如果你有百萬年薪,任何人都不會勤勤懇懇幹到65歲退休,享受不了幾年人生就離開了。即“人死了,錢沒花了”。

古典經濟學對於“失業”的解釋,生產力的提升不會趕走就業崗位。

每個人只幹10年,大家都分享了工作崗位,和生產力提升帶來的福利。

現實

可當我們看回現實後,你會發現,古典經濟學對於失業問題的解釋,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在現實中,財富效應,對人類基本上是無效的。

無論這個人有多少財富,我們也看不到他對於賺錢慾望的消減,不然你也不會看到這篇文章了。

不論一個人多有錢,他還是在老老實實的上班打工,而且越是有錢人,越沒有停止工作的意願。

而這些人,賺錢更厲害,一出手就是你幾十年的收入。

“勞動最光榮”,中國人相信勞動是對社會的貢獻,每個人都在辛勤的勞動,於是到了工業社會,崗位不夠了。

接下來就出現了貧富分化。

在古典經濟學中,是不存在貧富分化的,因為貧窮人的賺錢慾望應該高,而富裕者工作相對傾向少,這樣,貧富差距就會被調整。

可是現如今的社會,完全不像是古典經濟學中的解釋。富人工作的慾望反而更強,財富效應徹底失靈。

富人比窮人更聰明、佔據更多的資源,於是貧富差距被無限拉大。

但我們反過頭看歐美,人們就更傾向於享受人生,當人們賺到了錢,不著急投資,而是消費、狂歡、周遊世界。

歐美髮達國家的很多年輕人,三十幾歲了,仍沒有穩定工作和職業規劃,而是去虛度光陰。

這些在中國人眼中,就是腦子有病。

當然這裡面還有福利、文化、民族性等因素在裡面,本篇也並不想評價對與錯。

我們想說的是,生產力不斷髮展的結果,是更少的人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而並非是不需要人口了。

未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的結果,就會變成1個人工作,可以養9個人,一個男人出去工作,養活全家上下老小。

生產力如此發達,也就沒必要如此多的就業崗位。

強行增加就業崗位,反而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實際的問題並不在於能提供多少就業機會,而在於我們的產出能達到多少,我們的生活水平能因此提高多少?

就業只是手段,生產才是目的。

生產力的進步其實體現在就業人口的減少上,而不是增加上。

正是因為國家日益富裕,我們得以禁止使用童工,實現老有所養,很多婦女可以專職照料家庭。

生產力

如果未來某一天,生產力不斷髮展的結果,是東西多的用不完,應該怎麼辦?

如今工業社會,大家頭痛的是,生產太多,而消費太少。

比方說像是日銷品,肥皂牙膏洗髮水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供給幾乎是無限的,你只要想要,再多都能生產出來。

而增長卻是相對緩慢的,總不能讓人一天洗二十次澡吧。

這種情況,同樣適用於如今幾乎所有的領域,除了某些受礦藏等原材料或其他限制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行業的產能都是過剩的。

就算現在不過剩,也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產能。

就像口罩。

如果生產遠遠大於消費,那麼我們的生產,就會形成投資。

比如多建高速公路,修建高鐵,造高樓大廈,這樣我們的效率就會更高,生產越多,投資越多,形成良性循環。

失業根源與生產過剩

如果生產力發達到投資機會很少,那麼剩餘的物資,只能用做出口。

但單純的出口,無法使國力增強,你換回的是“外匯儲備”,如果不用來進口,也可以稱作“紙”。

出口實屬無奈之舉,如果國家生產力如此發達,以至於所有的投資、出口後,仍然有大量的物資,那麼這些物資應該如何使用?

休息

如果我們的生產的物資,已經完全無處可去,所有基建已經完成,出口市場也已經飽和,那麼這些富裕的生產力應該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休息一下就好了。

就像你已經高強度連續工作12個小時,就需要休息一下,休閒娛樂調整一下狀態。

關注過歐洲經濟的朋友,都會對歐洲的就業率感到震驚。

這些發達國家的就業率居高不下,而且這些國家的“休假”都非常長。

像是西班牙,失業率曾一度達到50%,法國也以半年休假,半年罷工著稱。

為什麼會這樣?

這些國家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時代。

歐洲小國林立,本土開發的基建有限,高速公路已經連通每處村莊。

那麼他們只需要每天工作3小時就可以了。

老人又遲遲不退休,年輕人幹什麼?

歐洲的墮落

歐洲國家在過去的200年中,已經把大多數需要建設的東西都建好了。

以至於現代青年人很輕鬆就可以享受現代化的生活。

如果每個人每天只需要工作3個小時,就可以滿足自己所有的需要,那麼還可以幹什麼?

當國家的生產力過度剩餘,整個民族面貌就會變得頹廢、迷惘,甚至變態。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工業傳播速度驚人的快,以至於現如今中國生產力也是“過剩的”,物資多到用不完,大家擔心的是“內需不足”。

但幸運的是,我們擁有廣袤的土地,於是這些富裕的生產力,有了宣洩口。

你能看到房地產對於中國的重要性了嗎?

因此中國在未來很長的時間內,經濟仍可以保持穩定的增長。

戰時動員

1933年,美國陷入了大蕭條,可到了1939年,美國人居然居然做到12艘航母的年產量,把日本人活活拖死。

這個問題不難解釋,在和平年代,生產力極端富裕的環境下,國家產能並非是完全開足的。

而一旦進入戰時狀態,國家產能是100%動員的,因此可以創造工業奇蹟,無數戰略物資被製造出來。

那麼和平時期為什麼不能保持100%的產能呢?

整個社會可以一掃頹廢墮落的氣息,而且不用擔心失業的問題。

答案是不可以,任何國家的經濟目標應該是用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益。

人民還是需要休息,需要玩樂的,生產效率和“幸福值”是有很大關係的。

失業根源與生產過剩

結語

日本人並不是天生變態,歐洲也不是註定頹廢,美國人也還有潛能。

萬事皆有其背後的邏輯,關鍵要看你要追求的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