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在國際原油期貨市場的那些事兒

2018年聖誕節後,海外市場沉浸在一片狂歡和反彈,歐美股市終於走出4季度暴跌的陰影,開始暴力拉昇,估值修復,而向來喜歡走獨立行情的A股,依然在12月27日走出獨立道路,收跌1%,此次的功勞依然是向來在走獨立行情拉昇指數的權重之一----中石化。

當日午盤開盤後,大盤開始斷崖跳水,此次的黑天鵝來自於中國最大的國際貿易公司之一、中石化的全資子公司——聯合石化公司在原油期貨市場因為期貨交易失敗出現鉅虧。有消息稱聯化領導在國際油價70美元/桶左右的時候做多原油期貨,買了3000至7000萬桶,聯化虧了數十億美元。截止收盤,中石化暴跌6.75%,一天跌去460億市值,助攻中國股市成為聖誕節後全球唯一一個下跌的市場。

如果說聯合石化的領導是錯誤判斷了油價趨勢,誤認為原油價格重回上行通道還情有可原(畢竟WTI原油最高價曾經達到147美元),那麼2004年中航油做空原油市場鉅虧事件,那就是真的金融知識水平堪憂了。

國企在國際原油期貨市場的那些事兒


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做空原油,爆出鉅虧45億的醜聞,而撇開投機客的存在外,期貨市場向來有一句話叫怕什麼做什麼,怕油價上漲就買入多頭期貨合約,這樣油價漲了能以較低的價格繼續買進原油,怕油價下跌則開空單,這樣油價跌了能夠繼續以高價賣石油。從上面兩句話也可以看出,買原油的公司會買入看漲合約,賣原油的公司則會買入看跌合約,以此來對沖自己的風險,中航油是國內最大的集航空油品採購、運輸、儲存、檢測、銷售、加註為一體的航油供應商。

重點詞是什麼?採購!

一家擔心油價上漲的公司,竟然做空原油,將自己在期貨市場中的角色從一個對沖者變成一個投機客,而作為國有資本在期貨市場投機,除了愚蠢並無其他更合適的詞可以形容。

如果在原油市場浸淫多年的兩大國有原油巨頭都無法倖免於難的話,那麼此次中國銀行的風控失誤似乎讓人變得不那麼難以理解了。(以下文字需要具備一定的金融知識才能無障礙閱讀)

2020年註定是載入史冊的一年,疫情,美股的熔斷,原油的暴跌,本來中國作為最快成功控制疫情擴散的國家,有機會在COVID-19的陰影下顯得光彩照人,而中國銀行卻選擇居安思危,敲打一下大家,提醒所有人我們在國際金融市場,尤其是衍生品市場究竟有多缺乏經驗。

在3月減產協議破裂後,油價跌到了極低的水平,中行,建行,工行,紛紛大肆推廣了紙原油業務,以100%保證金的方式繞過期貨交易監管,讓毫無經驗也沒什麼錢的投資小白們紛紛提槍上陣抄底原油,我本人更是聽到身邊有人說,沒關係,買了再跌也沒事,大不了長期持有等他漲回來!

?????????

一個不到一個月後就要交割的期貨合約,能長期持有?一個每個月需要轉合約的金融工具,能以固定不變的成本長期持有?

原油的期貨定價公式翻譯成通俗易懂的中文就是——合約價格=現在的價格*(1+無風險利率)^T+持有期成本。當然,金融大鱷們會發現少減了一個Carrying benefit,但是原油就壓根沒有carrying benefit,方便理解簡化為上述公式,當然實際交易中定價因素更加複雜。簡言之,就不可能長期持有,因為多拿一天成本只會更高,何況期貨合約要交割,你有儲存能力並且跑到感染病例很快要上百萬的美國去交割現貨嗎?

國企在國際原油期貨市場的那些事兒

圖片來自於網絡

此外,就真實情況來說,各大行推原油期貨,除了本身在合約交易收取買賣高達1%的價差作為利潤外,最大的效果就是攬存了。眾所周知,期貨交易是保證金交易,以20%保證金為例,100萬的東西只要付出20萬就能買到合約,而各大銀行要求100%保證金,看似很nice的幫你解決了期貨開戶和槓桿風險的問題,其本質是每買100萬的原油期貨合約,就有80萬的資金進到銀行的賬戶上卻不被佔用,充分充盈了銀行的在賬資金,這樣的好生意每個銀行都想做,你以為你交的是手續費,實際上是智商稅。

而中行估計產品經理並沒有足夠的期貨交易經驗,也不知道金融上有一個Var的定義,代表著極端風險下的極端虧損。事實上,此次跌成負數的5月合約,工行和建行早在4.14-4.15日就完成了所有的移倉換月工作,同時,全球最大的原油ETF基金USO也差不多在該時間前就完成換月,期貨市場正在好奇這個始終不平倉的死多頭是誰時,終於在今天告訴了我們答案。根據同花順上的新聞估計,結算損失可能高達315億人民幣。

只是,這次虧的是投資人的錢,不是銀行的錢。

國企在國際原油期貨市場的那些事兒

國有資本在國際期貨市場上的表現總是讓人大跌眼鏡,哪怕建行和工行風控及時,措施到位,也不得不因為豬隊員的失誤,被迫跟進暫停了紙原油交易,預計下來中行可能與投資人協商處理,可能補虧損,也可能因為合同上明確披露了風險而讓投資人承擔損失。

但是,無論哪種方式,最終承擔者都是普羅大眾是你我,是你我的身邊人,補虧損的方式虧的是國有資本,最終是納稅人的錢來承擔,讓投資人認虧的方式,承擔損失也是普通民眾,而這次的事,最終又該向誰問責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