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中培养独处的能力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有的人取消了春节返乡的车票,一个人在出租屋过年;有的人因为接触史,被单独隔离在酒店;有的人返城复工,还需要在家自我隔离14天……一时间,许多人被单独限制在十几平米的空间之内,几乎见不到什么其他人。比起不必要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喧嚣,我们似乎更无法忍受一个人独处时的孤独。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独处的能力是指一个人即便孤身一人,内心依然具有充盈感和安全感,能够顺利且有效地完成心之所向的活动。

如同其他技能一样,独处的能力也是慢慢磨练出来的,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开始时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想着早日出关,恢复自由身;然后随着时间推移,渐渐习惯了独处,静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物来驱逐寂寞;最后独处成为自我修炼的土壤,参悟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如何培养独处的能力?一是变“被动”为“主动”。其中有三个关键词:“接纳”,接纳自己非常时期必须要独处的现实;“选择”,掌握选择信息的主动权,刷手机时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性摄入此刻自己需要的信息,减少阅读容易引起焦虑、恐慌、愤怒的文章,控制自己无谓的情绪性消耗;“享受”,享受孤独带给我们的各种情绪变化,毕竟这是人生中难得的经历和体验。

二是给自己设立小目标,让自己忙起来。首先做“减法”,减少沉迷于手机的时间,比如规定自己每三小时刷一次抖音,每次不超过半小时,依次递减,这样慢慢就能从手机的绑架中解脱出来。其次是做“加法”,在本子上做记录是一个特别好的方法,从最简单的做起,比如每天抄录一首古诗词,每天看一集纪录片把里面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记下来,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写写日记,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等到出关的那一天,回看自己在本子上记录的东西,会收获一份可观的精神财富,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

三是保持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现在通信网络技术发达,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与世隔绝,不定期与亲戚朋友联络,告诉自己不是孤立无援,有很多家人和朋友在关心自己、爱自己,他们即使不在身边,也会在心里陪伴自己渡过难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