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西汉黄老之术战胜了儒家思想,会对中原王朝后世有何影响?

履霜坚冰至yk


儒家经典一共就那么几本,结果到后世给加了多少上去,说到底统治需要。


最早的儒家孔子推崇周礼,主张仁政,礼行天下。对于个人却又主张仁者爱人,不以言废事,君子不器,重学。

孟子又讲究行义政,以义为天下,说独独乐不如众,说不能率兽食人。不能罔民。

到董仲舒时,又加上该如何为天子,为臣,为民。开始与政治融合

到宋时的理学兴起,恢复礼制、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确立生活规范、维系社会稳定、促进民众的国家认同、维护国家权力的合法性。

以及明朝的心学的兴起。其实儒家思想也一直在变化,吸收各家学派。


如果西汉黄老之术战胜了儒家思想,我估计轨迹也差不多。黄老之术经典不比儒家多,后世注解诠释估计差距会更大。

估计传到现在可能跟现在的儒家差不了多少,说到底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好奇观古今


嘉会觉得,黄老之术并不等于道家,很多朋友没有弄清黄老思想。而且进入西汉,儒、道、法三家相互学习和促进,它们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的竞争关系。其政治地位及对中原王朝的影响,要看政治家能否提出符合当时形势的合理政策主张,而最终为皇帝所釆纳并推行。

事实上,经历秦朝15年的压榨和8年苦战,来自社会底层的西汉建立者,深知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因而西汉前六十年,从高祖、惠帝、吕后到文景,一直贯彻废除秦苛法、与民休息的方针,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农业生产、解决王国威胁,因而黄老思想居于统治地位。但一大批儒生登上政治舞台:出使南越大获成功的楚人陆贾,在高祖前屡称《诗》《书》,所著12篇《新语》是君臣共同总结历史经验的产物,极大推动了国家治理;原秦待诏博士、薛人叔孙通,研究古礼和秦仪,制定了切合汉朝现实的朝仪和宗庙仪法,“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文帝时洛阳人贾谊所作《过秦论》和《治安策》,系统论述了如何安民、长治久安之计,并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对以后晁错“削藩策”和主父偃“推恩法”都有启迪作用;晁错师从于原秦博士、济南伏生学习《尚书》,上书达30余篇。贾谊和晁错的一系列政策主张,实际上是对商鞅治国、经济、军事等思想的重大发展。

儒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历史选择的必然。这也是汉朝能成为中国古代黄金发展时代的重要原因之一。至汉武帝时,国家已经强盛,积极有为成为重用人才的汉武帝的必然选择。他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的问答,成为著名的政治文献。董仲舒旨在理论上构建“大一统”,因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有通晓儒学的才能做官。从此,儒家经典成为学者们的主要教材,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正式成型。

黄老学派是假托黄帝的名义,吸取《老子》哲学中“虚静”、物极必反等思想加以改造,而形成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

它产生于战国中期,流行于山东六国,是稷下主流政治思想。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写在《老子》乙本前面的《经法》《十大经》《称》《道原》是其代表作,尤以《经法》为核心。其主要政策主张是:①采取缓和矛盾的政策,达到国家的安、强、霸、王,建立统一王朝。当时齐、楚等国不顾民力,横征暴敛、连年征战、滥用刑罚、掠夺邻国人民,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而逐步衰亡,所以黄老学派出现绝不是偶然的。②加强中央集权按“法度”统治。《经法•六分篇》把君臣关系归为六种“顺逆”类型;《君正篇》强调“执道”,“法度”必须据“道”而定,此“道”已非老子之道。③改造道家学说作为理论依据。不仅改造“虚静”,用来达到法治的目的;而且改造辩证法,用以制定政策。

不难看出,黄老学派本身是利用道家的合理内核,而充分吸收儒、法精华的一个思想流派。而其一旦形成,反过来对荀子、申不害、韩非子又有重要影响。汉初,曹参为齐相时,以道家学者盖公为师,推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后来继萧何为相,就把这个政策推向全国。

因而嘉会说黄老学派不等于道家,它是迥异于老、庄的政治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与三代天命、德政一脉相承,而出孔门后也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西汉儒学已吸收了道家思想的有益成分

嘉会深感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核心是“仁政”和“礼治”。但凡中国人,无论身在大陆、港澳台抑或国外,无论认同还是反对儒家思想,血液里流淌的仍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可以肯定的。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有《易经》和《系辞传》《易之义篇》《要篇》等帛书,应是楚地经师传授《易》学的教材,楚地是道家、黄老盛行的地方,因而融合了道家、黄老学说。《系辞传》“一阴一阳谓之道”,大恒生两仪,发挥了老子宇宙观,但这个“道”是以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又对老子阴阳循环变化的宇宙观进行了重大革新。

隋唐盛世,儒家之功仍不可磨灭。而且儒家学说不断被入主中原的草原民族所尊崇,包括五胡、金辽和蒙满,在汉人中央政权衰落时,这对保证统一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对四夷的归化,都是其他诸子思想所望尘莫及的。当然,宋朝弃武重文,不敌草原民族,其政策失误的锅不能由儒家来背;明、清自闭于西方工业革命大潮之外,道理亦然。

孔子编定的“五经”,是我国存世最早的历史典籍,比如《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儒家对中华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之功,是不可抹杀的。而其德治是社会治理之基,也是不容诟病的。

结论:中国人过于自信,极易滑向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但海水灌顶呛醒后又容易数祖妄典。中华文化的内核是自信而包容,不要用静止、僵化的态度给某个思想流派贴上标签

思想发展也是不断在否定之否定的,一些源发性的思维会不断激发后来者产生符合时代需要的新观念,因而不能一棍子打死。天天喊,不如闷着干,心胸天下,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方成伟业


嘉会天下


若果真这样,相信华夏会领先西方至少一千年进入现代文明。

首先,从思想上来讲,黄老之学绝不会罢黜百家!就好像伏尔泰在宿敌卢梭遭禁后为他辩护的那句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如果人们的思想是活跃的、自由的,民族的思想怎么会被禁锢两千年?

如果不被禁锢,就凭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我就不信想不出更加高级的发展道路!

其次,西汉黄老之学提倡与民休息,但并不是放任自流。刘邦那句: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就是非常公平的判罚标准。而且道家讲究的是法于自然(公平)、无私奉献(无为)。我不知道是谁开始把老子的无为诠释为“无所作为”,其实通篇道德经所讲的圣人之德原本就是无为(去声),即生而不有、为而不宰的无私奉献精神。

要不怎么会有“盛世和尚乱世道士”的说法呢?

另一方面,战国诸家变法已经把法理的思想深入人心,荀子更是把各家思想融为一体,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法制雏形。

西方哲学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契约法制精神和自由公平精神,黄老之学比他们早八百年就已经提出来了,而且发展到西汉时已经非常成熟了,只可惜被一个马屁精董仲舒给生生扼杀了。

不说别的,远有太平道,近有李自成、太平天国,他们平等大同的号召一喊出即被广大人民所拥护,难道是真的觉得太平道五斗米道、天师道或基督教比较新鲜吗?当然不是,我更觉得那是一种内心深处被封印的灵魂的觉醒。

再说儒教,孔子开创儒学仁义礼智信是为了恢复上古之风,营造和谐的社会,这本没有错,但他提倡的是从上而下的恩赐,在上要仁义,在下要忠孝,这就成了单方面的契约,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畸形的哲学越走越偏,最终被利用演变成奴役哲学。

而汉武帝之后受到压制的黄老哲学在魏晋时期也被玄学和佛学给彻底带偏了,就连《道德经》也被一个神童给改的几乎失去了原有的灵魂。

所以说,如果用汉初的黄老哲学代替儒教,华夏自有一番作为,但如果用魏晋之后的假道学做文章,反而更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