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改成後母戊鼎,國家博物館可能犯了一個錯誤

受疫情影響,五一假期也沒啥可去的地方,於是就約了國家博物館的門票,帶著孩子去看看國家的瑰寶,老祖宗留下的精華,來一次中華5000年的“穿越”之旅,也別有一番風味。

當然,對我而言,我知道那裡有一件最吸引我的國寶——司母戊大方鼎。

國家博物館坐落在天安門廣場東側,因五一期間和疫情影響,北京一號線天安門東站和天安門西站關站,所以只能在在東單站出站,然後步行1200米到國家博物館。

路上戒備還是挺嚴的,需要驗證身份證信息和博物館的門票預約訂單,進博物館前,需要出示健康碼,測量體溫,刷身份證後進館,這種類似電子門票的東西非常方便。

進館後還有最後一道安檢,也比較嚴格,機器檢和人工檢,過安檢後,直接奔古代館——司母戊大方鼎,我來了。

司母戊鼎改成後母戊鼎,國家博物館可能犯了一個錯誤

來到司母戊大方鼎前,感覺它要比在電視中或者書中看到的更加的宏大和精美,根據資料介紹司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俯身看過銘牌後,才發現這個熟悉的“老朋友”改名字了,改成了“後母戊”。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認識這件國寶都是從歷史課本上,那時候它叫“司母戊”。為什麼要改名呢?我便帶著這個疑惑參觀完整個古代館,決定回家後一探究竟。

國寶改名原來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國寶最初命名為“司母戊”,“司”取祭祀的意思,祭祀母親的鼎。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發掘出另一個鼎——後母辛鼎。對比發現後母辛鼎的形制、紋飾和銘文的風格均和商後母戊鼎一致,而歷史記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一個王后,專家由此斷定出土後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專家認為這兩個鼎都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而作的祭器。

這樣,2011年,就將司母戊鼎改成了後母戊鼎。“後”是國王的意思(不是後孃的意思),意思是國王的母親。國王的母親戊,意思講得通,並且甲骨文中的很多字是可以反寫的,“司”反過來就是“後”了,這種觀點得到更多的專家支持,於是名字便從“司”改成了“後”。


司母戊鼎改成後母戊鼎,國家博物館可能犯了一個錯誤

司母戊方鼎改成後母戊方鼎對嗎?它真是商王祭祀母親而鑄造的嗎?我的內心中突然冒出這兩個疑問,因為我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值得商榷和探討的地方,所以寫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當然,我只是一個業餘愛好者,並不具備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只是探討而已。

我的觀點:青銅鼎叫“司母戊”更合適一些,它肯定不是商王祭祀母親而鑄造的。

理由有三點:

第一,它肯定不是祭祀母親而鑄造的

婦好墓出土的“後母辛”鼎,對研究“後母戊”鼎提供了參照。專家推斷“戊”(死後的廟號)是商王武丁的其中一個妻子,這一點可信的。

1)後母辛鼎的形制、紋飾和銘文的風格均和商後母戊鼎一致,說明鑄造的時期相同;

2)婦好是有明確記載的,為武丁的妻子;

3)在帝乙、帝辛時期的周祭譜中,也明確記載了武丁的三位正妻妣辛、妣癸、妣戊;

以上三點,可以斷定司母戊鼎就是武丁妻子戊的陪葬品。

據記載,武丁在位大約59年(前1250年—前1192年),算是一位非常長壽的君王。而他的三位正妻,都死在他前面。也就是說是武丁埋葬他的妻子“戊”和“辛”,是武丁給自己的妻子選了“戊”和“辛”的廟號。而這個時候,他們的兒子還不是國君。那麼在青銅鼎上鑄的銘文,理解成“國君的母親”就講不通了。他們只是武丁的妻子。

另外,如果鼎是武丁的兒子祖庚或祖甲即位後給母親鑄造的,那麼為什麼鼎是埋葬在墓室裡的?從古至今,私人安息後都不允許打開墓室的,單純為了安防一個祭祀的鼎遷墓?也不大可能。

如果是後代君王祭祀母親用的,那鼎應該放到“宗祠”裡比較合適。而婦好墓中,“後母辛”鼎就在墓室裡面。按照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順序,看一看到,“戊”是武丁的第一位原配正妻,她死後,婦好才去世的。婦好死後,武丁又立“癸”為正妻。

所以“戊”鼎和“辛”鼎,根本不可能是他們的兒子繼承國君後給他們鑄造的鼎。只能是武丁為自己的妻子鑄造的。

另外一點,婦好死後,武丁為她建造了一座宗廟紀念,叫“母辛宗”,如果“母”理解成“母親”的話,那豈不是鬧大笑話了?

在這個前提下,“後母戊”鼎和“後母辛”鼎,就不能理解成商王紀念自己的母親的意思了。

那應該怎麼理解呢?看第二條理由。

關於“司”、“後”和“母”的理解。

後母戊鼎上刻了三個字——司(後)母戊。除了“戊”的意思非常明確外,對“司”和“母”的解讀都存在爭議,至今仍然沒有形成統一意見。

“戊”和“辛”是廟號,這一點無疑。在商朝時期,君王的妻子要比後代的皇后權力要大,她們掌握著祭祀權,享有封地和軍隊,可統兵打仗。類似於和君王共同管理國家,死後享有廟號也正常。只是商以後,皇后再也沒有人享受過廟號了。

“司”和“母”到底如何理解呢?

司母戊鼎改成後母戊鼎,國家博物館可能犯了一個錯誤

關於“司”。

甲骨文中的“司”如上圖,這個字是象形字和會意字組合而成的。一邊是一個法杖,下面一個口,意思是拿著法杖唸唸有詞的人——祭司。在商朝“司”的意思就是祭司,這個職業一般都是有王后擔任的,是一個非常崇高被人尊重的身份,地位很高(給國家搞封建迷信的人,地位能低嗎?)。

另外,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很多都可以正反寫。比如“人”字,由於側面不分左右,面朝左右都可以。

司母戊鼎改成後母戊鼎,國家博物館可能犯了一個錯誤

同理,“司”字也可以反過來寫,那就是我們現在的“後”字了。但無論正反寫,都是“司”字,而不是“後”字。

我們現在所說的“後”字,是簡化字體,繁體字寫成“後”。根據195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的《漢字簡化方案》,制定出了一個《簡化字總表》,簡化而來的。

在這之前,“後”字根本不存在。甲骨文中的“後”字,當然只能念成“司”。

我們再來看“後”字的意思。

司母戊鼎改成後母戊鼎,國家博物館可能犯了一個錯誤

左側雙立人旁,下面一個“人”,上面一個高高的裝飾品,是不是很像皇帝頭上戴的東西?

右側上面兩個出頭的圓,下面一個“戈”,象徵著掌握別人生殺予奪的權力。

這兩點綜合起來,最初“後”字的意思就是指的君王。

根據中國帝王表,夏王稱後,商王稱帝,到了周朝才統一稱王。周朝才出現了“王后”的說法,皇帝的妻子開始稱“後”。

所以,在商朝甲骨文中出現的“後”字,都是寫成上面圖中的甲骨文字體的“後”字。根本不可能寫成我們簡體的“後”字。

後母戊鼎和後母辛鼎上的“司”字,只能念“司”,而不能念“後”。

我們再說說“母”的理解,然後“司母戊”三個字綜合起來理解,就更有說服力了。

關於“母”。

無論是“後母戊”鼎還是“後母辛”鼎,專家們都把“母”理解成字面的母親。結合“後”是君王的意思,“後母戊”理解成君王母親戊而鑄造的鼎就順理成章了。

既然我們上面否定了是商王給母親鑄造的,而是武丁給妻子鑄造的;又說“司”不能理解成“後”,那麼“母”也就不能理解成母親了,不然整個意思就無法解釋的通。

“母”的字面意思是母親,但它還有其它的解讀。

“母”是一個姓,也可以代表一個族。商之前的夏王朝君王姓姒,而“母”姓正好起源於“姒”姓。我們可以做一個推測,武丁的兩位妻子,是不是都是來自同一個叫“母”或者姓“母”的部落?完全有這種可能。

“母”也是地名,在《風俗通》記載:“胡母,姓,本陳胡公之後,齊宣王母弟,別封母鄉雖然齊宣王在武丁時期的1000多年之後,但至少說明“母”是可以作為地名的。我們可以做一個推測,武丁的兩位妻子,是不是都是來自同一個叫“母”的地方?完全有這種可能。

“母”無論作為姓、部落還是地方,都是對“戊”和“辛”身份的一個介紹。這可以解釋的通。

司母戊鼎改成後母戊鼎,國家博物館可能犯了一個錯誤

婦好的後母辛鼎

“司母戊”綜合起來理解是什麼意思?

上面我們單個字解讀了“司”、“母”和“辛”的意思,那麼綜合起來看,“司母戊”是什麼意思呢?

“司”代表職業,祭司,商王的妻子。

“母”是姓或者種族,代表身份;

“戊”是廟號,代表死後的稱呼;

連起來就可以理解成:商王的妻子“母戊”。“母戊”是連起來的,指一個人。就像說唐太宗,我們知道是李世民。如果說“太宗”,那就不僅僅值李世民了,還有可能是宋太宗,遼太宗。“母”的意思與唐太宗的“唐”的作用類似。和廟號放到一起,就為了明確指定這個人。

這樣理解的話,武丁為妻子婦好建造的“母辛宗”就很好理解了,是母辛的宗廟。這樣是不是比理解成商王武丁為母親建造的宗廟好多了?

司母戊鼎,也就可以理解成商王妻子母戊的鼎,是不是也要比理解成商王為母親戊鑄造的鼎更簡單,更合理?

總結

本人通過三個方面的論證,說明司母戊改成後母戊是不妥的,司母戊鼎解讀成商王祖庚或祖甲為母親鑄造的也是不對的。因為一些顯而易見的事實解釋不清楚。

1.武丁還沒死,他的兒子可以以商王的名義為母鑄鼎?

2.後代商王為母親鑄造的鼎,為什麼放在墓室裡?

3.武丁為婦好建造的宗廟,為什麼叫“母辛宗”?

4.簡化字的“後”字,為什麼出現在商代的青銅鼎上?

本人通過對“司”、“後”和“母”字的解讀,給了一個個人認為的合理解釋。當然這個解釋自知也存在瑕疵,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史料或者考古的例證。但這不妨礙我的觀點成立,因為把“司”改成“後”,也只是專家們認為更合理一點,也沒有鐵證。況且,我本人的解讀,自認為更合理一些。

當然,既然官方已經做出修改,我會尊重這個事實,改稱司母戊鼎和後母辛鼎。只不過我希望有朝一日,有多更的殷商文物出土,能夠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再將“後”改成“司”。

權當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