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談產業互聯網,產業到底需要什麼

‘產業互聯網’和‘SaaS’都是今年的熱詞。IT/互聯網公司都在談技術為產業賦能,有的是蹭熱點上熱搜的,有的是中年危機想轉型的,有的是喊狼來了,騙點錢的,還有一些真的是想做些什麼的。對於想做些什麼的公司來說,很多家的技術能力已經是‘談笑分佈式,往來微服務’的境界了,難點不是就差一個程序員了,往往是是去理解產業到底需要什麼。


都在談產業互聯網,產業到底需要什麼


所以產業到底需要的是什麼呢?細到每個產業都有各自都上下游和價值鏈條,但是總的來講,用二維四象限法可以做個簡單的劃分:(關係泛指在社會網絡中的連接和地位,技術泛指知識和技能積累)


都在談產業互聯網,產業到底需要什麼



高富帥型


都在談產業互聯網,產業到底需要什麼


顧名思義,‘高富帥’公司可以進入別人進入不了的產業,而且眼界,實力都完爆行業平均水平。典型的高富帥產業比如金融,保險,證券,投資等金融產業,醫藥醫療,新興的比如新能源汽車,沒有很強的‘關係’搞不定入場券,沒有很強的技術在產業內混不下去,或者把好牌給玩成‘不良資產’。

‘高富帥’產業往往購買力充足,提倡高投入高產出,而且重點在產出,關注價值的產生大於成本。但是缺點是難伺候,每一個‘高富帥’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對服務是強需求。還有就是騷擾‘高富帥’的人很多,不是‘名媛’機會都比較小。

奮鬥型

都在談產業互聯網,產業到底需要什麼



‘奮鬥型’的公司無時無刻不活在充分的市場競爭當中,焦慮感滿滿。典型的產業比如互聯網/科技公司,快銷品,零售,數碼3C,貿易公司,餐飲等。奮鬥者的公司是沒有裙帶關係的,貴一塊錢客戶可能就被隔壁的小賤人拐走了,所以他們是最有創新意識的群體,技術創新來提高效率,商業創新來降維打擊。

‘奮鬥型’公司對創新是渴求的,新的技術最差都會想‘瞭解一下’。效率是企業的生命線,是‘科技賦能’理論的最忠實擁護者。他們對產業和自身是焦慮的,理解這種‘焦慮’是賦能的關鍵。奮鬥慣了,買東西都不會大手大腳,性價比是關鍵。

大佬型

都在談產業互聯網,產業到底需要什麼


‘大佬’都是江湖地位極高的,說一不二。逢各種會必是會長,牽頭單位,在特定的區域特定的產業內基本是壟斷地位,手下再帶著幾個打輔助的小弟喝湯。大佬是厭惡競爭的,典型的產業有:當年的煤炭/鋼鐵,市政工程,特定地方的房地產等等。

‘大佬’們最關心的是關係和人,提倡‘先交個朋友’,然後再談生意。技術背景匱乏導致對技術領域的事情缺乏判斷能力,但是往往希望用對人的判斷能力來彌補。很多地方講究‘酒先喝到位’,然後再談生意。科技圈的要社會一點,通俗一點,才能在‘大佬’面前有發言權。

醬油型

都在談產業互聯網,產業到底需要什麼


‘醬油型’產業一般本身比較低附加值,要麼是老闆曾經誤打誤撞進入這個產業脫不了身了,要麼是當年‘牛逼’過現在夕陽紅了,轉型沒轉成功,但是又不能撂擔子不幹了。所以最後大家都犬儒主義,得過且過才好過了。典型的產業比如有一部分的OEM工廠,服裝廠,機械貿易/租賃,一部分的外貿公司,或者靠政府補貼的國企/民企等等。

‘醬油型’產業有的還是心中有星星之火的,撩一撩還是可以燃起來的。行業,趨勢,Best Practice這種就是他們會比較感興趣的。阻力也會比較大,購買力和信任度上都因為歷史原因需要慢慢培養。有的是徹底熄滅了,不求豐功偉績,但求無功無過。這種想著‘賦能‘的還是趁早放棄為妙。

C端猛獸環繞的叢林裡,理解了下沉市場還是可以跑出來一個拼多多。

B端人煙稀少的戈壁灘上,真的理解了產業也可以長出許多參天大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