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趣事:生辰綱被劫,是樑中書用人不當嗎?

水滸趣事:生辰綱被劫,是梁中書用人不當嗎?

水滸趣事:生辰綱被劫,是梁中書用人不當嗎?

“智取生辰綱”,是施耐庵的《水滸傳》中的重要故事情節。說的是,楊志押運生辰綱途徑黃泥岡,被吳用、晁蓋等人用計劫走。楊志因為無法交差,被迫流落江湖,後來,在二龍山落草。而吳用等人也因為官府追查,去梁山落草。故而有了後來的梁山聚義。

那麼,楊志押送的生辰綱為何會被劫呢?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是吳用的計妙,藉此說明吳用足智多謀、膽大藝高。

水滸趣事:生辰綱被劫,是梁中書用人不當嗎?

吳用的妙計,固然是生辰綱被劫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乃是梁中書用人不當,用錯了楊志,更派錯了謝都管。楊志作為一個殺人犯,充軍到梁中書門下,梁世傑僅憑楊志的口述,及過去的印象,便“大喜,當廳就開了枷,留在廳前聽用”,其實,他對楊志並不瞭解。梁中書愛的是楊志的武藝,特別是楊志在梁中書的東郭門教場中演武試藝,出盡了風頭,打敗了周謹,戰平了急先鋒索超,梁中書一喜再喜,當場就任命楊志做了管軍提轄使,比武之後,梁中書十分愛惜楊志,早晚與他並不相離,愛的就是楊志的武藝。有趣的是,當梁中書的岳丈蔡京壽辰將至,派何人押送生辰綱時,他反提出:“今年叫誰人去好。”臨到押送生辰綱出發前夕,他還為押送人選一直躊躇未決。起用楊志押送生辰綱,不是其夫人提醒,他還記不起楊志,這更證明其不瞭解楊志,後來之所以派楊志,也是因為楊志武藝高超,押送保險,至於楊志的為人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他一概不問,其實他也一概不知。正因為他僅知人知面而不知心,而知人知面又僅僅是知其表面,這就難免不出問題,而楊志呢,他出身將門之後,又當過殿司制使,滿腦子“封妻廕子,與祖宗爭口氣”的思想。在東京耗盡錢財,買上告下,要求再補個殿司府制使不成,反淪為囚犯。今日梁中書重用,他也嚐到了甜頭,僅憑東郭教場比試一場就升為提轄,他也想通過安全押送生辰綱,達到自己向上爬的私慾。也正因此,在接受任務時,他一會兒同意去,一會兒又說去不得,反反覆覆,雖是精明,但更多的是通過這討價還價間,來表示自己的忠心,說明路途艱險,如押送成功,更能說明他的能耐。這無形中又加重了梁中書要嘉獎他的籌碼,要梁中書實現他“重重保舉”的承諾。當他聽說夫人有一擔禮物要送,並派謝都管並兩個虞侯一同前往時,楊志又一次提出“去不得”,為什麼呢?這無非是要與謝都管爭押送生辰綱的絕對領導權,以使押送成功後更顯才能。楊志雖是精明,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不像林沖當了囚犯後,處處小心謹慎,不忘自己是個囚犯,事事提醒自己安分守己,而楊志則不然,他得意得很,以為梁中書的話是上方寶劍,權力至高無比。他忘了自己是囚犯,自己從此忘了謝都管是何人,他也沒考慮他在梁中書面前的一番話,雖博得梁中書一句讚許,但無形中卻得罪了謝都管、虞侯,他的這個爭權的行動正是他與都管、虞侯矛盾的開始,也是他失敗的開始。取得領導權後,他那世家子弟的架子就擺出來了,押送途中,他“只要早行便早行,要晚行便晚行,要住便住,要歇便歇”,也不管天氣炎熱如何,他毫不體恤軍健,“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不把人當人”,這勢必引起軍健的強烈不滿和反抗,這就失去了人心。對謝都管雖不敢訓斥,但也老大不滿,虞侯他也不放在眼裡,這些人在梁中書府裡享慣了福,今日出門與軍健一樣被逼著趕路,哪吃得這樣的苦,氣喘得不行,也遭到楊志辱罵。這個行進的隊伍中,人人與他離心離德,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這就使內部多種矛盾加劇、加深,對抗性白熾化。金聖嘆看到此時,一針見血地指出:“觀楊志苦打眾軍,正是散眾人之心,致陷身之由”,“楊志處處使性,即不外劫,亦有內變。”這可說是一語道破生辰綱被劫的重要原因。難怪生辰綱被劫後,老都管及眾軍健明知實情,卻把罪責全部推到楊志身上。由生辰綱被劫後楊志逃之夭夭,也可見梁中書用人不當。

水滸趣事:生辰綱被劫,是梁中書用人不當嗎?

謝都管“是夫人行的人,又是太師府門下妳公”,雖說也是個奴才,但在楊志面前,他又高出一頭,用他的話說:“在東京太師府裡做妳公時,門下官軍見了無千無萬,都向著我諾諾連聲。”他哪會把楊志這囚犯放在眼裡?加之他又吃不得押送途中的辛苦,又有虞侯、軍健在他面前抱怨,到後來楊志一而再、再而三的抽打軍健,老都管終於爆發了,很不客氣地喝道:“量你是個遭死的軍人,相公可憐,抬舉你做個提轄,比得草芥子大小的官職,直得恁地逞能。”他們之間的矛盾終於達到了頂點,押送生辰綱本來就凶多吉少,內部矛盾又如此尖銳,生辰綱哪有不失之理?

水滸趣事:生辰綱被劫,是梁中書用人不當嗎?

俗話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梁中書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他派老都管協助楊志押送生辰綱,其實是他對楊志不很放心,他情急之下選中楊志,楊志是否能完成任務,他沒有底,只得派老都管去監督楊志的行動。他臨行前吩咐了都管等人要服從楊志領導,那是寬楊志的心,讓他能押送並圓滿完成任務,但沒考慮到老都管是否服楊志的管教,鑑於老都管在府裡的地位,又喜歡倚老賣老,派他去接這門苦差,他是有苦說不出,加上楊志在眼前的劣跡,虞侯的唆使,梁中書派他去不但沒監督好,反而製造矛盾,加速了生辰綱丟失。如果調一個小點兒的人物去協助,可能還不會如此;如果楊志關心軍健旅途之苦,事事走群眾路線,處處與謝都管商量,上下齊心,步調一致,吳用的計謀再妙也難智取。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