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學會獨處?

李冉靜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集體生活變得越來越少。即使有成群結隊的現象,我想也多半是自說自話,在這個世上,我們誰也沒有辦法做到真正去了解一個人,哪怕是我們自己。



是沒時間嗎?當然不是,面對社會上的誘惑,更面對這誘惑給大家帶來的壓力,甚至這壓力促使大家逐漸變得焦慮,想來誰又真的有時間或精力好好坐下來聽聽身邊人的傾訴?誰又曾想過安靜的坐下來聽聽自己的心聲?


越是焦慮,我們越要學會與自己單獨相處。外在的誘惑太多,只有真正瞭解了自己的本心,我們才不至於走太多彎路、錯路。

說到要如何學會獨處?想想其實我們在生活中獨處的機會太多了,作為個人,我們生而孤獨。然而有的人看似朋友很多,但是卻害怕一個人獨處,或許是習慣了待在人多的地方,這樣他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甚至只有這樣他才會覺得自己一直在和大家一同進步。他們害怕與世界脫節,更怕被大家拋棄。


但是有的人看上去朋友很少,甚至生活中喜歡獨來獨往,可是人家卻是將生活過得井井有條。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個人如果能生活的很好並且享受自己的獨處時光,那他必定是個生活中懂得自我欣賞而且極為自信的人。如此一人,他必定是個懂得適時自省且嚴格控制自己的人,生活中他們不需要別人監視,自覺堅守道德標準。

如何做到?我想其實對於我來說,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說來我就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不是說不喜歡和朋友在一起,只是更喜歡自己和自己單獨相處。喜歡一個人去旅行,獨自旅行的過程中可以有更多機會讓我安靜的觀閱內心。喜歡在自己放眼望去且盡收眼底的美景中重新審視自己。


生活中的我甚至會因為看到路邊的一小群簇螞蟻搬家,蹲在那裡做個壞人打亂它們的行程;或坐在公園的椅子上漫無目的的放空;晚上拿著自己喜歡的書讀上一兩個小時,寫上一篇自己的閱讀感受;甚至在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會關上燈打坐自省。這都是我自己與自己獨處的常見方式。

我想要學會它其實很容易,因為這在於你有沒有一顆安靜獨處的心,我們不建議一個人時刻都是獨處的狀態,對於這個群居社會的你來說,那樣確實也是不對的。只是我們作為個人,無論到什麼時候都應該先了解自己,才不至於對自己產生諸多誤會,才能更好的做好接下來的每一件事情。

曾經儒家對獨處給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慎獨”,這也是自古以來人們認為的獨處中個人行為的最高境界,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認為的“在獨處無人注意的時候,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越軌”。


我們當然希望自己也能完全做到,不管有沒有人在身邊,都能做到言行合一,適時自省。然而,無論想要做到什麼,我們都應該先學會和自己相處。閱讀寫作、獨自旅行、放空打坐、甚至和動物做朋友等等;坐下來好好想想,到底哪種方式更適合你呢?


夢歸秦淮


有一句老話,其實就兩個字:慎獨,如果能做到這點,就可以做到獨處了。道理非常簡單,慎獨的含義就是一個君子不管周圍有沒有人,他都能做到一致。我們現代社會下,人與人交往通常是人前一套、背後一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出門前和出門後,我們在人的面前表現出來自己最好的一面,化最精緻的妝,但自己家裡呢卻一團亂麻,與自己所表現出來的形象完全不符合,這就是不慎獨,這種人也最害怕孤獨。

而如果能做到不管是一個人獨處,還是很多人,都可以前後一致,行為和思想不發生改變,則這個人就具有強大的慎獨的能力。

為什麼古往今來成大事的人都很自律,自律其實就是一種慎獨的能力,每天控制自己的行為、言語、思想,讓自己始終保持追求自我完善的狀態,即使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能做到心境平和、有重要的目標要達成和實現,這種獨處的能力是非常強大甚至可怕的。

所以,要想學會獨處就要謹記“慎獨”這兩個字,持續的修煉自己這種慎獨的能力,就能做到獨處時心態安然了。


千城Slash


當你一個人吃飯,當你一個人散步,當你一個人走在大街上,當你一個人睡覺,當你一個人坐上去遠方的車,當你深夜中失眠,當你發呆發愣,當你感到孤獨,當你習慣寂靜的夜,當你厭惡熱鬧之地,當你不再不喜歡參與聚會,當你拿起手機,當你看到這個回答,當你思考如何讓自己學會獨處。

如果以上所說的,你全中了,恭喜你,你已經學會獨處了。

獨處從來不需要學,需要的是適應。

當我看到別人無論去哪兒都有人相伴,當我看到別人無論去哪兒都有人聊,當我看到別人無論去哪兒都有人關注。我看了看自己,除了影子,我找不出第二樣能夠令我感到慰藉的東西,我想,這就是獨處吧!

獨處,能夠陪伴你的,只有自己。

無人與你握手一起走,那就把手插進兜,無人與你談笑風生,也要記得娛樂自己,世界很大很大,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粒灰塵,走在陌生的城市,看著陌生的面孔,吃著不合胃口的飯,別抗拒,學會接受,學會適應。

除了親人摯友,沒有人有義務關心你、在乎你,你必須學會適應一個人活,即便很孤獨,過著過著就習慣了,至於男朋友或者是女朋友什麼的,隨緣吧,反正我是不相信愛情的。

為了麵包,努力搬磚,獨處不需要學,當時候到了,獨處便成了人生的必修課。

當你去遠方上學時,當你去到陌生的城市打工時,當你老了,你先走了,或者是你的老伴先走了。獨處,真的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不需要學,時候到了,自然我們就會怎麼過一個人的日子。


文沛先生


關於獨處有很多的解釋:比如獨居、比如一個人的單獨生活、比如一種能力的體現。

獨處是一種處世的態度,是一種身心的自我調整,更是一種獨立人格的體現。獨處不是孤僻、不是孤獨,獨處可以是一種愛好,獨處時可以思考,可以迴歸本真,可以使身心得到應有的調節,獨處更是一種藝術、一種能力。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唯有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所以,有無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怎麼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他的"自我"呢?有一個可靠的檢驗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獨處。當你自己一個人待著時,你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呢,還是感到一種寧靜、充實和滿足?對於獨處的愛好與一個人的性格完全無關,愛好獨處的人同樣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朋友的人,只是無論他怎麼樂於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我們可以在獨處的時候整理自己的東西,回憶細細品味會另有一番滋味的。

我們也可以聽聽歌,隨意的跟著節奏哼哼小調或者擺動自己的身體,都十分愜意。

我們亦可以做做家務,放各種各樣你喜歡的節奏,那種感覺,或許會更加愜意。

總之,我們真的可以去認真的享受獨處,而且我們在享受的過程中並不代表我們就需要離群索居,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處的時光,這樣才有充足的機會去認識我們自己,品味自己。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佟新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有一種靈魂中的落寞,叫孤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有孤獨的身影,無處不在,如影隨形,卻看不見摸不著。實際上,人生本來就是孤獨的,人是伴隨著孤獨來到這個世界的,然後又孤獨地離去,生命中大部分時光是屬於孤獨的。既然人生註定要孤獨,何不努力去面對它,試著去善待它。善待它,你就會發現,孤獨是一種常態,孤獨才是人生,靈魂只能夠獨自前行,獨處會激發人的成長。

人生,註定是一場孤獨的旅行,沒有人會時刻陪伴著你,大多時候,成長的路,要靠你自己走。每個人總是要面對孤獨,孤獨並不可怕,一個人時間長了,也會變成一個習慣,可怕的是不敢面對孤獨。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正確的面對孤獨。在孤獨面前,有些人會感到惶恐和不安,選擇沉倫和逃避。

怎麼樣才能更好地獨處?擁有獨立的靈魂是最佳途徑。心靈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陪伴你一生的最好夥伴,如果你不懂得修心,那麼這一生你可能會嚐盡孤獨,歷盡艱辛。叔本華曾說:“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就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擁有獨立靈魂最容易的途徑是讀書。讀書指的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還包括一種終身學習的態度,保持終身閱讀、學習的習慣。

靈魂是人類精神的安居家園,所尋求的是真摯的情感和堅定的信仰。人有了靈魂,懂得保持靈魂的獨立,就會變得堅強,就會不再害怕孤獨。

當你明白,靈魂終究只能獨行的時候,便會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孤獨,從而學會培養自己獨處的能力。

人的高貴在於靈魂,獨處的能力決定人的生活品質。叔本華曾說過:“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喬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也對即將畢業的學生們說:“如果你坐下來觀察,就發覺你內心的不安,如果你試圖去平復,恐怕會變得更糟,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安靜下來,那個時候就能聽到更微小的東西——當你的直覺開始發芽,你開始對當下很多的事情會更清楚。

你的心靈變慢下來了,你感知到思維有一個巨大的擴展。你能看到比你以前多得多的東西。”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孤獨的修行。當你漸漸安下心來,把孤獨當成是一種關於靈魂的修行時,便學會了如何享受孤獨的生活。

有哲人說過:孤獨不一定那麼不堪忍受,或許只有它能讓我們學會如何與自己好好相處;死亡不一定如我們想象的那麼陰森恐怖,或許他只是人辛勞一生後進入某個溫柔的無夢之眠;人生的苦難也不一定那麼面目可憎,或許它富有某種特殊的力量和營養,使我們經歷後獲得更強大的力量。一個能夠承受孤獨的人,必將變得更加強大。

孤獨,是一種來自生命的力量。叔本華曾說:“人要麼獨處,要麼庸俗。”康德則在家鄉的小城研讀寫作到老,甚至未曾親眼見過高山與大海。但也許正是這種看來極端的孤獨,造就了他們的極致的人生。

孤獨,有時候更像一杯純淨水,沒有雜質、沒有汙染,是一種幽雅別緻的美。當身處孤獨中的時候,沒有了喧鬧的影響,不會因衝動而留下遺憾和後悔;沉浸在孤獨中,能讓人平和、冷靜、穩重,會以一種超越世俗的方式生活。

能在孤獨中體味悠然自得的生活,是一種境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生活在孤獨的環境中,有多少人因為孤獨,患上了抑鬱症,又有多少人因為孤獨,煩躁不安。置身於熱鬧之中未必就不孤獨,一人獨處也可以不孤獨。

人在孤獨的狀態裡,才能進行真正的創造。因為創造需要時間的消耗,注意力的集中,技能的修煉,而這些只有獨處時才能做到。坐在輪椅上寫作的史鐵生,面臨著災難的不斷降臨,在被病魔折磨中,他堅持在“寫作之夜”滋養自己的靈魂,筆耕不輟,他的著作影響了無數人,他的生命充實而完整。他也能夠在孤獨中看到“繁花似錦背後的荒涼,瞬間光亮之後的永恆黑暗”。

孤獨是一種狀態 ,真正的孤獨是高貴的,孤獨者都是思想者,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對的是真正的自己,人類的思想一切都源與此處。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是孤獨的,一個人來,一個人走,我們註定要面對很多。當孤獨來襲,請不要逃避,張開雙臂大膽地擁抱它。它會在你心裡綻放出唯美的自由之花,清新而素潔。





讀行人生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麗霞(頭條號 王麗霞):


王麗霞,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京懋德工作服務中心項目及行政管理組組長。

叔本華一語見地地說:我們承受所有不幸,皆因無法忍受獨處。確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有些人寧願承受別人的奚落挖苦,也不願意獨處待著;寧願附和他人、跟隨他人,也不願意獨處待著;寧願花費重金與朋友花天酒地,也不願意獨處待著。無意識地,我們浪費著自己的時間、精力與金錢,卻和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做著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然後迴轉身抱怨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原因就在於害怕自己一個人待著。

而想要讓自己學會獨處,就要學習與孤單感相處。

當你獨處之時,孤單感會湧上來,有時濃烈到讓你感覺整個世界只有你一個人存在,周圍的人好像統統與你絕緣一樣。孤單感只是一種暫時的感受,本不會傷害到你,傷害到你的是,你相信了你真的是孤單一人,並沉浸在孤單之中不能自拔,將孤單感實體化了,這就會使你的身心都受到損害。

想要讓自己學會獨處,還要學習在獨處中抒發自己情感的方式方法。

有許多傑出的人物,其作品都是在獨處之中創傷出來的,而這些作品打動人之處就在於它們濃縮著作者的情感。所以,如果要學會獨處,就要學著找到一種方式能夠抒發自己獨處時的感受,讓自己獨處的情感昇華在作品之中,會使得獨處成為一種有趣並有益的活動。

想要讓自己學會獨處,還要學習一些靜心的技能。

獨處與靜心是相關的,無論你在獨處時是安靜,或是在創作,其實,都是一種靜心的活動。靜心深入的時候,即使身在人群之中,也彷彿如獨處一般。

有一些活動是可以幫助靜心的,如內觀、瑜伽、禪修、太極、書畫、樂器等等,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做起來。

心理學家安東尼·斯托爾說:唯有在孤獨之中,我們才能深入內在的心靈花園,體驗到那種忘形的一體感。這正是孤獨的魅力所在。如果你找到了這種感覺,那麼恭喜你。

為了更好的服務頭條讀者,歡迎加入頭條讀者微信交流群,討論、學習、共同成長,詳詢請發私信。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一個人獨處。以前喜歡一群人,現在喜歡一個人。 回憶年輕的學生時代,那時總會覺得一個人是件特別孤獨的事。做任何事都喜歡三五成群,一起吃飯,上課,逛街,玩樂。一旦靜下來一個人時,內心總會有些許恐慌不安。



也許是太年輕,不能懂得獨處的美好,總會把獨處和孤獨混淆。 其實,我們怕的不是獨處,而是孤獨,我們卻把孤獨和獨處混為一談了。孤獨是一個人,內心是孤單的。而獨處獨處僅僅是獨自一人沒有人陪伴而已,內心仍然有豐富的情感生活。我們大多數慢慢地習慣了群居生活,有時也就認為自己不能獨處了。


然而,你是否有這樣的感受,酒局、K歌、聚會,夜深之後人群散去,心裡只剩下無限的空虛和冷清。處在一群人的狂歡中卻倍感寂寞,正如歌詞中所唱,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靜下來一個人,一個人享受獨處的美好時光

踏入社會後,獨處的時間對我們而言是一種奢侈的事情。每天按部就班朝九晚五的工作,下班後還要面對生活的柴米油鹽,彷彿我們根本沒有時間一個人靜靜。

可是,你要堅信,獨處是我們的自由,我們應該去享受這種權利,而不是被生活湮沒。 所以,越是忙碌,越要爭取獨處,要不然我們可能真的被生活瑣碎,工作壓力包圍了。


我們可以在週六週日的午後,選一家安靜的咖啡館,讀一本書。也可以每週的晚上獨自一人去看一場喜歡的話劇或電影。亦或者每天規定一個固定的時間,在家裡讀書練字,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最不次的我們還可以選擇一個時間,一個人就靜靜的發呆,放空自己。給自己一個獨處空間,一段獨處的時間,這個習慣對於幸福生活是很有益的。

周國平說過一句話:“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希望你我都可以在安靜的時光裡幸福。

我是小檸同學,期待你的關注喲


簡爾讀書


前段時間我想去尋找自由,於是離開家跑到另外一個家裡享受獨處去了,去的時候還信心滿滿,非常的HAPPY,一個人待著的感覺真好,獨處多開心,家裡很安靜,除了我跟我的呼吸,然後就只有一隻小爬蟲的陪伴,因為我怕蟲子,於是連最後一個活物也被我無情的消滅了,家裡只剩下了我自己,一個人獨處。

白天起床以後,自己做早餐,吃飽以後陽臺曬太陽,看書,聽歌,答題,中午做午餐,吃飽以後下樓散步,在海邊吹吹海風,回來美美睡個午覺,下午起來繼續看書,聽歌,答題,寫文章,直到夜幕降臨,然後一個突然就會覺得莫名的難過。

晚上不吃飯,所以早早就準備睡覺,每天都這樣的安靜度過,看似很充實,也有了更多的時間思考,但其實我知道我根本沒把獨處的自由用在思考上,我用在了適應這臨時的孤單,寂寞,空虛,冷。

一個星期以後悲悲慼慼的跑回家了,獨處需要做好準備,沒有準備的獨處,是一場心靈的摧殘,獨處也需要勇氣,選擇獨處要有獨處的覺悟,你要一個人,只有你一個人,連說話也只能對自己說,不論做什麼都一個人,你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了,就可以去獨處了,其實一點都不難,忍的住寂寞,受得了孤單,就可以好好獨處了。


萱語心陳


有人說孤獨是人生的常態,再活躍開朗的人也會有覺得孤獨的時候,一個人獨處時是最能感受到孤獨的時刻。


其實學會獨處並不難,因為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走路,一個人旅遊都沒什麼大不了的,習慣了就好。學會獨處後,說不定你會愛上這種感覺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和分寸感太重要了。

而我有時候甚至會覺得一個人也挺好的,很享受這種狀態,一個人時候覺得很放鬆,不用刻意收斂或是表現什麼,這時候的我是最真實的,久而久之,從而沒有了拉一個人搭夥過日子的想法,因為一個人的時候感覺太自在了,在別人面前多多少少會有偽裝的想法,想把最好的一面表現給對方看,但是反而不真實了。


舊亭臺下


美國小說家喬納森·弗蘭岑的隨筆集叫《如何獨處》,這位擅長寫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小說家,收錄其中的幾篇隨筆質量上良莠不齊。如果你讀過他的長篇小說,就會發現,他的那種公務員寫作的筆法十分適合他小說的風格,但是寫作隨筆,文學性太差,探討的問題也是糾纏不清,很無趣,全書中讀下來有所收穫的不過兩三篇。但是,這本隨筆的題目我很喜歡,我們該如何獨處?

寫作的本質是孤獨,所以,我們可以想見任何一個作家都會對獨處的話題有著滔滔不絕的想法。美國小說家梅·薩藤將她隱居幾十年的生活用《獨居日記》方式記錄了下來,其中談論最多的就是作家的孤獨。孤獨是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這就意味著,最大的敵人和朋友都是自己,如何保持一種生活照常的假象,構建一種日常生活的秩序,就成為了最大的難題。梅在回覆一名讀者的來信時說,如果一個人主動選擇了孤獨,那一定有某種目的,因為孤獨能夠帶來創造,通過工作和愛的方式,尋找到自我。換句話說,作家的孤獨與常人還是有所不同,因為它不單單是一種生活既成事實,比如鰥寡孤獨者,還是一種準備寫作的狀態,一種不得不對抗生活荒誕性的狀態。但是這種獨處的狀態,現如今似乎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我有種很強烈的感覺,我們已經無法生活在孤獨中,不知道如何與自己獨處。每天早晨醒來,好像是孤身一人,但身邊被眾聲喧譁聲音所包圍,就算你關上門將來訪者拒之門外,關上窗將風景和刺耳的叫賣聲隔絕在窗外,但是你卻無法關閉手機和電腦所代表的社交網絡。 我有意計算了一下,大概每隔十分鐘,我都會翻一下手機,看看微信朋友圈,打開微博看看別人的更新和回覆,瀏覽一下網頁,刷新一下最新的消息。如果我打算寫作,這就意味著,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會時刻停下來,打斷思緒,以中斷寫作的方式干涉和評論別人袒露在社交網絡上的信息。如果我們把寫作的靈感看作是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和精湛的技巧同他們所要表達的主題達成的一種和解。社交網絡的無孔不入,已經放逐了靈感,把我們的寫作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慣性寫作,平庸是我們這個時代寫作最大的品質。

這大概不是我一個人的困惑,貌似我孤身一人,卻沒有孤身一人的精神狀態;貌似隔絕任何聯繫,但下意識害怕被別人拋棄;我想集中注意力進行寫作,但分神的時刻越來越多,集中的時間越來越短——碎片化的生活,擊碎了我們專注的訓練,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哪怕你是孤身一人,你也被全世界的虛擬影像包圍著,被一種虛假的意識形態籠罩著,你再也找不到獨處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