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停止對孩子的“語言暴力”

先看看以下場景:

當孩子沒換鞋進家門。

家長:“你怎麼這麼不講衛生,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要換鞋再進來!”

飯桌上,孩子不吃飯了。

家長:“你這孩子怎麼那麼挑食,真難養,知道爸媽賺錢做飯多辛苦嗎?快把飯給我吃完。”

孩子在和另外的小朋友一起玩。

家長:“你看你總是挑食,瘦得像只猴子,明明就長得比你好多了。”

出去遊玩,孩子到處逗留。

家長:“你怎麼那麼慢啊,別那麼調皮,我們要去下一個地方了,快點跟上。”

……

這就是生活中很常見的父母對孩子的“語言暴力”。很多家長可能意識不到這些隨口說出的話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也根本不知道這些不經意的刺耳的話,會一直在孩子耳邊迴響。

請停止對孩子的“語言暴力”

有些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管的嚴厲一點,說兩句又怎麼了”,因為當初自己也是這麼走過來的。但是還記得上海跳橋身亡的17歲男孩那個新聞嗎?男孩因為和同學產生矛盾,一路上被媽媽指責著,當車子經過盧浦大橋,他突然跑出車門縱身一跳。

總是有人說現在的孩子過於嬌生慣養,太玻璃心,心理脆弱,認為是孩子遇到的打擊和挫折太少了。

但試想一下,如果不是長久以來被斥責,積攢了滿滿的絕望,不可能沒有絲毫猶豫,就毅然選擇結束生命。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最親最愛的人,父母的每一句貶低和打擊,都是會真真切切地刺傷孩子內心。在一些極端的案例中,當一直處於父母“語言暴力”,打擊式教育下的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會選擇徹底切斷和父母之間情感的溝通。

請停止對孩子的“語言暴力”

有一陣網上對演員楊爍在一欄親子節目中的表現引起熱議。

節目裡有一個環節是盲選房子,每對父子在不知道房屋條件的情況下給出一個數字,也就是他們即將入住的房子的序號。怎麼選?其他父子都不太糾結,畢竟,房子條件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楊爍卻覺得,如果選出的數字不好,就要承擔起這個後果。一開始,他兒子楊雨辰想選五號房,楊爍不停地問他:“你為什麼要選五號?”“我覺得一號最好。”“你確定要五號?”當楊雨辰開心地回答“五號是我的幸運數”時,楊爍板著臉,撂下一句:“那五號不是我的幸運數字啊。”楊雨辰臉上的笑容立刻收了起來。最後,楊爍還是尊重了兒子的選擇,父子兩選了五號房。只是,言語之間,讓人非常不舒服。五號房子的所在地海拔最高,路途最遠。在去的路上,工作人員建議楊爍,如果楊雨辰不舒服的話,可以適當地抱一抱他。楊爍頭也不回地往前走,“我不管,他自己選的,自己承擔。”

一路上,沒有安慰,只有冷嘲熱諷:“五不是你的幸運數字嗎?太棒了”“你要選五號,棒棒的”。終於到達了五號房,楊雨辰一邊喘氣,一邊悄悄掉下了眼淚。

其實,小雨辰在節目中聽話,懂事,很少讓大人操心。

但楊爍幾乎不表揚他。類似楊爍的這種打擊式教育真實地存在著很多家庭中。很多家長覺得只有打孩子才會傷害孩子,卻完全沒意識到語言上的傷害,同樣會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這種語言上的傷害,在我們的日常教養中,大量存在,且日久經年重複發生著。

而在這種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即便長大後也無法抹去童年陰影對自己人生的負面影響,無法自我欣賞,甚至會覺得自己配不上一切美好的東西。

請停止對孩子的“語言暴力”

所以,當我們在和孩子說話前,一定記得先屏蔽掉那些讓我們自己都覺得尷尬或者我們自己聽了都會羞愧的詞語。

作為家長,我們必須約束自己,做一些積極的有健身性的言傳身教。其中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尋求一些積極的行為進行強化:

當孩子做了對的事情,不要忽視他,相反,要重視並突出這些對的事情。要感謝孩子願意跟你分享,並告訴孩子你注意到了他,找出值得祝賀的事情並強化它們。你越鼓勵孩子那些積極的細節,孩子就越有上進心,因為孩子們都是想取悅自己的父母的。

沒有比孩子覺得自己在被關注,被欣賞和重視更好的行為塑造方式了。

關注孩子做的正確的積極的事情,給他們一個大大的讚賞和鼓勵,孩子就很可能會再次這麼做。

特別是,在孩子0-6歲的時候,是難以從想象中辨出現實,從虛構中識別真假的,他們需要依靠父母去幫助建立對自身的判斷。

如果這時候,家長總是對著他們吼著“調皮蛋”“自私鬼”“小懶蟲”……孩子們可能就真的相信你是這麼認為的。當他們不能肯定自己是對是錯時,這些詞語將成為他們的固有思維。

孩子不僅會聽取你的話語,還能讀懂你的肢體語言。

當你拋給他們的批評和忽視越來越多時,他們就會形成這種自我意識:“看來我的爸爸媽媽真的很討厭我”。

希望每個家長在對孩子“語言暴力”前,都能夠花幾秒鐘冷靜一下。前往別把孩子越推越遠。

請停止對孩子的“語言暴力”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都是通過獲得父母的認同後,才產生的自我認同。

孩子的成長,是要從父母的愛中汲取營養的。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意時,他才會有安全感。一個快樂的孩子,往往是活在愛裡的。那些內心強大,眼中閃爍著耀眼光芒的孩子身後,肯定有著發自內心地鼓勵、欣賞自己的孩子的父母。

就像德國著名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說的那樣: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希望每一個孩子的身後,都有一直關注著鼓勵著自己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