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開的囚徒困境

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被隔離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警察告訴每個人:1、如果兩人都抵賴,以另外一個小罪行名義,各判刑一年;2、如果兩人都坦白,各判八年;3、如果兩人中一個坦白而另一個抵賴,坦白的放出去,抵賴的判十年。

顯然,對囚犯總體最優的方案是雙方合作,都抵賴,各判刑一年。但現實卻只能是出現雙方都不合作的結果,因為對每個囚徒而言,不管同夥選擇什麼,自己的最優選擇都是坦白:1、如果同夥抵賴、自己坦白的話放出去,抵賴的話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2、如果同夥坦白、自己坦白的話判八年,比起抵賴的判十年,坦白還是比抵賴的好。

囚徒困境告訴我們,個體最優的選擇往往卻是整體的災難。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囚徒困境。

就像有人圍觀看戲,前面有人踮起腳來看,後面的人就得都跟著踮起腳來,看戲的效果並沒有變好,但每個人都更累了。

看戲是件小事,但另一件事教育關係到孩子的未來競爭可就關係大了,各種提前學習,課後輔導,軍備競賽搞得大人小孩都身形俱疲,但誰也無法瀟灑地離開這個戰場。這就像金庸小說裡的兩大高手比拼內力,兩人都已知道彼此實力相當難以輕易分出勝負,心中暗暗叫苦,又誰也不能卸力,因為誰先卸力誰就受傷。

公交車上遇到一小夥歹徒,大傢伙一擁而上肯定能將其制服。但從理性人的角度,誰先上誰倒黴,所以正常理性的結果就是"沉默的大多數"。

囚徒困境幾乎是單次博弈的宿命,而破解囚徒困境的方法則是重複多次博弈,人們選擇合作是因為他們要考慮下一次打交道時別人是否還信任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