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商鞅变法

先秦时期,诸国之间的战争大多是与农业相结合的,重农则会导致强兵。故而,"农战"亦被称为"耕战"。

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就主张要想打胜仗,须得先强大国家的农业。而管仲的这个观点,直到战国时期,与改革家商鞅的观点不谋而合。商鞅提到,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是因为农业好。民以食为先,好的统治者就需要让百姓吃饱。而且农业的发展会带来百姓的富裕,百姓有钱才会援助国家的战争,能够使国家一统天下。正是因为商鞅这种思想,秦国的实力也逐渐增强,才会出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到了近现代,伟大领导人还说过,商鞅的变法,是朴实而实用的变法。

一、为什么商鞅变法会出现在秦国?奠定秦一统江山的基础呢?

  • 1、秦国在当时的诸国之中,实力比较强大

在现在很多小说以及不负责任乱改历史的电视剧中,秦国的设定是马上走向灭亡,弱小无助的国家形象。但是,实际历史上的秦国并不岌岌可危,相反的,秦国还是有一定的实力和基础的。

从秦襄公、秦文公再到秦武公等多个君主的努力,秦国的疆土已经很是可观。甚至是到了春秋时期,秦国的百里奚主持军中事务之时,百里奚组织军队、指挥各种战役,多次打败了实力相当的晋国。因为与晋国的战争,秦国的实力大增,很快就成了第四强大的国家。而且,因为秦国已经占领了西周的旧国都,并且在当地的农业中保留了很多西周的先进技术,使得生产及农业都在迅速发展。所以,秦国的经济也在逐渐上升。到了秦穆公的时候,秦国的综合国力在春秋五霸中屹立不倒,不论其他国家怎么改变,秦国的地位都是不变的。

  • 2、秦国内乱较多,变法势在必得

虽然说秦国的实力强大,但是再强大的国家也经不住内部的纷争。因为王位争夺,秦国的实力下降。而其他国家借机纷纷在国内实现变法措施,变法后的各国,尤其是魏国,实力骤增。国家实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秦国慢慢由一个强国变得不再强大,甚至可以说是衰败。

而这种衰败也很快体现在打仗中,集中体现在秦国失守了河西之地。故而,秦国开始反思,也开始学习变法。到了秦献公的时候,王位之争不再火热,也有余力进行变法了。变法措施开始实施,举国都重视起来了。秦孝公时期,为了使秦国变回往日英勇荣耀的秦国,他求贤若渴,颁布了一道道求贤令,引得无数改革家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能力。

所以,综合来说,秦国实力变化导致变法是必然措施。

二、为什么变法一定是商鞅提出来的呢?商鞅究竟有何政治才能?

  • 1、年少时的商鞅壮志难酬

商鞅,本命公子鞅,原是卫国人。作为卫国国君的后代,少年时的商鞅就爱研究"刑名之学"。最初,商鞅在公孙痤座下担任一名小官员,而公孙痤认定了商鞅这个人有才能有远见,所以两个人相处甚欢。而公孙痤一直未将商鞅作为手下看待,更是将商鞅认定为师友。直到公孙痤病危,临终前还向魏国君主举荐商鞅,但是当时的君主并不认可。为了国家的安危,公孙痤只能忍痛向君主建议,对于商鞅,要么用之,要么杀之以绝后患。君主亦未听从公孙痤的建议。

看商鞅变法

  • 2、秦国的求贤令让商鞅踏上政治舞台

秦国颁布求贤令之时,商鞅便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商鞅赶紧收拾行囊,离开了魏国,来到了秦国。来到秦国的商鞅,并没有因为身份、年龄等让秦孝公看扁,反而商鞅的能力彻底征服了秦孝公。秦孝公不仅让商鞅实施变法,还给了商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而商鞅也在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持下不负所望,变法成功,使得秦国的实力大增。商鞅也被赐予封地,后人称之为商君。


看商鞅变法

三、商鞅的农战思想有哪些?

根据书中所记载,商鞅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百姓或者农民能得到土地,那么其就会用尽所有办法进行耕种;如果参加战争的战士都能得到官位,那么是个芝麻官,那么上战场的士兵们势必选择勇往直前。对内,让农民们一心忙于耕种,保障大家的生活需求也保障了战场的物资需求;对外,战士们的物资和官位都能得到,战胜敌人是必然的。

商鞅的这一思想,不仅仅是在当时,哪怕是我国建国初期,也是很适用的。以人为本,加强百姓对国家的信任,是强国的根本。

看商鞅变法

1、加强法律的威信-南门立木

秦国刚开始选择变法时,并不被人所看好。首先是商鞅的年龄不大,其次是商鞅确实还没有功绩,难以服众。所以,从王公大臣看笑话,到百信不信任,商鞅的变法一开始就起步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百姓心里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商鞅大胆地做了一件事:商鞅让人在南门放了一根木头,派人四处张贴告示,表示如有人能将木头搬离至北门,国家悬赏五十金。此消息一出,百姓皆认为是笑谈,但是也有人真的做到了,商鞅也没有反悔,真的就给了五十金。

消息一出,众人皆去搬木,而商鞅也因为这一事件获得了百姓的认可,百姓亦认为国家变法也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自此朝廷颁布的新法令,百姓也都乐于遵守。农民勤恳的耕地,土地资源最大程度的被开发。而且,商鞅废除了井田制这个有千年历史的制度,同时颁布了土地私有制。这样一来,交足了税费,百姓自己还有余粮,百姓家里都有余粮了,自然是更愿意耕种了。举国上下,无一不认可。

看商鞅变法

  • 2/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惩治太子

新法的进展到了瓶颈期的时候,百姓失去了新鲜感,也觉得有诸多不便。恰好此时,太子犯了法。

太子刚登位的时候,想用更多的战功来获取大家的认可。所以,在秋雨诸多,百姓粮食自给都不能够,延误了前线战士的粮草。太子选择了杀死诸多农民,甚至是杀死了著名军事家白起的家族人,全国一片震惊。在旧法时,作为太子,杀人算是随意的事情,但是商鞅颁布了新的法令,杀人是需要偿命的。

而太子是国家的储君,那么该如何惩治太子呢?商鞅很聪明的选择了退而求其次,处置了太子的恩师。正所谓,教不严师之惰,这一处罚也恰到好处。百姓们对新法也有了信心。

而正是因为商鞅的这一举措,很多旧贵族也吓到了,纷纷放了自己的奴隶,那些被释放的奴隶们回乡耕地,参与到缴税的行列之中。甚至有的人参了军,后面也成了大官。

看商鞅变法

3、鼓舞军心-官制改革

前面我们说到官民一体,百姓与士兵、官员们是一体的,那么变法自然不能只是在农民之中,也要在官员中。那么,究竟该如何落实呢?

首先,商鞅废除了官员世袭制,把一些在朝中拿着俸禄但没有才能的贵族进行罢官。这样一来,一些无能之辈也不再能因为家族中的战功坐享其成了。其次,将世袭改为军功赏赐。只要是有了一定的军功,就会有官位,这样一来,举国上下的参军人数上增,而整体的战争能力也在上涨。而后在,在秦国有所成就的官员们,也有很多是从小兵慢慢晋升的。

看商鞅变法

四、商鞅的农战思给秦国带来的变化

因为秦国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国家现状,灵活并且将商鞅变法落实到了实处。十年磨一剑秦国的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不仅税赋充足,国库充盈,就连士兵上战场也是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所以,秦国很快就收复了前面说到的失地河西之地。举国上下视商鞅的法令为最高指示,纷纷接纳并学习。商鞅变法成为了秦国后来统一六国的基础。

战国时期,可谓是我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虽然说社会战火不断,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但是这是个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节点。社会不安稳,百姓也战战兢兢,所以商鞅指出的让百姓耕地,其实不仅仅是为了税赋,更是安定了民心。人们有事情做了,才不会被外界所影响,也不会胡思乱想。而且作为小农社会,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荣辱经常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商鞅变法在第一步就已经很成功了。

商鞅的农战思想不仅仅是对秦国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流中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的伟大领导人说过,商鞅的法,是有益处的法。商鞅凭借着自己的政治能力成为了我国很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当初的农战思想,不论是放在当时的秦国,还是放在我们现在的国家,也都有很大的意义和可取的地方。


参考文献:

《汉书·艺文志》

《商君书 农战》

《太史公自序》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