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認為他理所當然得到最好的?掌握這5點,拯救被寵壞的孩子

回想一下,在你的家庭當中是否有這樣的現象:

不管是昂貴的玩具、長時間看電視還是不健康的零食,當孩子求而不得時就用哭鬧來讓家長妥協;

幫助孩子太多,許多原本應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仍然由家長代勞;

孩子理所當然地認為家裡所有的好吃的、好玩的都是屬於他的;

為了讓孩子配合你,你必須先給孩子“獎賞”;

把“好厲害啊”、“你真棒”、“你真聰明”掛在嘴邊,哪怕孩子表現平平;

孩子總是抱怨太無聊,並想讓你陪他玩;

孩子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總是急不可耐。

這是理所當然心理在家庭蔓延的表現。如果孩子繼續帶著這樣的心理長大,就會像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曾經接待過的16歲少年一樣,說出令父母寒心的話:“我在家裡什麼也不需要做。我為什麼要做事情呢?照顧我是父母的責任,至少在法律上是這麼規定的。更何況我沒有要求他們生下我,不是嗎?”

如果我們允許孩子繼續抱持著以我為主、理所當然的心態,也許他們就會成為我們所見的那些在高鐵上佔座、在超市裡插隊、景區刻字、往飛機發動機投幣祈福、看電影時狂踢椅背的人。

和自私自我的孩子打交道是讓許多家長極為頭疼的事情,我們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孩子養成理所當然的心理?如果孩子已經有一些這樣的跡象,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正面管教魔法書》為深陷這一困擾的家長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指導。本書作者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親身經驗,總結出了32個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方法。一旦你在家庭當中實踐這些方法,哪怕只是一小部分,短短几天之後就能看到孩子的變化。孩子會開始學著分擔家務、學著以尊重的方式解決分歧、學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這個過程中,緊張的家庭氛圍會慢慢緩和,孩子的“理所當然”心理也會逐漸消失。

孩子認為他理所當然得到最好的?掌握這5點,拯救被寵壞的孩子

《正面管教魔法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早教專家艾米·邁克瑞迪,她是美國正面管教育兒機構創始人,正面管教理念主要發起人之一。艾米·邁克瑞迪是《今日》(Today)雜誌育兒專欄長期撰稿人,二十年來,她始終堅持通過在線課程、電視節目、論壇等形式積極推廣正面管教,常年出現在《今日美國》、CNN、FOX、MSNBC等熱門媒體上,並應邀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幫助父母用積極、正面、平和、有效的方式跟孩子互動,培養出負責、堅韌和尊重他人等,使孩子終身受益的品質。為了不讓孩子養成理所當然的心理,首先我們要考慮,家庭中出現哪些跡象會導致孩子被寵壞,父母可以使用哪些“良好行為養成術”來幫助我們的孩子?

一、孩子是如何被寵壞的?

儘管每個父母都不是故意要寵壞自己的孩子,甚至從孕育之初,我們就把避免孩子被嬌慣當作自己的養育目標。但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依然整天在抱怨?一旦我們對他的要求說“不”,孩子就用哭鬧糾纏來獲得我們的關注和妥協?甚至有時候對家庭成員態度惡劣,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全然不顧其他人?近三十年來,這一趨勢蔓延成災,成為父母育兒道路上十分嚴峻的困擾和挑戰。我們初心不是如此,那我們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澆灌出孩子理所當然的心理的呢?

1、 過度養育的問題

父母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也會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這是父母的天性。但問題是,我們對孩子的要求似乎變得越來越低,而孩子的能力也變得越來越差。過去,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必須學著如何做家務,如何分擔養家的重擔,早早出門闖蕩。而現在,父母認為孩子需要更好更多的東西才能更好地成長,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要”和“想要”。當父母把一切都準備好放在銀盤裡端給孩子時,就是在助長孩子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的心理。

2、 社交媒體的反社會性

如今孩子們首次接觸社交網絡的年齡比起父母一輩大大地提前了。孩子們不僅能接觸到同學朋友發佈的信息——早餐吃了什麼,新購買的滑板,最近在追的劇和電影;還能接觸到各類明星網紅。發佈自己的生活狀態並收穫同學網友的評論點贊,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視線關注的焦點和重心,讓孩子“自我中心”和“及時享樂”的觀念愈加根深蒂固。

另外,父母在這個方面也為孩子做出了某些暗示:晚餐時,一邊吃飯一邊刷新頁面,時時更新自己的動態。當社交媒體和網絡當中所塑造的形象成為孩子評判和衡量自己的標準時,孩子只會要求越多,來跟上最新的潮流,成為朋友圈中受歡迎的人。

3、 獲得歸屬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對於兒童心理需求總結影響了許許多多的家長和育兒專家,他指出:

兒童首要的目標是獲得歸屬感和地位感,而地位感來自於生命中重要的人的積極關注;

孩子會用一切的方法來尋求歸屬感和地位感,哪怕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尋求的是負面的關注;

行為有偏差的孩子往往是受挫的孩子,對於孩子地位感和歸屬感的需求,父母需要不斷地滿足,尤其是對低齡的孩子。

二、無效的育兒策略

孩子的行為確實令人頭疼,因而有些父母相信“沒有什麼事情是打一頓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打兩頓”。但是漸漸地,這些奉行“棍棒教育”的父母會發現,嚴厲的懲罰正在慢慢地失去效力。尤其是現如今的孩子已經不比我們過去那樣,過去父親嚴厲的臉孔就足以讓我們心生畏懼,現在,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不再盲從於命令,甚至動則離家出走、威脅自殺成了孩子們利用和威脅父母的利器。

懲罰也許在短時間內能夠起作用,但從長遠上看,懲罰是治標不治本。孩子除了從中學會以暴制暴,暴力能解決問題之外,什麼也沒學到。懲罰只能靠恐懼去逼迫孩子配合,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會採取消極的策略來應對父母的懲罰,比如隱瞞撒謊、轉而欺負弱小、伺機報復等等。

與懲罰相對,有些家長傾向於對孩子百依百順,溺愛孩子。這類家長很難拒絕孩子的要求,哪怕他們知道孩子的請求並不合理。比起寵壞孩子,孩子被拒絕時的哭鬧聲和淚流滿面的樣子更讓他們難受,家長一步步退讓,負重前行,直到他們的孩子變得讓人難以忍受、極難相處。

人數最多的是第三種家長,他們希望自己是明智的父母,在嚴厲或過分寬容之中搖擺不定。,就像一位接受訓練的媽媽說的:“我試著對我的孩子採取寬容的養育方式,直到他們變得讓我忍無可忍。然後我必須有所改變,開始使用權威嚴厲地管教他們,直到我變得過於嚴厲,我自己都忍受不了我自己為止。”這些父母的教養方式充滿不確定性,他們的孩子往往感到很迷茫,由於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全感,也使得他們為滿足地位感和歸屬感的不良行為愈發嚴重。

三、利用良好行為養成術,培養獨立、負責、知足的孩子

事實上,孩子對於歸屬感和地位感的需求之強烈,甚至比對乾淨的水和安全的居所的需求更強。與親近的照料者之間建立親密的情感聯繫會一直貫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如果孩子的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斥諸錯誤的行為。因此,在《正面管教魔法書》當中,作者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積極滿足孩子歸屬感地位感需求的“身心靈時間”法。

良好行為養成術:“身心靈時間”

父母雙方都應每隔一兩天就留出10分鐘的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在這10分鐘裡,父母要把其他的事情都放在一邊,將意念集中於自己的身、心、靈,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歡做的事情。當你使用“身心靈時間”方法時,你在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方面所花的時間會越來越少,孩子也將更願意完成你交給他的任務。

孩子認為他理所當然得到最好的?掌握這5點,拯救被寵壞的孩子

很多父母都不遺餘力地為孩子掃清成長過程中的一切障礙,小到孩子上學時忘在家裡的作業課本,在學校裡的交友情況,大到畢業了找工作、找對象,家長都像時刻待命的直升機,圍繞在孩子周圍,時時刻刻準備為孩子解決問題,確保孩子不遭受任何挫折。父母千方百計為孩子做得越多,孩子與現實脫軌就越嚴重,從來沒有面對過失敗的孩子相信,自己的生活理應充滿快樂和一帆風順,如果出了什麼問題,那肯定是別人的問題。“自然後果”和“不予救援”可以幫助父母避免成為孩子的專屬奴隸。

良好行為養成術:“自然後果”

所謂自然後果,就是你允許孩子去面對的結果。如果你已經事先警告過孩子可能發生的不良後果,在孩子不聽勸告時自然發生的話,那麼這種後果就是自然後果。舉例來說,如果不吃飯就會餓肚子、冬天不穿外套出門就會冷。

在運用這一方法時,要遵循以下步驟:

1、 用冷靜的語調事先提醒孩子,如果堅持自己的不良行為會有什麼後果。

2、 讓結果自然發生,而不是你施加的懲罰。

3、 不要對孩子說“我早就跟你說過”之類的話,但要在必要時給出同情和指引“忘記帶午餐,中午一定很餓吧。”,“下一次要怎麼做才不會在學校餓肚子呢?”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在成本相對較低時,以安全而有效的方式讓孩子懂得這一道理。不要等到孩子進入成人社會後,才因所做的錯誤抉擇而惹上麻煩。事實上,通過自己的行為教孩子守規矩,比在他犯錯後懲罰他效果更好。

良好行為養成術:“不予救援”

首先,你需要事先對孩子宣佈:“你已經不小了,有能力照料自己的生活。從現在起,如果你再把作業忘在家裡,我不會再趕到學校給你送去了。”

問問孩子,在不依靠你的情況下,他有什麼辦法解決面對的問題。比如說“你該怎樣做才能帶齊上課需要的東西?”

確保孩子已經很清楚規則,你們也進行過兩三次練習,就可以宣佈正式採用這個辦法了。

大人有時候也會犯錯,因此當孩子出錯時,及時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同情,永遠不要對孩子冷嘲熱諷。

孩子認為他理所當然得到最好的?掌握這5點,拯救被寵壞的孩子

另一個寵壞孩子的問題來自於父母從不對孩子說“不”,事事為孩子代勞。孩子的哭聲令人心煩,我們更願意看到孩子的笑臉。拒絕孩子會引來孩子的糾纏和哭鬧,比起拒絕,對孩子說“是”更為簡單。不知不覺中,孩子們變得事事需要父母,父母們為滿足孩子的需求疲於奔命,而他們也會發現,

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需要為孩子做的事情越來越多,負擔的壓力愈重。而他們的孩子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應當為自己提供舒適的生活,為自己鋪就成功的道路,甚至會抱怨父母給的太少。要扭轉孩子一切都依賴我們的心理,關鍵在於孩子具有完成這些任務的能力,父母可以用“培訓時間”法來減少孩子事事依賴父母的心理。

良好行為養成術:“培訓時間”

首先,選擇一項與孩子年齡相匹配的任務。在書中針對各個年齡段都提出了一些家務指導。

結合孩子的個性和喜好為孩子分配任務。

找個心境較為輕鬆的時間教孩子練習生活技能。

接著,把任務分解成不同的步驟,並確保孩子有完成任務所需要的順手的工具。

一旦孩子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你可以讓他試著分擔一些家務。

通過這種練習,孩子將逐漸培養起獨立生活的能力,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收穫成就感。父母也能在家庭當中得到喘息。

孩子認為他理所當然得到最好的?掌握這5點,拯救被寵壞的孩子

《正面管教魔法書》中還指出,父母們很少注意到他們對孩子的過度讚美帶來的影響。孩子上完廁所能自己穿好褲子,就會得到一顆糖果作為獎勵;不吵不鬧地做完了作業或排隊,我們就會誇獎孩子“你真厲害”、“太棒了”;把玩好的玩具收拾起來,我們會誇他是“好孩子”…… 孩子們已經習慣了我們的誇獎,甚至有父母把誇獎當作一種“賄賂”,哪怕他們做的是原本就應該自己完成的事情,哪怕他們表現平平。

孩子們做事情的動力大部分來自於他們的肯定和讚美,缺乏內在驅動力將使他在日後很難展現出良好的行為,也不利於將來養成認真負責的職業操守。如果離開了獎賞和讚美,我們該用什麼方法讓孩子將良好的表現保持下去呢?答案是:“鼓勵”

良好行為養成術:“用鼓勵代替讚美”

首先告訴孩子,即便沒有父母的誇獎,也應該培養自己的良好行為。

當你看到孩子表現良好而忍不住想誇孩子“你真聰明”時,想想孩子的行為本身有什麼值得鼓勵的閃光點。

適當地鼓勵他嘗試額外的挑戰,做更深入的探索。別忘了提醒他,有天賦並不代表他可以不努力。

鼓勵能夠取代物質獎勵發揮作用,當你在家中堅持這樣做,孩子會逐漸意識到,正是自己的積極行為才為自己帶來了正面結果。因此他會將自己的正面行為一直保持下去。

孩子認為他理所當然得到最好的?掌握這5點,拯救被寵壞的孩子

《正面管教魔法書》是一本實踐書,書中還指導父母如何教孩子正視生活的壓力、合理規劃孩子的零用錢、培養會感恩、知足的孩子,在具體的育兒情景中給家長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並就每個行為養成術在實踐中可能出現的具體問題給出瞭解決方法。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在他的一生當作有所作為,能去追求和實現屬於他們自己的夢想,過上理想的生活。我們註定無法陪伴孩子走很長遠的路,但我們可以幫助孩子養成獨立、負責任的品格,利用《正面管教魔法書》提供的建議,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人際關係和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作為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更重要的是,唯有這些美好品格的依託,孩子們才能在追求更好的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