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把法治的種子播撒到農村最後一公里

益陽:把法治的種子播撒到農村最後一公里

馬跡塘鎮龍溪村召開黨員大會

益陽:把法治的種子播撒到農村最後一公里

益陽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黃道安調研沅江市胭脂湖街道三眼塘村的法治鄉村建設情況。

紅網時刻 通訊員 劉奕芸 盧靜 益陽報道

讀《古訓家風》、看法律法規宣傳欄……村民法治文化廣場就是普法的“課堂”。村民李學知曾是捕蛇抓雀高手,參加法治鄉村系列學習以來,決定“金盆洗手”,改搞種植養殖。這是南縣天然港村法治建設的真實寫照,也是益陽市基層法治鄉村建設常見的場景。

近年來,益陽市將法治鄉村建設作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工作,堅持人民群眾在法治鄉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以共建共治共享為格局,充分發揮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作用,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具有益陽特色的鄉村法治之路。

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今年,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瞿海在《關於推進益陽市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政協提案上作出批示,要求加快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將其作為法治益陽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讓更多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益陽市司法行政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落實《關於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和瞿海書記重要批示精神,加快整合律師、公證、司法鑑定、法律援助、仲裁、司法所、人民調解等法律服務資源,健全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加快建設覆蓋城鄉、高效便捷、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和社會多層次、多領域、多樣化、高品質的法律服務需求。

“上級交警部門收到群眾複核申請後5日內,會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自受理之日起30日內,作出複核結論。”4月12日,在南縣中魚口鎮廣常村的法律顧問群內,葛卓傑耐心解答村民李某的疑問。這是南縣實施“一村一法律顧問”的縮影。

法治鄉村建設中,益陽市積極推進“一村一法律顧問”工作,採取“定時+預約”、律師便民聯繫卡、法律顧問服務微信群等便捷服務方式,為有需要的群眾在線提供法律諮詢服務,有效暢通了農村“最後一公里”法律服務。積極開展送法下鄉、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月、“憲法進萬家”等基層普法服務活動,利用“村村響”廣播等加強農村普法宣傳,組織開展“法律明白人”培訓,開展創建“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活動,以創建全國法治政府示範城市為契機,全面推進法治鄉村建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截至目前,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全覆蓋,全市公共法律服務三大平臺全面建成,已建設8個公共法律服務中心、94個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1379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點、13910個公共法律服務志願點,3000餘名公共法律服務志願者投身其中,率先在全省建成市、縣、鄉、村四級實體平臺。

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更加健全

基層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讓群眾遇到問題有地方“找個說法”,這是益陽市多年來一直積極探索的鄉村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和平安建設的第一道防線。

2019年1月,“一村一輔警”工作在全市全面鋪開,1275名駐村輔警為調解農村矛盾“最後一公里”注入了警務力量。資陽區茈湖口派出所輔警賈育才,是當地人交口稱讚的“和事佬”。當地派出所用其所長,成立老賈調解室,專司轄區糾紛調解工作。老賈說,把握走訪、談“情”、普法三步驟,矛盾就容易解決。

依託便民服務中心設立村級調解室,在派出所設立“三調聯動室”,打好“警調銜接”“民調入所”“律師進所”等組合拳,全市公安機關在探索法治鄉村建設時,力爭矛盾不激化、不上交,從源頭上有效減少了各類案事件的發生。

桃江縣桃花江鎮把鎮人民調解窗口下沉,組織精幹力量,深入農村基層,將流動調解法庭(室)搬到田間地頭和糾紛現場,變坐堂調解為上門調解,實現了群眾“吹哨”,調解“報到”。當地群眾稱讚是“專家門診,專解疑難雜症”。這是全市在多元化預防和化解基層矛盾時的典型例子。

如今,全市所有行政村完成了村民服務中心建設,“五老工作室”“和事佬”“彩姐工作室”等以鄉賢、老黨員、老教師形成的1000多個民間調解組織,500多支義務巡邏隊猶如雨後春筍,形成一股強大的群眾自治力量。率先在全省設立首箇中級法院訴前調解中心,最大限度將矛盾化解在訴前;率先在全省建設調處、鑑定、賠償、法律服務等多位一體的醫療、交通糾紛調處模式。

鄉村依法治理水平更加提升

近年來,益陽市將基層群眾自治作為推動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進程、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黨建引領,人人參與、共建共治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推動鄉村依法治理工作整體水平邁向了高質量發展。

老安村位於安化縣小淹鎮西南部,過去曾是一個發展相對滯後的村落,自從實施了“村中有網、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負其責”的網格化管理服務新模式後,全村 “髒亂差”問題沒有了,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多種產業迅速發展,如今的老安村氣象一新。

馬跡塘鎮龍溪村,是桃江縣偏遠山區的一個自然村。龍溪村以“創群眾滿意的平安村”為核心,大膽改革創新,探索出了一條以黨建為引領、群眾自治為基礎的鄉村治理新路子,先後獲得“湖南省民主法治示範村”“益陽市美麗鄉村”等榮譽,成了一個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

從“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入手,狠抓村黨支部作風建設,黨員帶頭參與治安巡邏、矛盾糾紛調解、突發事件處置等工作,村級重大事項堅持民主決議制度,實行重大事項集體討論,民主表決。把黨建統領的政治優勢轉化為鄉村治理的工作優勢,推動基層群眾自治,這是益陽市在探索鄉村法治建設時始終堅持的最高原則和根本引領。

成立民事糾紛理事會、紅白喜事理事會以及義務巡邏隊等社會組織,戶主會、屋場會、地坪會時時就地召開,“廣播會”“村村響”及時傳達政策法律、事務事項,村級法治大講堂普法到家門口,村規民約對村級建設、鄉風文明、社會治安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在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工作中,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經驗和模式。

如今,全市1139個村、295個社區,均已廣泛吸納黨員、長者、鄉賢等社會力量,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村民公約”,制定村(居)民道德規範,建立健全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社會矛盾排查預警機制,從細微處發力、從關鍵處入手,引導群眾參與,通過民主、法治建設,實現了群眾自我管理,提高了群眾在法治鄉村建設中的參與度,進一步提高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

鄉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更加完備

鄉村治,百姓安,天下穩。益陽市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構建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位一體”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

“晚上出行,經常看到有人在巡邏,覺得特別有安全感。”家住安化縣渠江鎮連裡村的夏女士說,每當夜幕降臨,民警和駐村輔警組織群眾一起戴紅袖標開展“散步行動”,讓人很心安。

“我為大家巡一天,大家為我巡一年。”這是赫山區泉交河鎮林翼義務巡防隊成立的初衷。這支由警民攜手的巡防隊白天開展交通勸導,晚上巡邏守護。群眾參與積極性很高,人人都說,自己親自巡邏,自然而然守規矩多了。

一切以人民為中心,依靠群眾解決群眾身邊的問題,打牢社會治安防控的群眾基礎,形成人人參與社會治安防控的局面,這是益陽市法治鄉村建設中最強大的力量。

2019年10月5日,家住歐江岔鎮飛龍寺村的陳師傅一臺摩托車在家門口被盜。民警通過“行車衛士”智能防盜系統,7小時內便抓獲犯罪嫌疑人伍某。

赫山區率先在全市開展“千里眼居家衛士”惠民工程,村民只需預存264元手機話費,即可獲得雲存儲、高清攝像頭等視頻監控安防包,家裡監控探頭與公安、鎮村視頻監控平臺聯網,與個人手機相連,人在外可隨時瞭解家裡情況。

赫山區泉交河鎮菱角岔村整合多方資源,安裝運行69個攝像探頭,建立竹泉農牧監控主控平臺;益陽高新區謝林港鎮北峰垸村石湖農場安裝16個攝像探頭,在農田、果園、苗圃的周圍安裝視頻監控及物聯網設備,保證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安全可控。

“自從村裡裝了高清攝像頭,小偷都不敢上門了!”南縣南洲鎮長勝村支書謝元說,這多虧“雪亮鄉村”標杆村建設,為長勝村安裝了6個攝像頭,實現了全村關鍵區域治安防控無盲點。村民可以在手機APP中直接查看自家小孩乘車、上學情況;實時查看自家周圍環境情況,遇到突發事件,使用一鍵報警功能迅速尋求援助。

赫山區依託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綜治中心,設立了227個心理諮詢室,1378個網格社會心理服務點,逐步形成了以綜治中心為載體,以區級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為骨幹,以社區社會心理服務站為重點,以網格社會心理服務點和重點行業社會心理諮詢室為觸角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

無論是渠江“散步行動”、林翼義務巡防隊,還是行車衛士、惠民千里眼等“互聯網+”智慧物防模式,益陽市探索的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位一體”的治安防控體系,進一步鞏固社會治理體系,築牢平安防線,全力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益陽。

“益陽市在吸收借鑑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基礎上,創新鄉村治理體系,探索鄉村善治之路,著力打造法治建設護航鄉村振興新格局。”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黃道安介紹,在內容上求“精”、方式上求“新”、陣地上求“廣”,多年來,益陽市政法系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防範化解基層社會風險矛盾為著力點,以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為抓手,探索既符合法治建設規律、時代特徵,又具有本土特色的法治鄉村建設模式,把法治的種子播撒到農村最後一公里,一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法治鄉村圖景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