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展現複雜母子情:宋仁宗為何在劉太后逝世後才親政?

導語

熱播電視劇《清平樂》以正說歷史傳奇為創作基調,展現了宋朝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趙禎一生的喜怒哀樂。電視劇開篇就撥開"狸貓換太子"的戲說煙雲,還原了趙禎的身世真相:

他確實並非劉太后的親子,而是她的侍女李氏所生,自幼被劉氏視如己出養大,但這是其父宋真宗出於政治考慮而默許的,並非單純的後宮鬥爭戲碼。

《清平樂》展現複雜母子情:宋仁宗為何在劉太后逝世後才親政?

(《清平樂》劉太后劇照)

據《宋史》記載,趙禎直到劉太后六十五歲壽終正寢後,才被叔叔趙元儼告知他的生母"死以非命",於是"仁宗號慟頓毀,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後來他親自確認,無論生前待遇、孃家親人還是喪葬規格,劉太后私下都對李氏十分優厚,於是感慨:"人言其可信哉!"但是,趙禎十三歲即位,由劉太后垂簾代理軍政國事長達十一年,直到她去世後才得以親政。那麼,劉太后為什麼願意厚待仁宗生母,卻至死不肯還政呢?

《清平樂》展現複雜母子情:宋仁宗為何在劉太后逝世後才親政?

(《清平樂》八大王趙元儼劇照)

一、劉太后臨朝稱制名正言順

劉太后劉娥並非養在深閨的嬌弱女子,她本是益州華陽(今四川成都華陽)人,自幼父母早逝,孤苦無依,曾以撥鼓賣藝為生。長大後嫁給銀匠龔美,卻被他帶入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賣掉。劉娥輾轉與當時還是襄王的宋真宗相遇,曾被宋太宗下令趕走,真宗即位後入宮為嬪妃四品之末的美人,竟然因為"無宗族"而讓前夫龔美改姓劉,認其為兄。十五年後,四十三歲的劉娥成為皇后,要知道唐朝武則天當皇后時才三十二歲!可想而知宋真宗頂住趙安仁、李迪、楊億等大臣強烈反對的壓力,一定要立她為後的堅決態度,而其中的重要砝碼就是兩年前趙禎的出生。作為出自劉娥宮中的唯一皇子,幾乎等同於她的親子。

《清平樂》展現複雜母子情:宋仁宗為何在劉太后逝世後才親政?

(《清平樂》少年宋仁宗趙禎劇照)

宋真宗晚年飽受中風困擾,病情時好時壞,"性警悟,曉書史"、"凡處置宮闈事,多引援故實,無不適當者"的劉皇后,無論是理論知識儲備還是處事能力都十分過硬,自然成為他的得力助手。早在真宗朝,"政事多中宮所決"的劉後時代就已經開始了。真宗後來因為劉娥漸漸過分干預朝政而覺得意難平,心生忌憚之餘甚至遷怒到自己當時唯一的兒子。帝后之間的權力角逐導致朝局波譎雲詭,以樞密使丁謂為首的皇后黨和以宰相寇準為首的太子監國擁護者爭鬥此起彼伏,但到了他駕崩時最終還是留下了"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后處分"的遺詔,劉娥自此名正言順地以"垂簾聽政"的形式實際執掌皇權,成為宋代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太后。

二、劉太后待仁宗既是嚴母又不乏慈心

《宋史》上說:"太后保護帝既盡力,而仁宗所以奉太后亦甚備。"作為嫡母,自皇后時期就逐漸為真宗分擔政務的劉娥根本無暇親力親為撫育幼兒,於是把趙禎託付給楊淑妃照管,讓他幼時有母親角色可以依賴,年歲稍長再注重嚴格教養。這確實是周全考慮孩子身心健康的做法,再嚴苛的士大夫,如司馬光,都盛讚劉娥管教少年天子

"最有為法"因此趙禎從小對劉娥並不十分親近,但敬服於她的恩威並重。《清平樂》中仁宗象徵性裁撤地太后宮中菜餚時去掉了一道青蟹,這一讓劉太后微微莞爾的孩子心性細節,其實就源自於真實的歷史,劉娥曾因仁宗身體不好而禁止他吃蝦蟹。

當仁宗選皇后時,劉娥認為他喜歡的王氏生得過分美麗,怕皇帝沉溺美色,對身心成長不利,於是一手促成性格魯直的郭氏成為皇后,仁宗雖然不喜歡但也接受了。然而,劉太后轉頭就將王氏許婚給兄長劉美的兒子劉從德,仁宗對此也是敢怒不敢言,只是對她更加疏遠了。這樣看來,面對劉太后的不肯還政,仁宗其實也是有些束手無策的。

《清平樂》展現複雜母子情:宋仁宗為何在劉太后逝世後才親政?

(《清平樂》青年宋仁宗趙禎劇照)

三、劉太后不願還政的政治背景及心態分析

那麼,當仁宗已經成年,並在從小所受的正統帝王教育下初顯仁厚愛民的明君風範後,劉太后到底為什麼一改"候皇帝春秋長,即當還政"的口風,至死不肯還政呢?這就要從當時的政治背景和她本人的心態方面來作分析了。

1、劉太后當政時期的政績與弊端

劉娥的諡號為"章獻明肅",打破了皇后用兩字諡號的慣例,同時也開創了臨朝稱制的皇后使用四字諡號的先例。《宋史》對劉太后的政績評價很高:"自仁宗初立,太后臨朝十餘年,天下晏然。"《續資治通鑑長編》還在這兩句話中間加上了"內外無間"四字,以示皇帝從未與嫡母離心。仁宗親政後,即使是對劉太后不還政的舉動有諸多不滿的大臣,如宋綬,在批評皇帝時都不由自主地承認他的賞罰號令不如太后垂簾之時。然而,

正如歷史上的太后當政時期都難以避免宦官和外戚勢力膨脹的弊端,劉太后也面臨著同樣的兩大難題。

原本是孤女的劉太后所扶植的劉氏外戚勢力根基不牢,明眼人都能看出劉家不過一時風光。但是當皇室宗親及大臣紛紛上書要求太后"捲簾"時,劉娥要麼不予理睬,要麼將人貶謫發配,也曾經當眾表示對皇帝年輕而內侍眾多的擔憂,怕他心志不堅易受親近侍從的影響和挑撥,即使大權在握也控制不好局面,至於沒有明說的理由中未必沒有對自己放權後晚年處境的顧慮。從劉太后留下的遺誥來看,她也確實擔心仁宗,曾明言讓他奉其養母楊太妃為皇太后"參決軍國事",但最終在群臣的一致反對中不了了之,仁宗這才得以親政。

《清平樂》展現複雜母子情:宋仁宗為何在劉太后逝世後才親政?

(《清平樂》宮廷內侍劇照)

2、治國中堅力量堅決反對劉太后僭越

宋代始於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陳橋驛兵變,立國後吸取唐代因藩鎮割據而亡的教訓,"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權柄,實行重文輕武的文治國策。宋太宗擴大科舉取士的規模,由原來一榜取士數十人擴招至成百上千人,文人大量入仕,掌握官場實權和輿論制高點形成士大夫政治體系。至真宗、仁宗朝,進士及第的士大夫精英已經成為宰相、翰林學士等治國中堅力量,別說劉太后,就連真宗都不能再做到強勢專權,說一不二。

這些多數秉持"以天下為己任"儒家理念的士大夫,在比較完善的臺諫制度保護下,敢言不平事,劉太后執政時期一有僭越就旗幟鮮明地激烈反對,嚴防死守堅決杜絕她成為宋代武則天的可能性。如程琳向劉太后獻上《武后臨朝圖》,方仲弓上書建議依武后舊例立劉氏廟,都招來了大張撻伐的士大夫輿論聲討,性情剛直如魯宗道就果斷髮問:"若立劉氏七廟,如嗣君何?"讓她為後世皇帝考慮。劉太后只好表態:

"吾不作此負祖宗事!"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在這樣的朝代背景下,劉太后掌權期間對趙家社稷的貢獻再卓越,一旦還政必然會淪為深居後宮頤養天年的尋常貴婦,再也不能指點軍國要務,這對於執掌政權多年的政治強人來說肯定是非常難以接受的,因此她不願意放權。

《清平樂》展現複雜母子情:宋仁宗為何在劉太后逝世後才親政?

(《清平樂》宋代三品以上士大夫官員劇照)

四、結語

綜上可見,在電視劇《清平樂》中只出現了五集的劉太后,實際上有著與呂后、武則天如出一轍的卓越政治才幹,她在皇后時期就已經實際參與政務,在宋真宗的遺詔下光明正大地成為了宋代第一位"垂簾聽政"太后,執政期間國泰民安,成績斐然。無論是否真有過稱帝的野心,劉太后對於無上權勢的戀棧是顯而易見的,這應該就是她至死不肯還政於仁宗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劉太后生在士大夫階層躍升為治國中堅力量的宋代,文人的口誅筆伐具有空前的政治威力,想要效仿武后成為女皇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從劉娥本身的為人處世來看,她不是心狠手辣的人,從未大肆迫害異己,與仁宗的母子之情總體來看慈孝有加。不同於武則天的果敢開拓進取,劉娥在政治作為上也傾向於因循守舊求穩,缺少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鐵血手腕,執國如執秤的制衡理念深刻影響了仁宗及其以後幾代君主。她不僅生前嚴格遵循祖宗家法,任用墨守成規的穩重官員為宰相,如王曾、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等,視改革建議為險途,病危時仍不忘叮囑仁宗:"皇帝聽斷朝政,一依祖宗舊規。"因此,

即使作為大權在握的太后貪戀權勢,但章獻明肅皇后在史書上並沒有留下像漢代呂后、唐代武后一樣的惡名,仁宗一朝,從皇帝到大臣對她的評價普遍都很正面。但是宋代之後,劉娥的民間形象卻隨著"狸貓換太子"等戲說作品而定格為"奸妃"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她把持朝政不放,還公然多次使用帝王儀制,臨死前才撕扯著身上的天子服飾,以致於被看重封建倫常的衛道士文人妖魔化。

參考資料:

1、《宋史》

2、《續資治通鑑長編》

3、《揮塵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