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承乾殿前的梨花沒有香味

王維詩曰: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疫情來襲,對於“人多為美”的許多產業來講,也算是一種“窮處”吧,反正少聚為佳,不聚為妙,而起替代作用的“雲”也真的來了,而且人們是在家裡“坐看”——這樣一想,王維的詩熨帖至“預言家”的份兒上了。

疫情席捲全球,被迫關閉的旅遊景點、博物館等紛紛開啟“雲”上模式,通過直播吸引觀眾“雲觀展”,有的還賣力吆喝“雲帶貨”,其中不乏國際國內的頂級博物館。

應該看到,即使沒有疫情,景點、博物館上“雲”也是大勢所趨。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線上線下”混合是景點、博物館業務發展的大勢。當然,疫情的出現,加速了景點、博物館上“雲”的速度,“雲”上聚集的迫切性提高了。

不過,“雲端”體驗,目前來看,有些還只是聽上去很美。疫情期間,筆者先後打開雲遊敦煌、故宮博物院的網上游覽、國家博物館的網上直播、臺兒莊古城的央視直播、即墨古城的網遊等等,看來看去,總體比較平淡。

世間萬物,有的聽上去很美,有的看上去挺美,最後的結果倒未必是美。不過,“看上去挺美”要比“聽上去很美”強一些,至少,過眼癮要比過耳癮多一些內容。

誠然,網上游覽,不是說沒有收穫。故宮,承乾殿前那株梨花,在紅牆灰瓦的宮殿映襯下,顯得更白了;敦煌,一個個精緻的佛教小故事,讓人歎服宣教者的智慧;臺兒莊搖櫓導遊臉上那一抹紅色綢布,既不耽誤唱歌,又能當口罩。這些圖景,都會在腦海中留下一些印象。

此外,像文化景區、博物館最重要的是通過實物感受歷史和文化,但一般文化景區和博物館不可能把所有文物的知識、故事全部用文字展示出來,直播卻能彌補這一點,電子容量的超大性也為人們獲取知識點增加了許多方便。

但目前,一些“雲”現場,過眼癮關也存在問題。不少“雲”現場設計簡單、粗糙。有的“雲端”內容,不過是圖片加文字故事的方式,和看書差別不大;一些博物館的VR參觀,和房產中介的圖片展示,也不見區別,圖片旁邊的文字點開也看不清,只是一個遠距離的簡單照片。

這其中的原因,筆者忖度有三:一是疫情突如其來,上“雲”準備得並不充分;二是雖說“網上網下”,但平時“網上”還只是“網下”的輔助,“網上”一旦唱主角,並沒有及時做足吸引人的功夫。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當下已知技術手段下,上網本就代表不了現實,“雲端”體驗還代替不了現場觀看、遊覽。

在疫情的催壓下,因為景點、博物館關閉時間比較長,上“雲”呼聲很高,網絡營銷平臺也搖旗吶喊,甚至有一種“唯技術論”的傾向,這是很不妥當的。不可否認,像電影、戲劇等的觀看,電影院、劇場和在家電腦、手機上觀看,差別不大,無非身邊少了觀眾和音響效果,電影還是那個電影,劇目還是那個劇目。但景點和博物館的觀看,現實和“雲”上,那就是判若雲泥了。比如說,在宮殿眾多的紫禁城中,承乾宮的梨花名氣最大,一樹梨花一承乾,花白如雪,香氣甜美,但在網上,無非就是看個照片,你聞不到花的香氣,也體驗不到花葉在風中的顫動。

不僅如此,“雲”上還有小細節的修飾。故宮的網上游覽,上方的天空都是技術處理過的特效天空,這和你平時到故宮去,被風吹一下,被太陽曬一下的感覺,自然是大不同的。更別說,一些地方的“雲”設計還存在大量“假雲”的問題。

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一些景點和博物館將商業銷售引入到直播,這其實是有些喧賓奪主了。以3月2日布達拉宮首次直播為例,電商拼多多參與,一個小時在線直播總計觀看人數達92萬人次,不僅講解文物和藝術品,還能銷售文創產品,拼多多上這類產品銷售額同比增加233%。

是讓觀眾看景點和博物館,還是銷售商品,這是大局,得提前想好了。所以,所謂的“雲端”參觀旅遊,最後收穫最大的,可能不過是電商平臺,他們通過吸引人上“雲”,收集了個人的信息數據,從此可以對這些人群定向推送營銷;景點和博物館也能打出一些人氣,但效果一般,總歸不過現實場景的輔助而已;至於觀眾,僅僅是疫情下的小消遣罷了。

“線上線下”雙線發展是景點、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即使疫情之後“線上”繼續唱主角,“線下”仍不可忽視,我們需要更精心的設計,讓“雲端”呈現出更美的業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