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一批戰國竹簡,洗刷了周文王冤屈:史記又一記載被推翻

周人古公亶父遷都岐山之後,就開始部署“剪商”計劃,歷史上“泰伯奔吳”即是在江漢流域埋下一枚棋子。季歷在位時,形成了周羌聯盟,確立了在商朝西部的大國地位,甚至勢力一度發展到河南西部,引起商朝文丁驚恐,於是設計殺死季歷。

周文王姬昌繼位之後,《古本竹書記年》中有“帝乙處殷。二年(公元前1100年), 周人伐商”的記載,周國公然造反挑戰商朝,慘遭失敗之後進一步轉向西北與江漢流域擴張,到了晚年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二”,開始正式稱王,與紂王平起平坐,勃勃野心顯露無疑。

更為重要的是,周文王還做了一件挑戰紂王底線的大事,滅掉了商王國境內的黎國,即“西伯勘黎”,《尚書》、《史記·周本紀》中都有明確記載。然而,宋朝之後學者質疑,商紂王還是天子,作為臣子的周文王如果伐滅王國境內的黎國,算是公然地向天子挑釁,這就打破了儒家樹立的周文王的“至忠、至德”形象,因此否定周文王伐黎。那麼,事實真相如何?海外一批戰國竹簡,洗刷了周文王冤屈!

海外一批戰國竹簡,洗刷了周文王冤屈:史記又一記載被推翻

黎國:對殷商無比重要的諸侯國

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周文王受命稱王之後,立即掀起新一輪滅商高潮,其中就包括黎國。

《周本紀》: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黎國)。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

周文王伐犬戎、密須時,殷商並無反應,但敗耆國之後,卻是“殷之祖伊聞之,懼”,引起劇烈反應。那麼,為何滅掉一個諸侯國,卻引起殷商高層這麼劇烈反應?

一,黎國來歷非同一般,據子姓黎氏家譜記載,商代盤庚遷都於殷,庚封其堂叔文魁于山西的西南,建立地方國家——黎國,這是殷商的核心附屬國,鐵桿同盟。

二,《經義述聞·卷士》記載“黎者,眾也,多也”,可見黎國在商紂時期,人口眾多,國力強大。正因如此,甚至周人認為縱然克紂,也難以克黎。

三,黎國大約位於今山西長治縣西南,距離河南安陽只有150公里左右,屬於殷商的畿內諸侯之國,“西伯戡黎”

就如一把尖刀插向了商紂的心臟,對殷商形成了極大的戰略威脅和心理震懾。

海外一批戰國竹簡,洗刷了周文王冤屈:史記又一記載被推翻

黎國到底為誰所滅?戰國竹簡揭開真相

2008年,清華校友在海外發現一批戰國竹簡,拍下之後贈送給了清華大學,一共約2500枚,這就是“清華簡”。竹簡上記錄的“經、史”類書,大多數前所未見,曾任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的李學勤教授評價說,“這將極大地改變中國古史研究的面貌,價值難以估計”。

在清華簡中,《耆夜》揭開了“西伯戡黎”的真相。所謂《耆夜》,是現代專家根據內容提煉的名稱,其文第一句話就揭開了真相:“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

周武王八年,即孟津觀兵前一年,武王伐紂前二年,周武王率軍征討黎國,並對黎國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殺戮。《詩·大雅·桑柔》曰:“民靡有黎,具禍以燼”,可知周武王幾乎將黎國殺的雞犬不留。眾所周知,儒家一直歌頌周武王,認為他是仁義之王,率領仁義之師,但從3000多年前黎國遭遇來看,周武王也是一個被儒家包裝的殘暴君主。

海外一批戰國竹簡,洗刷了周文王冤屈:史記又一記載被推翻

滅掉黎國之後,周武王非常高興,招呼召公、周公、姜子牙一起喝酒,在酒桌上作起樂詩助興,周公舉杯唱和,兩人你來我往,一共作了五首樂詩。

王舉爵酬畢公,作歌一終曰《樂樂旨酒》:樂樂旨酒,宴以二公,任仁兄弟,庶民和同。方壯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飲,後爵乃從。

樂詩雖然重要,但周武王心情大好的作詩和這些樂詩保存下來,顯然透露了一個不同尋常的信號,從側面佐證了黎國對殷商的重要性:

滅掉黎國,等於去掉殷商一條重要膀臂,滅商大業唾手可得

也就是說,周武王繼位之後,在“剪商”大業上動作頻頻,最典型的就是除掉黎國。黎國被滅之後,殷商鐵桿同盟近乎喪盡,且周國武力可以直逼殷商核心地帶,取得了重大戰略優勢,周武王徹底奠定了伐紂滅商大業基本格局,接下來只是找對時間摘果子而已,此時紂王已經無力迴天了。果然,一年之後周武王孟津觀兵,二年之後武王伐紂,經過牧野之戰大敗紂王,成功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800年江山。

海外一批戰國竹簡,洗刷了周文王冤屈:史記又一記載被推翻

總而言之,清華簡的《耆夜》出世,推翻了《史記》中的“西伯戡黎”記載,證實周武王才是滅掉黎國的真兇,洗刷了周文王的冤屈。宋朝學者對這一段歷史的質疑,本意是維護儒家樹立的周文王形象,卻意外的符合歷史真相,只能說是一個巧合。

參考資料:《“清華簡”改寫了上古史》、《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