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許多人都把這句話理解錯了

中國有句老話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因此很多父母認為“教育”=“打罵”

,孩子做錯事情了,就打罵孩子。但是,這樣做往往是南轅北轍、事與願違。

論殺人狂魔的養成

歷史學家羅伯特·懷特曾在《精神變態者之神》中分析了希特勒性格養成的原因,其中,希特勒的父親屬於“暴力狂”+“酒鬼”的結合,動輒對自己的妻子打罵,在這種暴力環境中中長大的希特勒最終成了殺人不眨眼的惡魔。

李躍兒在《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中對“4·20特大襲警案”中的罪犯進行了分析,發現他們幾乎都有相似的經歷,即父親經常對自己或者其他家人拳腳相加,至死,楊傑都活在對父親的仇恨之中,無法釋懷。

棍棒底下出孝子?許多人都把這句話理解錯了

最終,他們走向極端、走向罪惡,而根本的原因是他們的心缺少愛的溫暖。

暴力像種子一樣悄悄地在內心發芽,一旦時機成熟,就會結出“惡”果實。

父母的愛真的有那麼重要?

2019年8月25日播出的最新的一期《等著我》有一位尋找自己父母、渴望父母擁抱的名叫曾有娣的女士,離家將近40年、事業有成的她卻有著難以解開的心結——從小認為自己是被拋棄的,為了討好養父母,她從不撒嬌、特別能吃苦,但是卻不幸福、缺乏安全感,始終與養父母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所以,她來到《等著我》,即使父母拋棄了自己,她也會原諒他們,因為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他們一定有自己的苦衷。

沒有愛,哪有孝?

棍棒底下出孝子?許多人都把這句話理解錯了

《詩經》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表明“孝”本是孩子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而贍養父母,這種感情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法律上的義務與責任。

而孩子為什麼願意贍養你?

是因為父母給予了孩子愛與教誨。

如果彼此沒有感情,即使孩子給與父母錦衣華食,恐怕這依然不是父母想要的晚年生活吧。

所以說,父母愛的教育真的很重要,那些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找錯了方法。

棍棒底下出孝子?許多人都把這句話理解錯了

如何理解“棍棒底下出孝子”?

大多數人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俗語來自韓非子的“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如果真的來源於此,那麼與“棍棒”相對的就應該是“慈父”。

而在我國古代講求“嚴父慈母”,那麼嚴父與慈父的區別真的是“打不打孩子” 嗎?

當然不是,這句話應把它理解為:父親要嚴格的對待孩子,要賞罰分明,而不是把孩子當做玩具,想打就打、想罵就罵

父母可以換位思考一下: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父母呢?

棍棒底下出孝子?許多人都把這句話理解錯了

“教育”不等於“打罵”

即使你是一位嚴父/母,也不應該家暴孩子。

孩子的教育方式多種多樣,“愛的教育”不失為最好的選擇。

父母對待孩子,不應該“溺愛”,更不應該“缺愛”。

李躍兒曾說:“愛,一定是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這樣的愛才有價值,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能夠過得幸福,可是當你將棍棒伸向孩子,是否意識到你正在悄悄地剝奪孩子愛與被愛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