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啟蒙抓住這三點,寶寶早說話,媽媽少胡猜

“兩歲多了,不說話,去醫院看了兩次,醫生都說孩子沒事,讓家長多跟孩子說說話。快愁死我了,她就是不說話啊”。

這是我在十字路口等紅綠燈的時候,聽到的兩個媽媽的聊天。

“你為啥送孩子來早教班啊?我是因為俺閨女不跟人交流。一歲的時候都會喊爸爸媽媽了,現在兩歲兩個月了不跟大人交流,天天都是啊啊啊”。

這是我在早教中心聽到一個媽媽說的。

媽媽,月亮婆婆出來了。”

“哇,月亮婆婆出來了啊。高高的掛在天上,正看著你呢”。

“嗨,月亮,peekaboo......”,兒子和月亮玩起了捉迷藏。

“額......星星呢”,媽媽又問。

“星星沒有出來,他去超市買肉肉了”。

“你家這寶寶多大了,都說長句子了。俺這孫女兩歲半了,還是嗯嗯啊啊不說話”。

我一臉尷尬,看著對方羨慕的臉。可誰又曾想到,眼前剛剛兩歲的兒子,因為之前遲遲不開口,我曾經一度焦慮。

當別的孩子一歲兩個月開始說疊詞時,我兒子除了媽媽,只會嗯嗯啊啊。

當別人家的孩子一歲半開始說短句時,我家兒子一歲七個月才會說兩個字。

當別人家的孩子不足兩歲,就可以哼唱上幾句童謠的時候,我家兒子短句還說不溜。

那些日子,我看著別的寶媽分享語言啟蒙的文章,越看越焦慮,同時也對自己的養育方式深深自責。

在語言啟蒙這個事情上,我後知後覺,犯了錯,踩了坑。孩子的成長不可逆,只能力求自己立馬改正。

語言啟蒙這個事情,不僅僅是開口說話,比開口說更重要的是怎麼說。

0-3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黃金期,做好以下三點,抓住關鍵期,讓寶寶早說話,說好話。

語言啟蒙抓住這三點,寶寶早說話,媽媽少胡猜

多說,成為話癆家長

1. 多說,提高寶寶的認知能力

知道了,才能說出來,才願意開口。父母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寶寶的認知能力。

從寶寶一出生,我們就要跟寶寶多說話,與他交流。0-1歲是語言積累期,也是準備期,多給寶寶說話,說什麼內容都行。吃奶、換尿布、出門溜達,把當前發生的事情都說給寶寶聽。

說的時候,我們要聲情並茂,語氣誇張,突出重點詞。比如,“哇,太陽出來了,陽光明媚的一天。寶寶,我們出去曬太陽吧”,看著寶寶的眼睛,等待寶寶的反應,“好,媽媽要開始給你穿紙尿褲啦。接下來是你的衣服。寶寶今天穿的是藍色的連體衣”。

這是我踩的第一個坑。在兒子一歲之前,我的記憶裡,跟寶寶的交流不多。對於媽媽來說,我們更願意跟家人、朋友聊天,而不是寶寶,因為寶寶沒有辦法跟我們進行語言交流。

2. 不要說“這”“那”等代詞

一歲之後,寶寶會通過眼神、手指等行為來表達需求。父母要說出物體的名字,比如“寶寶,你要香蕉啊”,千萬不要“這個”、“那個”的指著物體問寶寶。

這是我踩過的第二個坑。那個時候,我們總是說“這個”“這個”,把桌子上的物品挨個指給寶寶,看他的反應,以確定他要哪個。

這簡直是最糟糕的事情了。這樣只會給寶寶造成一種混亂,他眼前的東西都叫“這個”。

3.每天20分鐘的親子閱讀

親子閱讀可以是繪本,可以是故事,可以是詩歌。這是一個很好的幫助孩子積累詞彙的途徑,也能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我從來沒有刻意教過孩子顏色,他都是在讀繪本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認識顏色的。

堅持每天20分鐘的親子閱讀,小習慣,大改變。

這20分鐘可以是分散在全天的時間裡,而不是一次性的20分鐘。因為小寶寶的專注時間很短,20分鐘很困難。

那什麼時候開始親子閱讀呢?一出生就可以了。剛出生的寶寶,媽媽可以給寶寶讀一些優美的詩歌、散文,讀任何一本媽媽自己喜歡的書就行。慢慢的可以購入適齡的繪本,開始親子閱讀時光。

語言啟蒙抓住這三點,寶寶早說話,媽媽少胡猜

積極回應,關注孩子關注的

交流,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是相互回應的交流模式。你一句,我一句。而看電視、看電子產品,是單向交流。我們要多給寶寶進行雙向交流。不要忘記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媽媽,螞蟻,螞蟻”。

“嗯,螞蟻”。你面無表情的抬起頭,看了孩子一眼,然後繼續低頭看手機。

這樣幹過的父母,請舉手。

從你看到這篇文章的這一刻起,請停止這樣無感情的交流。

“哇,螞蟻”,你要像孩子一樣激動,“螞蟻在做什麼呢”。

“哎呀,食物好大,他們好像搬不動了。那怎麼辦呢”。一場有意義的親子討論就這樣開始了。為此,你們可能還要聊聊繪本《螞蟻和西瓜》,聊聊螞蟻是如何把一個大西瓜搬回家的。

當你焦慮孩子不跟你交流,不說話的時候,或許應該回憶一下,你關注孩子了麼?孩子每一次向你發起的交流,你都積極回應了麼?

如果你真的有事情,你可以清楚的告訴孩子,“媽媽現在有些事情要處理,你自己玩一會積木或者看一會書,可以嗎?等媽媽忙完,我就陪你”。

交流不僅僅包括語言,還包括眼神、表情、手勢、哭鬧等,這些都是小月齡寶寶交流的途徑。

不知道你發現沒,在孩子極力要找你陪他玩的時候,你越不理他,他越搗亂,最後你下的結論就是,你這孩子這麼不懂事。

從現在開始,我們一起努力,關注孩子關注的,積極回應孩子,讓孩子知道,交流是一件很重要也很美好的事情,讓他主動願意說,願意交流。

你還要記得,多給孩子鼓勵,他會說的更多,更好。

語言啟蒙抓住這三點,寶寶早說話,媽媽少胡猜

做好腔肌肉訓練,吐字才清晰

口腔肌肉的運動能力,關係著寶寶說話的清晰度。如果孩子說話不清楚,你需要有意識的做口腔肌肉的訓練。

在平時,有哪些錯誤的養育方式會不利於口腔肌肉的發展呢。

錯誤一:吃的食物太過於精細,導致寶寶的咀嚼能力得不到鍛鍊。

6個月開始給寶寶添加輔食,我們要注意食物的性狀。6-8個月,糊狀;8-10個月,剁碎的食物;一歲左右,就要開始嘗試小顆粒的食物了;一歲以後,要慢慢嘗試大顆粒的食物。不要怕孩子牙齒還沒長齊,一歲多了還在給孩子吃糊糊。

錯誤二:兩歲了還在用奶嘴

在早教班裡,看到一個小男孩兩歲多了還在用奶嘴喝水。身邊這樣的,也不少。

一般來說,一歲的孩子就要開始嘗試使用杯子或者吸管了

。因為寶寶用奶嘴喝水的時候,稍微擠壓就喝到了,這樣不利於舌頭的後縮,也不利於鍛鍊啜吸動作。

給大家推薦一個鍛鍊口腔肌肉的小遊戲,很簡單,家家都有,那就是吹泡泡。兩塊錢就可以買到一小瓶,比泡泡機便宜很多。讓寶寶每天練習吹泡泡。

除了吹泡泡,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吹乒乓球、吹撕碎的紙。

語言啟蒙抓住這三點,寶寶早說話,媽媽少胡猜

日常就是最的課堂,教寶寶學說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是填鴨式灌輸。千萬不要反覆要求孩子,“來跟我說,小鴨子,小鴨子,黃色的小鴨子”。

大多數孩子的語言爆發期在一歲半,我兒子是一歲八個月。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節奏,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做好引導人,接下來,就等待寶寶的語言爆發期吧。

請相信,沒有不肯開口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