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兩歲左右

是孩子獨立性發展最快的階段

也許昨天還是媽媽懷裡的嬌寶寶,事事依靠媽媽,今天突然間要獨立,什麼都要“自己來!”

明明自己做不好,還不讓別人幫忙,如果父母仍像以前那樣,孩子有時就會發脾氣。不瞭解孩子的父母也許會說:“這孩子變得不聽話了!”

如何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其實這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孩子可喜的進步。

教育專家指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要讓他自己做。

為什麼要培養寶貝的獨立意識?

促進大腦發育

孩子年齡越小,生理和心理之間的關係就越緊密,俗話說“心靈手巧”,手的靈活直接關係到腦的發育。

身體各部位動作的發展需要腦的協調支配,同時也能促進腦的發育。

所以,多讓孩子自己做事,增加鍛鍊機會,不僅是生活能力的培養,也是促進腦功能發育和健全的一種手段。

自信心的增強

孩子的自信,不僅來自於成人的鼓勵表揚,更來自於完成以前所不能完成的任務時,所感受到的一種成就感,這是單純的鼓勵性語言所不能給予的。

最初,孩子會遇到一定困難,在不影響孩子情緒的情況下,給予適當的指導,戰勝困難的樂趣將會使孩子信心百倍。

儘管兩歲左右的孩子獨立意識已經萌發,但由於各項能力的發展並不能完全達到他自己想達到的水平,還需要成人的幫助。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水平決定提供何種程度的支持。

另外,語言指導必不可少。如果清楚的示範動作配以適當的語言講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兩歲孩子也正處於語言發展的敏感期,直觀的形象動作是詮釋語言含義的最好工具。

如何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如何培養寶寶的獨立意識?

更新愛的觀念,改變愛的方式

把學習的機會交給寶寶,培養寶寶自理的能力及對外界的適應能力,為其今後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但是這種愛的觀念和方式往往被許多父母所忽視。一般情況下父母對寶寶的疼愛表現在細緻周到的照顧上,並事事代勞。殊不知這些父母在不經意間丟失了寶寶動手學習的機會,造成寶寶的依賴性,使其失去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實在令人遺憾。

改變愛的方式就是要注重寶寶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

確定適當範圍,支持寶寶“自己來”

凡是寶寶能自己做的事,必須支持他自己做,並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自己來”的範圍。

如1歲的寶寶吃飯時要自己來,便可滿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飯灑到桌上;2歲左右的寶寶要自己洗手洗臉,自己爬樓梯、穿脫鞋子等等,均應支持,允許他自己做。這樣既可鍛鍊寶寶動作的靈活性、準確性,又可增強寶寶自理的能力。

耐心指導,教會技能

由於寶寶年齡小,能力差,在嘗試“自己來”時往往搞得一塌糊塗,這時父母應耐心指導,做好示範,教會寶寶“自己來”的技能,幫助寶寶進步、成功,從而獲得足夠的自信心。

切忌苛求斥責,否則勢必導致寶寶膽怯、消極、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經常提醒,持之以恆

許多事情寶寶要自己來只是憑一時的興趣。而寶寶的興趣廣泛卻並不穩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感興趣了。因此要使寶寶從小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必須靠父母的幫助和督促。

經常提醒寶寶按時去做該做的事,如“該洗臉了”“該洗手了”等。若寶寶不願自己做時則可說:“媽媽知道寶寶很能幹,一定會做的。”或說:“寶寶上次做得那麼好,今天一定做得更好。”以此來強化爸爸媽媽的指令,激勵寶寶持之以恆,以便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另外,當寶寶在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時,父母應看著他做完這件事,不要讓其他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防止他半途而廢或不負責任地亂做一氣。

事情做完後應及時評價,特別應多給正面的讚揚鼓勵,以強化寶寶的良好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

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獨立自主,伴隨而來的是自信與成就感。

同時,還能從小培養起孩子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也能儘快讓孩子提前適應入園的生活。

如何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積木寶貝育兒,讀懂孩子,陪TA一起闖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