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僅是語文教師的事

在教師群體中談起閱讀,人們很容易就聯想到那些文科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彷彿閱讀是他們這個群體的專利。事實也是如此。在校園中,與閱讀相關的事情,文科教師是主力軍;出版專著,基本上也是文科教師獨霸天下。校園中若有一個喜歡閱讀、善於寫作的理科教師,彷彿就是個“另類”,大家看他的眼光都會有點兒特別。

一些理科教師在閱讀上存在“偏科”

學生的“偏科”問題,一直被各方所關注,甚至通過高考制度的變革來糾偏。其實,教師的“偏科”問題同樣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

理科教師在閱讀的“偏科”現象,或許與幾個因素有關:一是過早的分科,使得他們在求學期間就沒有接受良好的閱讀訓練,未能養成閱讀習慣。走上工作崗位後,很少有學校會對教師進行專門的閱讀輔導,喚醒他們的閱讀渴望。二是理科的學習內容相對比較穩定且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知識之間通過特定的規律和原理建立關聯,因果關係的鏈條比較清晰;理科的教學比較突出邏輯和思維,強調規則和秩序,把握了學科的這些特徵,就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閱讀對教學的直接貢獻不是很明顯。三是評價指揮棒的導向作用。文科的教學評價因為有閱讀、寫作等題型,要求教師要做大量的閱讀,並撰寫下水作文,而理科的教學評價往往指向的是教師的解題水平,於是研究試題、分析試題有哪些類型的解法就成了理科教師特別關心的事情。四是理科的絕大多數知識內容都能用科學的語言加以準確、規範的描述,在理科教師的心中,自然現象都是清晰可解的。但文學、繪畫、音樂等領域就非如此,你或許在閱讀了一部作品後感受到了它的好,但卻很難用語言對其進行描述,這往往讓理科教師感到困惑,也強化了他們對閱讀的敬畏之心,在遇到與閱讀相關的事情時自願退到後面。

我自己就是一名物理教師,對理科教師的閱讀現狀感同身受。但同時也深切地意識到,在當今這個知識爆炸、學校的教育形態、教學的方式方法即將迎來大變革的時代,作為一名理科教師,如果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將很難勝任教育教學工作。我自己一直以來就有堅持閱讀的習慣,從2006年開始,每週讀一本書並寫出至少3000字的讀後感,努力讓自己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既便如此,也常常為自己不瞭解相關領域的知識和進展而汗顏,感到自己跟不上教育改革的節奏。

閱讀是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基礎

對教師來說,閱讀可以分為兩類:功利性的閱讀和滋養身心的閱讀。滋養身心的閱讀比較好理解,所謂功利性的閱讀,指的是與自己的工作相關的、藉此來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閱讀。這兩類閱讀都是必要的,共同構建起教師獨特的閱讀體系。

從功利性的角度看,理科教師應該醉心閱讀。理科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本學科的基本知識框架,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學科的思維方式,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往往比較滯後,學科領域的那些新進展、新發現、新理論很難在教材中出現。但我們所教的學生,在走向社會的時候所接觸的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往往又是當下最新、最前沿的,這就使得學生所需要的與我們所傳授的知識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落差。而彌補的辦法,就是教師通過對學科領域新的研究、新的探索的持之以恆的閱讀,擇其精華,通過恰當的方式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在學生的心靈中播下不斷生長著的學科的種子。

學生是如何學習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腦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事情?隨著神經科學以及腦科學研究的飛速發展,人們對此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化,這其中有許多新的發現,比如大腦的神經細胞會因為我們持續進行某方面的學習而生長、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結具有用進廢退的特點、學習是不同功能的神經細胞共同參與的過程,等等。大腦工作機理的新發現,在不斷修正有關學習的理論,也為學習更加高效探索了路徑。教師多閱讀一些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專著,可以讓自己真正做到了解學生,讓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得以有效落實,讓自己的課堂教學少走彎路、事半功倍。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教師基本上就是知識的化身,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就是通過教材和教師的講授。隨著互聯網和智能設備的逐漸普及,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和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在傳遞知識方面的價值銳減,甚至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這對教師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戰,要求教師必須重新定位,從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轉為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從以傳授知識為主轉為探索知識的內在結構、強化知識之間的聯繫為主;從給學生布置各種學習任務為主轉向給學生提供及時的學習反饋為主。這樣的轉變不可能自然完成,需要教師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多閱讀相關的理論專著和教育教學實踐的案例,涵養自己的教育智慧。

知識原本是一個整體,是沒有學科劃分的。隨著人類積累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多彩,從整體的角度來把握這些知識越來越困難,於是原本是一個整體的知識被劃分為一門門學科,人們可以通過學科從某個側面來了解自然、認識世界、洞悉社會的運行規律。那些基礎性的、統攝性的知識,自然就會在不同的學科中均有出現。作為理科教師,要閱讀相關學科的書籍,看同樣的知識點在不同的學科中是從什麼樣的角度加以解析和研究的,看這樣的知識點在不同的學科中佔據著怎樣的地位、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教師在這些方面閱讀的越多,在教學中就越能融會貫通,學生的學習也更有可能跳出學科、洞悉知識的本質特徵。

閱讀有助於自身精神底蘊的厚實

從滋養身心的角度看,理科教師更應該醉心閱讀。

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的基礎,這其中包含了很多常識性的知識。懂得如何穿衣和搭配,才能讓自己得體地出現在公眾面前,不僅有助於提升自身的形象,還能發揮示範作用。學會科學地飲食,才能讓自己健康地生活,這在今天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一個精神抖擻、充滿朝氣的教師,總是能讓學生精神振奮。辦公的場所、生活的居室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做事風格和內在品質。人和人之間的差異,通常都是在業餘的、居家和出行的生活的安排上體現出來。越是熟悉的事情,人們關注越少。如果能多讀一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科普著作,或許會發現原來我們並不會生活,做了很多違反常識的事情。

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世界先進文化中的經典作品,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閱讀一些這樣的經典作品,就是與人類歷史上最博學、最睿智、最坦誠、最風趣的心靈展開對話,這不僅是對自己心靈的一種慰藉,更是豐富內心、提升思想境界,幫助人們洞明世事的途徑。即便是理科教師,也要多讀一些這樣的作品,給自己創造與偉大的智者相伴而行、促膝交談的時空,拓展自己的視野,厚實自己的精神內涵,讓自己離浮躁功利遠一些,多一份內心的寧靜與清醒。

歷史和哲學類的著作也要有選擇地讀一些。在一個個具體的歷史問題的背後,往往隱含著普遍性的規律,“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理科教師平常所做的學科教學研究,在整個知識體系之中是屬於基礎層面的,是一種就事論事的研究,而哲學則是從世界觀和方法論層面提出終極性的問題,引發人們在更高層面上進行的就事論理、借題發揮式的思考,這對提升人的思維品質和認識水平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師為人師表,在各方面都應該做學生的表率。推進全民閱讀,不僅是語文教師的事,所有學科的教師都責無旁貸。要讓學生愛上閱讀,教師自己首先就應該養成閱讀的習慣,成為閱讀的示範者和引領者。功利性的閱讀自然需要,滋養身心的閱讀也必不可少。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不妨多花一些時間,選擇一些有趣的作品讀一讀,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物理學家費曼就是一個典型事例,他在物理學研究工作之餘,醉心瑪雅文字,探索出了很多有趣的規律,還發現世人在研究中的諸多錯誤;他對繪畫感興趣,就閱讀相關的著作並反覆實踐,最終還開出了小型的畫展。一個人能夠在多方面發展自己,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魯迅先生說:“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人在那裡研究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子,對於別人,別事,可以更深的瞭解。”理科教師們,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吧。

(作者單位:上海市教育考試院)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22日第10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