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十月四号也就是农历的九月初六是我六叔家儿子的新婚大喜之日。这一天刚好赶上国庆小长假,我们一家三口驱车老家睢县,欣欣然去参加堂弟的婚礼。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让13岁的儿子参加这样的婚礼我是有用意的,老公这边亲人少之又少,一年半载也参加不了一个红白喜事,而姥姥这边就大不一样了。父亲的门儿里(不出五服的一个大院)人丁兴旺,弟兄六个的父亲排行老二,除大伯家是两个男丁,其余五家均一个男丁,再加上七个堂妹(我是闺女中排老大),堂姊妹就有15个,也就是说我儿子的姥姥姥爷,舅舅小姨能甩出一条街。我经常跟老公开玩笑:“你要是敢欺负我,娘家兄弟一大堆过来帮我出气!”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跟我同岁的堂弟杨洋给我发微信调侃道:“你这坐桌来得怪积极,头两天都来了!”

我故意附和道:“我是来占位的,提前能占个好位!”

堂弟又说:“这才吃过咱五叔家(五叔儿子的结婚宴)的大桌没仨月,又开始吃咱这六叔家的桌类,想想吃恁家马小宝的大桌过不了几年,也就是眼跟儿前的事!”

哈哈,虽是斗乐却是大实话,儿子今年已经过了13岁,如果上不了高中大学,像他这几个小舅舅一样老早订亲结婚也就是七八年一眨眼的功夫。想着我家马小宝和他媳妇儿一起磕头,主事的挨个叫新人的姥姥姥爷,新人的大姥姥大姥爷,新人的三姥姥三姥爷依次往后一直叫到六姥姥六姥爷,再从舅舅妗子大舅舅大妗子一直叫到七舅舅七妗子还有一连串的小姨们前来授头,那不得让主事的累个半死这一情景让我忍俊不禁偷笑起来。

还好有别于老家睢县亲人授头这一仪式,许昌的风俗是只有拜天地和父母,份子钱都是提前随过的,如果要实实在在的磕头我还真心疼我家儿子的膝盖呢 。哈哈哈……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时光真的是个神奇的东西,仿佛六叔结婚的时候就在昨天,眼前却迎来的是六叔儿子的婚礼。这日子过得也太快了,真让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结婚头天下午是张罗婚礼事宜的日子,门里能支事的径向赶来,他们要拟明天授头的名单,迎亲时的车辆安排,商议喜车从哪个方向出哪个方向进,拿红裙子抬盒子的人和迎接客等,虽和五叔家儿子的婚礼间隔才仨月,但认真的大伯父亲他们又逐一检查敲定,以免疏漏。结婚是人的头等大事,不能有半点闪失和马虎,更不能在新媳妇面前闹笑话,让娘家人贻笑大方会失了我们杨家大院的脸面。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在丰饶的豫东平原,老家睢县是最注重体面的一个地方,老祖宗传下的规矩不能改,一条条一框框按规矩置办就不会失了体面。作为父辈的他们虽识不了几个大字,但他们比任何人更看重“脸面”二字的重大含义。我们这一代人是无法理解和参透的。他们辛苦劳作,用勤劳的双手和满身的力气换来儿子一生的幸福,他们任劳任怨,在村里置买宅基地,搭建气派的二层洋楼(他们自己不住),购买锃亮的汽车(他们自己不会开),给儿子订亲仅彩礼这一项就高达十几万,还有婚礼花销和新房的装修费用,如果让我算下来,在农村养大一个男孩并让他成家立业娶亲生子算下来得100万左右。这庞大的百万巨款足可以让他们穷其一生却无怨无悔,儿子的成家立业能换回他们在村里挺起腰板的生活,所以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在他们身体里已根深蒂固,强大的家庭荣辱感和深厚的宗族观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信念和支撑。对于他们来说,活的是一口气,“不吃馒头咱争口气”的气。父辈的他们是豫东平原上万万千千汉子的缩影,是老家睢县男人的代表性人物,是我最敬重的一群人。

商量好各项事宜后,父亲跟近门的宗昌大哥(已是爷爷辈,俩孩子都已成家并添了孩子)感慨道:“再过十年我都可以见到四辈人了,还能不服老吗?”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我一向认为大大咧咧,毫无心机像孩子一样的父亲从来不惧怕变老,却突然感慨起了“老去”这个字眼是多么的让我意外。父亲说从他记事起咱大院里已经老了二十多口人了,大哥说,肯定不止二十多口,再说咱院里添多少口人了呢。是呀,岁月真的很无情现实,但时光又很公正仁慈,老去了又添小的,旧走了又来新的,这就是生生不息血脉相连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我问父亲:“爸,你们同辈人中最大的多少岁?”

父亲说属宗昌哥的大伯年龄最大,84岁,最小的恐怕就属老六爷家的儿子富军叔了,他应该有44岁左右,同辈人相差40岁。

“那我这一辈年龄最大的是谁?”

宗昌哥说属他大哥年龄最长,62岁往上,最小的当属我三叔家中年所得的儿子杨富杰(小名叫蛋儿),今年高中二年级,应该有17岁,这算下来同辈人相差的也是40岁。由此可见我们家族的庞大和人丁兴旺。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在老家睢县办喜事图的是热闹,人多了才热闹。老话讲“亲了远不了”,不到事儿上不知道,一到事儿上就知道人多的重要意义之所在。今年的中秋节在微信朋友圈有人吐槽:现在的亲戚没以前亲了,都是表面的亲,实际上的远离,这一观点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我深刻理解:每一次的红白喜事,它会让平时奔波于生计的亲人凝聚到一块,同一个祖宗的子孙流着相同的血液,老祖宗就是一棵百年大树,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在老祖宗的庇护下,我们就像一把紧紧抱住的筷子任谁也折不断,又像一条牢牢捆住的绳子任谁也剪不断。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父亲的爷爷也就是我的老爷,弟兄六个,那弟兄六个下面的儿孙让我陷入了分得清谁是谁却分不清谁属于谁的尴尬,唯一清楚的是我老爷有两个儿子四个闺女(我爷排行老二,上有大爷爷,四个姑奶奶),大爷爷有三个儿子四个闺女,我爷爷六个儿子。家族的人丁兴旺,让我在童年的美好时光里天天有坐不完的大桌,年年走不完的亲戚,长大后又多了一项:坐不完的大桌,走不完的亲戚,和随不完的份子。这是成长的光阴所赋予我必须履行的权利和义务。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絮叨了一大堆,还是回到今天的主角俺六叔吧。六叔今年属牛,46岁,比34岁的弟弟正好大一个属相。以前,农村的孩子,出生后都要起一个小名,一直叫到上小学,或者落户口的时候,才起一个大名。父母给孩子起小名表达了对孩子的一种特殊的爱,农村民间有“孩子没有小名养不活儿”的说法。六叔的小名叫“八路”。为啥叫八路我不清楚,但听母亲讲:六叔刚出生时准备叫的小名是“不重样”,而不是八路。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孩子可以随便生,奶奶生一个是儿子,再生一个还是儿子,等生到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时,村里问她生的是儿子还是闺女,奶奶讪讪地说:“不重样。”最终没有闺女命的奶奶死了心,做了结扎手术。那一句“不重样”的身后是奶奶深深的绝望和无奈,取小名不是表示爷爷奶奶对六叔的宠爱,而是因为他们目不识丁,随便叫上一小名儿让他有别于其他的弟兄,方便称呼,又随了好养活的说法。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六个男劳力,虽说一只手上伸出的手指头都不一般长,但爷奶对他们没有任何的偏向与宠爱,有的是一视同仁的对待,同样的上学,同样的闲时挑着粪篓去拾粪的相同待遇。长大成人后,一个个都成了顶梁柱。但六个儿子的婚事又成了爷爷奶奶的头等和头疼大事。

母亲说她嫁过来时,六叔才十来岁,新婚的母亲跟着爷爷奶奶和她的几个小叔子吃大锅饭,口齿不伶俐的六叔跟他的二嫂说话一句一个“咱娘咋着咋着”“咱娘咋着咋着。”那时的六叔是家里围着锅台转的小提溜儿(小尾巴)。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六叔是除了上学不行,其他都行的一个人。记得我十岁之前,六叔会做纸炮。炮就是农村过年燃放的爆竹。加工一挂完整的噼里啪啦的响纸炮需要很多道工序,繁琐复杂又来不得半点马虎。从选材到徒手擀炮,再到用刀切割成一盘盘排列整齐犹如小拇指大小的纸炮,还需栽炮捻儿,固定,摔打,二次上炮药,最后手工编成长长的一串串纸炮大功告成。在那个没有机器操作,一切加工靠纯手工打制的年代,六叔做的炮是很抢手的,震耳欲聋的响声和不药捻就是质量的最好检验。但六叔没有做生意的头脑,再说个人加工爆竹存在着多种不安全的因素,六叔的纸炮加工厂被取缔了。六叔还会翻修各种车。手扶拖拉机,机动三轮车,再到后来的大型收割机,六叔从不去修理店,修理店维修是要收取维修费的,六叔不舍得花那冤枉钱。六叔在家把它们的零件一个个拆下来摆成一地,用机油一遍遍清洗,需配换的零件六叔像变魔术似的一个个拧上,而坐在一旁观看的我并不稀罕他高超的技艺,我稀罕的是他工具箱里如指甲盖大小的“垫子儿”, “垫子儿”圆圆的,里面还有一个小圆孔,配上五彩斑斓打散的荆条就可加工成毽子。每天从六叔那里踅摸过来的“垫子儿”是我向小伙伴们炫耀的资本。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六叔修车是无师自通的本事,六叔最多的是力气。在我们院里除我父亲学了厨师这一手艺外,大伯和叔叔他们是凭力气和双手挣钱的。仿佛他们有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力气。大伯年事已高,在老家跟着建筑队当砌墙工,三叔四叔五叔六叔干的是墙面粉刷的活儿。属四叔五叔六叔最能干,他们都是夫妻搭档两人组合。我没有亲眼见过他们在工地干活的样子,但我能想象出以他们的秉性,干活时一定会得到老板的赏识和器重。的确,方圆十里大大小小的包工头都认识他们,提起他们不由地竖起大拇指向我夸赞道:“你们这几个叔都在我工地上干过,为人老实,踏实能干,不偷奸耍滑。”老实本分,不偷奸不耍滑,踏实能干,这些特质是遗传于我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给他们的后代并没留下多少物质上的财富,相反,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巨大的,价值连城的。爷爷奶奶教我们做人要踏实本分,诚实守信,不能贪占便宜,不能偷奸耍滑。我一直庆幸:虽然在我们家族里至今没有一个人身居显赫或大富大贵,但我们行得正,坐得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问心无愧,坦然处事才是对人生最好的交待。良好的家风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六叔结婚那年,大概是1997年,由于弟兄多,家里又穷,四叔五叔六叔成家都很晚,在90年代,仅凭爷爷奶奶在地里刨食的两双手能给他们弟兄仨建起一排十二间每家四间红砖蓝瓦的出栅房实属不易,更何况还得为弟兄仨说媒定婚娶亲呢。

三个弟兄早早辍学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在家辛苦劳作,当时幼小稚嫩的我是无法体会爷爷奶奶多少个日日夜夜为孩子们的婚事唉声叹气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我只记得坐桌吃喜酒的欣喜和雀跃,那时是吃完四叔家的大桌又吃五叔家的大桌,吃完五叔家的桌接着又吃六叔家的桌,算上三个叔添孩待喜客,那二年我整整吃了六次大桌,这还不算近门里其他叔叔的婚宴。

爷爷奶奶离世已有数年,在天上的他们一定能看到他们的又一个孙子成家立业,为他们传宗接代添砖加瓦,他们的血液会一直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他们二老一定会非常欣慰的。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六叔家的儿子在我们院里最高,一米八几的个子,身为厨师的他有了能吃的资本让他显得比旁人更高大,更魁梧,早在五叔家儿子结婚的头一天布置新房时我见到过六叔家的儿媳妇,长得很排场,要模样有模样,要身材有身材,要气质有气质,在俺这一大家能数得着,排得上,用老家的话讲,排场,俊俏,和堂弟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非常般配,这是六叔和六婶几辈子才修来的福气。村里的人都这样评价道:“别看老六家两口不讲好(六叔六婶一辈子省吃俭用,不讲穿戴),长类不咋着,生的儿子娶的媳妇儿好得很,真让人羡慕。”在农村老家,娶亲生子是值得炫耀和显摆的,它换来的不仅仅是脸面,还有同等的眼红和嫉妒。闲着没事干的人们整天就是争强好胜的攀比,人比人才有活下去的动力。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结婚那天虽下着小雨,但宴请的所有亲朋好友都如约而至。从九点的花车接亲到十一点的迎接队伍赶到,然后就是隆重的结婚典礼,和五叔家的儿子结婚时的流程如出一辙,只是换了新郎新娘。款款而来的新娘落落大方,看到被抹了一脸灰的堂弟一直抿着嘴笑个不停,一张青春的脸上喜气洋洋,一双乌黑明亮的大眼睛转个不停,我知道那是幸福和甜蜜的笑,那眼睛里藏着对来到这个新家的惶恐不安和试探。今天是她最重要的日子,是她人生中的转折点,从一个家的闺女变成另一个家的媳妇,这突如其来的人称转换让她一时还没反应过来,就要面对眼前这么多陌生的大伯大娘大哥大嫂,而这些亲人一个个对她投来的是善意和喜庆的笑容。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婚礼举行完毕后,就是拉桌子弄板凳,热闹非凡的吃大桌环节了。我的四个大姑坐到一桌,宴席快结束时都兴打包,其实现在的人都不缺吃,打包也是为了沾沾新人的喜气福气。四姑他们打包时,我看到父亲很大方地从另一桌跑向她们一桌,一盘盘往姑姑们的袋子里拼命地倒,拼命地装。弟媳感叹道:“看咱爸还是跟他的姊妹们亲!”看到这一幕,我很感动,我仿佛看到了若干年后的我来到娘家为自己的众多娘家侄结婚拾头吃桌时,我的堂哥堂弟亲热待我的情景来。这正是亲人之间的情份永远不会断裂的最好体现,这也是我让儿子来参加这场婚礼的真正目的。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吃大桌是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结束的。结束后大约三点,客人陆陆续续走完,五叔悄悄提醒我说,忘给他们弟兄六个拍合影了。是的,我在写《老家睢县风俗之堂弟结婚》的一篇文章中特意提出要补拍他们的合影,这一次又忙过了头,其实并不是我忙过了头,我是不好意思提,我一个远嫁的闺女,担心爸妈和叔婶嫌我事多。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对于合影留念几个叔伯显得异常兴奋,我又叮嘱了堂兄堂弟们顺便也拍个合影。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看到父辈并排规矩站立的姿势,我情不能自已,心中感慨万千。我至今记得在六叔的那个红砖瓦房里,爷爷奶奶安详地唠着磕,好奇的我在堂屋里的方桌前总希望能找出宝贝似的翻箱倒柜却一无所获时,抬头就能看见四叔五叔在青壮年时远赴京城打工在天安门广场前留念所拍的照片,照片上的四叔五叔年轻帅气,意气风发,而如今他们一个个变老,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上了无情的痕迹,大伯父亲三叔五叔也已鬓角花白,大伯的牙齿几乎掉光。他们弟兄六个是人生中的第一次合影。此时,我相信,他们弟兄几个的心里是五味杂陈的,此刻,他们弟兄几个的心是紧紧连系在一起的。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堂弟的一场婚礼在父辈兄弟和我同辈兄弟的分别合影中完美地划上了一个句号……

这个句号后面的省略号代表的是我们同族中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讲好睢县故事 传播睢县好声音!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杨静:80后自由职业者,老家睢县白楼,现居许昌鄢陵。喜欢一切与美好有关的文字。欢迎提供与老家睢县有关的故事。

六叔家的儿子结婚啦!(杨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