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孩子閱讀障礙真相:原來讀不懂讀不深是大腦的記憶區出了問題

揭開孩子閱讀障礙真相:原來讀不懂讀不深是大腦的記憶區出了問題

文章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閱讀第一 ID:Readfirst

俄國劇作家克尼雅日寧說:讀書有三種,一種是讀而不懂,另一種是既讀也懂,還有一種是讀懂書上所沒有的東西。

輔導孩子寫作業的老母親們大概都有這樣的痛苦經歷:

別人家的孩子唸完一篇短文,筆走龍蛇輕鬆回答問題,精彩的讀後感也是信手捻來;

自己家的熊孩子呢,瞪著水汪汪迷茫的大眼睛硬是說不出剛讀了啥。任你是苦口婆心還是吼破喉嚨,掰開了揉碎了,好不容易講通了這一篇,下一篇仍然是一雙迷茫的大眼睛盯著你。

為什麼做人的差別這麼大?!認知學家說:孩子的閱讀困難,極可能是大腦記憶區的問題。讀不懂、讀不深、讀不透是因為孩子的記憶差!瞭解大腦記憶的工作原理,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

揭開孩子閱讀障礙真相:原來讀不懂讀不深是大腦的記憶區出了問題


一、大腦記憶區的開發程度,決定了孩子的閱讀理解水平

大腦記憶的工作原理比較複雜,簡化地說,可分為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及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長期記憶是個熟悉的名詞:小學同桌叫韋小寶;H2O是水的分子式;“Memory”是英語“記憶”的意思;等等,這些長期存放於我們大腦中的信息和知識都是長期記憶。

但工作記憶相對而言是個比較生疏的概念。認知學家發現,大腦在思考時,需要一個特定的區域去處理信息,這個區域容量有限,大約同時只能放7±2條信息,每條信息只能存放20秒左右就會被遺忘。這就是工作記憶。大腦在工作記憶中把有限的信息加工處理,或者做出決策,或者產生可以存入長期記憶的信息,或者白忙活一場,信息全部清空。

!!!敲黑板!!!

閱讀理解從本質上是一種思考。

思考依賴大腦的記憶區。

大腦記憶區被開發利用的程度決定了孩子閱讀理解水平的高低。

下面我們來看看閱讀時,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是如何運作的。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閱讀理解。簡單地說,閱讀理解,首先是搞懂文字的含義,包括認出每個字、每個詞,懂得每句話字面的含義;其次是將文字與自己已掌握的信息和知識相整合,思考文字的深層含義,產生新的體驗和認知。

美國福尼尼亞大學的認知心理學教授Daniel T. Willingham 在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一書中解釋了簡化的認知學習流程,可以完美地應用在閱讀理解上:

揭開孩子閱讀障礙真相:原來讀不懂讀不深是大腦的記憶區出了問題

從這個流程圖能看出來,有效的閱讀理解分五步:

  1. 大腦把注意力集中在書本文字上。如果注意力沒有轉移到書本上,就算對著書看一天,也不會從書裡接收到任何信息;
  2. 書本上的文字進入大腦工作記憶區
  3. 根據讀到的文字,比如“太陽”兩個字,大腦從長期記憶區中提取相關信息和知識到工作區,這些信息和知識包括:“太“這個字念tai4,"陽“這個字念yang2,”太陽“合在一起是指白天天上那個辣眼睛的圓球,如果有需要,還會提取諸如“太陽有八大行星”“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等等知識;
  4. 在工作記憶區,大腦把讀到的文字與從長期記憶裡提取出的知識進行加工處理

  5. 加工出的新知,經過反覆多次地複述、複習,最終將更新和豐富長期記憶區。

很明顯,閱讀理解只能發生在工作記憶區,孩子能不能讀懂,依賴的是工作記憶,而理解的深度則依賴於長期記憶區裡的背景知識和信息的多少。

揭開孩子閱讀障礙真相:原來讀不懂讀不深是大腦的記憶區出了問題

二、閱讀能力弱的孩子是工作記憶的容量太小

從上面的流程可以看到,工作記憶是閱讀理解的馬達,閱讀的信息要在這裡加工才能被真正理解。工作記憶有兩項功能:短期存儲信息和信息加工。工作記憶存儲信息的能力被稱為容量,信息加工能力也就是思考能力。

工作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目前公認工作記憶容量是七加減二,即著名的工作記憶“7±2規則”。

工作記憶就好像馬戲團裡的扔雜耍棒的雜耍演員,他們把雜耍棒(即信息項)拋在空中,依次拋起、依次接住。但工作記憶這名雜耍演員只能同時拋接7±2個雜耍棒,再多了,就接不住了。正是這個原因,我們稍加訓練能心算12 ×23,但怎麼訓練都算不了1234×3456——棒子太多,雜耍演員接不過來。

因為工作記憶同時還要做信息加工的工作,這時,工作記憶的容量就會因信息加工的難度而發生一定的改變,

信息加工強度越高,工作記憶容量越小。這個很容易理解,如果讓雜耍演員一邊拋接棒子一邊還要變魔術的話,魔術越複雜,雜耍演員能拋接的棒子也就越少。

南開大學的一項實驗又揭示了另一個小秘密——在研究初、高中學生閱讀理解與工作記憶的關係時,研究人員發現,閱讀理解能力弱的學生,工作記憶的容量明顯少於那些閱讀理解能力強的學生。而當閱讀強度提升時,也就是說,信息加工需要耗用更多的工作記憶時,所有學生的工作記憶容量都會下降,但閱讀能力弱的學生下降幅度更大——原本容量就比別人小,文字難度提高時,容量縮水得還比別人更快。

這個發現也與我們常識相符,容易的課文學生學習的差別不大,越難的課文,學習差別也就越大。

揭開孩子閱讀障礙真相:原來讀不懂讀不深是大腦的記憶區出了問題

三、巧用兩種認知學技巧,便可給工作記憶“擴容”

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認知學家認為工作記憶的7±2容量的生理限制很難突破和提高,但豐富的背景知識可以迂迴突破工作記憶的生理限制,為工作記憶擴容。

首先,工作記憶的容量不是按字節計算的。工作記憶區這位雜耍演員有一個過人之處:它不但能拋接小到一個字母一個數字這樣的雜耍棒,它也能拋接起大到一句話、一本書、一整套理論這樣的大雜耍棒。而且,它還真的可以變魔術,它可以把幾根雜耍棒”加工“成一根大的雜耍棒, 這樣,它就又可以再接幾根新的雜耍棒了。

舉個栗子,身份證號碼共18位,讓你記一個陌生人的身份證號碼你肯定很難記住,但如果這個陌生人剛好是你的同鄉,生日又跟你一樣,你就會很容易地記住他的身份證號碼。因為你只需要特別記憶最後四位,前面代表省、市、區的六位號碼和接下來的八位生日日期都跟你自己的身份證一毛一樣,早已經存在你的長期記憶裡(記不住自己的身份證號碼的人請走開)。

陌生人的身份證號碼相當於18根雜耍棒,遠遠超出了工作記憶容量,但這位特殊的陌生人的身份證號碼經工作記憶稍加處理,就變成了四根雜耍棒(最後四位),為工作記憶餘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間。

這個辦法在認知學中叫“組塊(Chunking)”,即把散碎的信息儘量關聯組成一個大的完整的信息。組塊依靠的是來自長期記憶中的背景知識,如果你的長期記憶裡沒有自己的身份證號碼,你就沒辦法把這位特殊的陌生人的身份證號組塊。

另外,會開車的人應該都記得自己的學車經歷。剛開始時,手捧著方向盤,全神貫注,連看儀表盤的精力都沒有,仍然沒法走直線,時不時地不是息火兒就是要撞樹。這一方面是手腳眼配合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工作記憶的限制造成的——駕駛需要操控的項目太多,超過了工作記憶的7±2容量,難免顧此失彼。

而練成熟悉工後,聊天、聽廣播、看車外風景完全不會影響駕駛——駕駛已經成為一種下意識中就能完成的自動功能,幾乎不耗用工作記憶。

揭開孩子閱讀障礙真相:原來讀不懂讀不深是大腦的記憶區出了問題

這就是為工作記憶擴容的第二種方式:自動化(Automatized)。

當孩子在開始認字初期,尤其是在學習用拼音識字階段,你可能注意過一個現象:孩子準確地拼讀出了一句話的每一個字,然後你問他這句話啥意思,他會一臉茫然,回頭又重拼了一遍。這就是工作記憶容量的問題:當句子稍長時,拼識每個字讓孩子的工作記憶超載了,拼了後面的,前面的字已經忘了,更別提理解句子的意思了。這就是孩子閱讀中很常見的“讀而不懂”現象之一。

經過反覆練習,當孩子一眼就能識出每個字每個詞,把“識字組詞”這個過程自動化(Automatized)時,它只耗用較少的甚至不再耗用工作記憶時,孩子就能省出更多的工作記憶區來理解文字。

四、想讓孩子讀得深,記得久長期記憶最為重要

工作記憶的“擴容”,需要背景知識。那麼背景知識在哪裡?當然是在長期記憶裡啦。

基礎的閱讀包括:字詞識別、句法分析、語篇關聯、以及與已掌握的知識的關聯。這些,都需要調用存儲在大腦的長期記憶裡的背景知識。

長期記憶中若沒有充足的背景知識,生字生詞一大堆,或者複雜的句型結構和邏輯關係沒掌握,不知道或不熟練的知識點太多,那就好像是燃料不足,工作記憶這臺馬達就跑不起來。

另一方面,也只有當所閱讀的內容跟背景知識能建立有機地關聯時,孩子才能從閱讀中獲得新知,並讓新知進入長期記憶,給長期記憶添加燃料。否則,閱讀如果與背景知識脫節,孩子要麼讀不懂,要麼就是讀完了,讀懂了,但一轉身就忘光了。

讀同樣的一本書,相關背景知識越豐富的人,讀得越快,懂得越多,思考得越深入,記憶得越持久——知識越豐富的人,新知識積累也越高效。同樣的道理,在同一間教室裡,聽同一個老師講課,讀書越多的孩子,學得越多,反之,讀書越少的孩子,學得越少。

揭開孩子閱讀障礙真相:原來讀不懂讀不深是大腦的記憶區出了問題

五、利用大腦記憶區提高孩子,閱讀能力的4個方法

說了這麼多理論,對孩子到底有什麼用?其實,只要掌握了閱讀與記憶的關係,我們就可以從中總結出一些能幫助孩子提高閱讀能力的方法

1、增加詞彙量,控制閱讀難度,降低工作記憶負荷

既然工作記憶是閱讀理解的馬達,而這臺馬達的能力又有限的,那麼超負荷只會帶來負作用。像識字、組詞、句法分析、段落大意理解……所有這些閱讀活動,都要耗用工作記憶。

因此,平時要需要豐富孩子的詞彙量,詞彙量對初級閱讀的組塊非常重要,孩子的詞彙量越大,越不容易出現閱讀理解困難。

另外,在給孩子選書時,要注意選擇難度適當的讀物,太難的書既不利於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也不利於鍛鍊孩子的工作記憶。

2、不要片面追求閱讀速度和閱讀量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天天看到一年讀五百本書的大神,會讓我們以為讀得快讀得多是王道。但事實並非如此,尤其是在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時,並不需要刻意地追求閱讀速度和閱讀量。

一本書,讓孩子慢慢讀,讀的過程中,

多總結,多討論,多提問題,多與現實關聯,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孩子把讀到的東西和長期記憶裡的知識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同時也有助於把工作記憶中的信息轉存到長期記憶裡。否則貪多嚼不爛,讀完也就忘光了。

3、鼓勵孩子把讀到的內容畫出來

無論是工作記憶還是長期記憶,都偏愛圖像。鼓勵孩子把讀到的內容畫出來,不要糾結孩子畫得好不好,在畫的過程中,孩子的大腦會對文字信息深入加工,達到長期記憶的目的。同時,最終的圖畫是一個很好的組塊,當日後需要提取這些記憶時,這些圖畫能更好地供工作記憶使用。

4、適當的背誦是必要的

記憶力需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和鍛鍊。現在很多人反對背誦,而且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知識不必非得記住,用的時候知道去哪兒找就行了。但事實上,現找出來的知識很難在工作記憶裡被高效加工,我們上面討論過,

只有從長期記憶裡提取出來的信息才可能被組塊或自動化,現找出來的知識,只能額外耗用有限的工作記憶容量,讓思考難以為繼。

比如,在美國,很多小學教育是不要求孩子背誦乘法口訣的,而且考試允許使用計算器。但認知學家發現,背過乘法口訣的孩子明顯比沒背過的孩子數感更好,計算更準確,即使都是用計算器,前者的數學成績也優於後者。

最後,用俄國圖書學家尼古拉·魯巴金的一句話結尾:

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讀書是在別人的思想幫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 參考資料: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by Daniel T. Willingham;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工作記憶的關係 by 井世潔 *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