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绣娘绣名师大作,一幅绣品价值上万

她于四川民间秀坊成长,传统手工艺蜀绣是她童年的乐趣。经历过四川汶川地震后,她辗转来到重庆与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传承人相识,竟是这般巧妙的将蜀绣与乱针绣相结合,临摹的徐悲鸿代表作以8万元被人收藏,名家作品农家小院也售至上万元,她秀坊中的作品是另一座山城世界,一针一线绣出重庆的每一道亮丽风景、栩栩如生。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试试


2018年,徐悲鸿故居里,当3米长的《巴人汲水图》蜀绣作品从2楼呈现到1楼,绣娘闫永霞看到楼下六七十人齐齐举起相机,快门的声音绵延不绝。

不仅因为这幅作品是知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的代表作,还因为闫永霞用2年的时间一针一线绣出,不同颜色的丝线排列紧密高度还原人物舀水的、登高、让路的动作以及神态变化。

重庆绣娘绣名师大作,一幅绣品价值上万

闫永霞、徐小阳和绣品《巴人汲水图》合影

广州的收藏家蒋先生过去曾几次赴渝三顾茅庐,最后以8万元的价格将这幅绣品收藏。

作为蜀绣的传承人,乱针绣的第三代传人,她的绣品题材包括花鸟虫鱼人物等,然而出自闫永霞的知名绣品远不止这些。

梨花系列《金银满农家》也因其精美的绣工以5万元的价格出售,丝瓜系列仿绣重庆知名画家董泽雄的“董丝瓜”最为引人注目,人物题材《圣母玛利亚》则被远嫁美国重庆人买走留作纪念。

她的绣法考究却不局限某种针法,有时用蜀绣针脚的均匀去表现平齐绵绵如细雨的细腻纹路,有时则用乱针绣的长短不一去表现如水中泼墨的意境美。

千丝万线在她手中变幻出千百种样式,这一技法的养成有名师的指引,也是二十多年经验的总结。

汶川地震重拾绣活儿,3大名师引路

重庆磁器口的绣工坊里, 绣娘闫永霞的不少绣品在这里展示,重庆最古老的建筑吊脚楼青墨浅彩,大礼堂浓墨重彩,绣品如画,用的却是蚕丝表现,而那只孔雀在灯光下拖尾极富立体感,似乎下一刻就要展翅开屏。

重庆绣娘绣名师大作,一幅绣品价值上万

重庆吊脚楼刺绣过程

闫永霞生长在四川绵阳,传统工艺蜀绣便生长在这片土壤,“因为外婆也刺绣妈妈也刺绣,我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很多兴趣都是在玩耍捣乱中养成的。”

传统的蜀绣,彩丝的颜色分层不算丰富,但依然吸引着还是孩童的她,将各种丝线拿在手中把玩,有时还把它们编成手链送给同学。

7岁时闫永霞第一次尝试拿起银针,看着花草在奶奶的手下一针一线成形,于是趁着她们起身的空闲时间扎上几针。“当时我奶奶见我有这方面的兴趣,于是有意无意的放一个小绣绷在一旁,我就在上面绣着玩,也吸引着我往这个方向走。”

一切美好在2008年戛然而止,地动山摇,闫永霞的家在汶川地震中摧毁,房屋倒塌。

在政府帮扶之下,闫永霞先后拜师到胡慧琴以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郝淑萍门下继续深造蜀绣这门手艺。

“胡慧琴她也是我学习蜀绣的第一为传承老师,我向她学习刺绣的颜色变化和过渡,向郝淑萍老师学习构图和审美。”

蜀绣将就平齐光亮,从小在丝线团氛围中长大的闫永霞,在名师的指引下很容易就理解了,但是绣起来却并不简单,闫永霞想了一个办法。

“去学习的路上,我经过杜甫草堂时,找到老师绣过的花草,摘下来作对比,然后临摹,手上要出针线活儿难那就仔细的观察,看刺绣的丝理,纹路怎么走,然后不停地练,每天都练。”

2009年,闫永霞来重庆找到重庆乱针绣工艺美术大师杨世华学习乱真绣,这成为她绣品特色的一大转折点。

重庆绣娘绣名师大作,一幅绣品价值上万

闫永霞与杨世华

当时八十多岁的杨世华左手拿针右手引线,把向乱针绣发明人杨守玉学习到的针法一一传授给她。

跟蜀绣的最大不同是,乱针绣针脚交叉重叠,一针接着一针,闫永霞也在老师的走线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方法,她常把乱针绣用来表现刺绣的背景变化与过渡。

现如今杨世华老师已是96岁高龄,闫永霞认为刺绣的学习没有尽头,“现在我依然和杨世华老师保持着沟通,其实学习刺绣不仅仅是针法,更是一种传承的一种精神。”

一幅作品费时2年价值上万,不舍得卖

“蜀绣不能丢,乱真绣也不能忘”,将两者巧妙地进行结合创新,闫永霞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这种画面,她将色彩针法灵活应用融合,更好的体现原物的立体感,和传统蜀绣相比更加逼真好看。

仔细品鉴她的绣品,很多客人们都发现闫永霞的刺绣尺幅大,色彩过渡自然,题材的选取中还有名家大师们的影子。

除了《巴人汲水图》,绣工坊的陈列墙上还有《董丝瓜》《圣母玛利亚》《五牛图》,每一副绣品刺绣修个一年两年都是常事。

对于闫永霞来讲,几十年的针线活儿不仅仅是绣一副刺绣那么简单,她常被邀请参加一些艺术展,游走在这些展览中,很多大师作品常常得此契机被再次创作。

重庆绣娘绣名师大作,一幅绣品价值上万

闫永霞最引以为傲的绣品则是和画家们合作的“丝瓜系列”和“梨花系列”,和董泽雄合作的8幅皱皮丝瓜,立体笔记,丝瓜的褶皱走向自然,闫永霞将它们视作珍品,自己收藏了起来。

董泽雄的皱皮丝瓜以细节朴实被文人雅士所喜好,丝瓜上的褶皱,以及那些细小的螳螂、蜜蜂隐藏在浅黄色的花蕊之间,当用丝线替代画笔的时候,显得尤为困难。

回想2年的创作过程,闫永霞前前后后找到董泽雄8次,还将他请到绣工坊亲自提笔画底图。

然而第一幅并不成功,拆拆绣绣反反复复多次,闫永霞才掌握表现丝瓜纹路的绣法,慢慢地创作了第二幅、第三幅,以至于今天看到的八幅绣品“董丝瓜”。

“现在董老师也上了年纪,创作精力不如从前,这些作品算是和董泽雄老师们一起探讨学习的精神纪念吧,不舍得。”

已经出售的两幅《金银满农家》则是闫永霞又一个以农家题材为主的绣品,金色的稻田中屹立着如初雪绽放的梨花树,树下的农家小院,整幅作品为满绣,即画面中不留一点空白 连远处的远景都用丝线一一填充。

重庆绣娘绣名师大作,一幅绣品价值上万

绣品《金银满农家》

当时被爱好者以5万元的价格进行收藏,如今闫永霞的绣品大多价值上万,她思考最多的除了其本身的价值,更多的是怎么让蜀绣走进寻常百姓家。

除了临摹大师们的作品、将针法总结成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绣娘之外,她将年轻人的生活用品也融入了刺绣。

“像是包包、耳环、项链、书签、丝经、汉服等,绣品不像过去那样只在深闺大院,应该让更多人感受到。”

以针代笔,以丝线走墨,丝线在绣绷上行走的几十年里,闫永霞也很清楚“刺绣作文传统的一种手艺和文化,需要静坐,屁股板凳不分家,一坐就是一天半天”,如果真要总结一套方法,她认为耐心和细心更重要。

(C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