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總書記這樣關心林草事業

2019,總書記這樣關心林草事業

歡迎關注中國林業網

2019,總書記這樣關心林草事業

9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考察。這是17日上午,習近平來到信陽市光山縣槐店鄉司馬光油茶園,實地察看油茶樹種植和掛果情況。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

2019,總書記這樣關心林草事業

“我們應該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

4月28日的北京之夜,繁星閃爍。長城腳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向全世界發出綠色倡議,描繪美好家園。

這是總書記對山水自然的一片深情。無論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還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無論是“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還是“林業事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對林草事業發展予以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

即將過去的2019年,從東北林海到西北草原,從天保工程到國家公園,從世園會到油茶園……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林間地頭調研林草事業發展,對林草生態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林草事業發展指明方向、引領未來。

頂層設計

完善林草治理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一直是黨中央關注的問題。2019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指導下,林草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奠定了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之基。

1月23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3個關乎林草制度體系建設的文件。

《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這是我國自然保護地發展史上第一部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印發的文件,是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重大頂層設計和綱領性文件,是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根本遵循。

我國已建立1.18萬處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方案》——這是貫徹落實總書記“爭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護起來”指示的重要文件,用制度確立了將天然林保護修復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指引天然林保護工程在實施20年後又邁上新徵程。

天然林是森林資源的精華。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我國19.44億畝天然喬木林得到休養生息,天然林資源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雙增長”,構築起維護我國國土安全、生態安全、物種安全最重要的生態屏障。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這是中央批覆的第五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是完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頂層設計的重要內容。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自2015年中央提出以來,受到國內外的密切關注,總書記也一直牽掛。

8月19日,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在青海省西寧市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給論壇發來賀信。他說,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

緊接著第二天,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河西走廊中段的山丹馬場考察調研。

山丹馬場位於祁連山北麓的大馬營草原,總面積329萬畝,是祁連山國家公園內最具代表性的馬場之一。8月的山丹馬場水草豐茂,駿馬奔騰。總書記在這裡提出要求、留下期待:“要正確處理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關係,積極發展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產業,保護好寶貴的草場資源,讓祁連山綠水青山常在,永遠造福草原各族群眾。”

祁連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但無序的經濟開發活動曾讓這裡傷痕累累。祁連山局部生態破壞問題受到總書記的持續關注。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堅決整改。2017年3月,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式啟動。兩年來,祁連山國家公園退出礦權144宗,208戶701名牧民從核心區遷出,恢復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旅遊項目完成整改和差別化整治。

祁連山的生態保護得到了總書記的讚賞:“這些年來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

在黨中央的積極推動下,包括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三江源、海南熱帶雨林在內的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已取得階段性成果。2020年下半年,國家林草局將組織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驗收,達到標準和要求的將報請中央批准後正式建立國家公園。到2025年,我國將初步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區域謀劃

林草助力國家戰略

前不久,河北雄安新區啟動2019年秋季植樹造林項目。秋季造林13.8萬畝,其中常綠苗木和花灌植物佔比更高,新增了荷花、蘆葦等水生植物,將形成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半公園式”秀林景觀。

1月16日,總書記在京津冀考察時來到雄安新區的“千年秀林”。在大清河片林一區造林區域,總書記乘車穿行林區察看林木長勢。

“‘千年大計’,就要從‘千年秀林’開始,努力接續展開藍綠交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畫卷。”總書記在這裡留下對這片新綠的殷殷期待,這也是林草事業為重大國家戰略提供生態保障的使命擔當。

目光繼續向北,來到擁有茂密森林、遼闊草原、寬廣溼地的內蒙古。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3月5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要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總書記的指示高屋建瓴、科學精準:“保護草原、森林是內蒙古生態系統的首要任務。必須遵循生態系統內在的機理和規律,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增強針對性、系統性、長效性。”

通過大規模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工程,內蒙古山川鉅變。目前,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2.1%,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雙增長”,荒漠化、沙化土地連續17年“雙減少”,天然草原植被平均蓋度連續3年穩定在44%,恢復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水平。

7月2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內蒙古錫林郭勒召開第一次全國草原工作會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說,內蒙古草原類型多樣、生態區位重要、典型經驗豐富,對於全國生態修復和草原保護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黃河,是我國北方地區貫穿東西的重要生態廊道。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心繫黃河,心繫黃河流域生態建設與保護,2019年總書記兩次考察黃河沿線。

8月22日,在甘肅。習近平說,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9月18日,在河南。習近平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保衛黃河,林業草原一直在行動。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工程穩步推進,在黃河沿岸築起一道道綠色的生態屏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河沿線國土綠化持續推進,沿黃河9個省區2012-2018年共完成造林面積2.7億畝。7個省區落實草原禁牧面積8.47億畝、草畜平衡面積18億畝。新建國家溼地公園(試點)200處,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1億畝,累計選聘生態護林員10萬餘名。

在陝西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綿延40多公里的黃河岸邊,數十萬畝蘆花隨風搖曳,每年有近40萬隻候鳥在此越冬棲息。青海瑪多是黃河上游的第一個縣,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園區的核心腹地,全縣有生態管護員3042名,保護著黃河源頭。河南持續穩定和擴大溼地面積,正在黃河干流沿線建立起龐大的溼地公園群……黃河沿岸,林水相依,天高水闊,一幅幅母親河壯麗秀美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

綠色發展

心繫自然情為民生

綠色是生命的象徵、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

4月28日,習近平在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說,我們應該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追求綠色發展繁榮、追求熱愛自然情懷、追求科學治理精神、追求攜手合作應對。在總書記看來,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是人民對綠色家園的共同期盼。

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並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期間,來到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林場。

始建於1962年的馬鞍山林場,近5年來累計完成人工造林5000餘畝,目前森林覆蓋率達98.8%。習近平總書記沿著崎嶇的護林小道察看林木長勢。他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貢獻國,這麼大範圍地持續不斷建設人工林,只有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做到。

總書記所說的中國人工林世界第一,是我國在全球森林資源總體下降的大背景下、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創造的綠色奇蹟。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22.96%,森林面積33億畝,森林蓄積量175.6億立方米,連續30多年保持森林面積與森林蓄積量的“雙增長”,是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2019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最新研究報告稱,地球比20年前更綠了,其中1/4的新增植被來自中國。

這些綠色驕傲的背後是中國持續不斷地推動國土綠化。

2019年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要發揚中華民族愛樹植樹護樹好傳統,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動國土綠化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總書記的“兩山”論道出了綠水青山顏值背後的價值,也深刻揭示了綠水青山與民生髮展之間的有機統一關係。

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期間,來到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他說,種油茶綠色環保,一畝百斤油,這是促進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生態良好的一條好路子。

這是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第二次關注油茶。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結束時對河南代表說:“茶油是個好東西,我在福建時就推廣過,要大力發展好油茶產業!”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發展木本油料特別是油茶產業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指導我國油茶產業10餘年來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至2018年底,全國油茶林面積6550多萬畝,年產油65萬噸,年產值860億元。油茶已經成為山區脫貧致富的先鋒樹種。

我國森林草原區、生態脆弱區、深度貧困區“三區”高度耦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在生態條件差但生態系統重要、需要保護修復的地區,可以結合生態保護和治理,探索一條生態脫貧的新路子。多年來,全國林草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探索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雙贏。特別是2016年以來,全國林草系統已在貧困地區選聘1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擔任生態護林員,帶動300多萬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和脫貧。2019年安排貧困地區退耕還林還草任務1205萬畝,防護林體系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退牧還草等工程安排到貧困縣的比例超過80%。全國新組建2.1萬個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吸納120萬貧困人口參與生態保護工程建設。

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林草生態扶貧需要更持久、更精準發力。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表示,全國林草系統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扶貧的重要指示精神,繼續推進生態補償扶貧、國土綠化扶貧、生態產業扶貧三項舉措,充分釋放“生態紅利”和“綠色紅利”,讓林草造福更多的貧困群眾。

久久為功

共建美好生態家園

每一個時刻,在祖國的每一個角落,為建設美好家園而努力奮鬥的動人故事都在上演。一群又一群美麗中國建設者,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前赴後繼,久久為功,代代傳承。

在河西走廊的東端一隅,一排排沙柳,一道道花棒,連同成片的梭梭林和整齊的草方格,共同阻擋了騰格裡沙漠的南侵。這是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的八步沙林場。

1981年,古浪縣土門鎮6位年逾半百的老人,以聯戶承包的方式,組建集體林場,向風沙宣戰。38年來,“六老漢”三代人紮根荒漠,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37.6萬畝。3月29日,中宣部授予八步沙“六老漢”“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實地察看當地治沙造林、生態保護等情況。他拿起一把開溝犁,開沙溝、鏟黃沙,參與治沙勞動,致敬“六老漢”。他說,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鬥精神,激勵人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鬥。

庫布其沙漠,我國第七大沙漠。這個離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也正是靠著久久為功的精神創造了綠色奇蹟。30多年來,庫布其綜合治理區面積910萬畝,佔庫布其沙漠面積的1/3,創造了5000多億元生態財富,10.2萬沙區農牧民受益,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2017年和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向第六屆、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致賀信。他在賀信中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庫布其沙漠治理為國際社會治理環境生態、落實2030年議程提供了中國經驗。面向未來,中國願同各方一道,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共築生態文明之基,攜手推進全球環境治理保護,為建設美麗清潔的世界作出積極貢獻。

荒漠化治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豐碑。

9月2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為王有德頒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獎章。

王有德是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黨委書記。30多年間,他帶領職工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漠南移和西擴,也讓黃沙漫天、生態條件極其惡劣的貧困林場,變成物種豐富、生態優良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這一刻,太興奮、太激動了,這份至高無上的榮譽屬於每一個治沙人!”佩戴獎章的王有德激動地說。

幾十年來,正是因為有八步沙“六老漢”、王有德等幾代中國治沙人的不懈堅持,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由20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由20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提前實現了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逐夢於綠水青山,寄情於一枝一葉。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走過的一個個綠色足跡,留下的一句句重要指示,銘記在林草人心裡,鐫刻在綠水青山之間。

這是一種使命光榮的行業自豪,這是一股溫暖人心的前行力量,這是一份奮發有為的責任擔當。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要有隻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恆的堅守”,始終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系統治理,推動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清新的美麗中國。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記者:遲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