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殘次果實發酵液體肥施用技術

本文為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土壤和養分管理崗位科學家 杜國棟撰寫,轉發請註明。

一、梨殘次果實發酵液利用的價值

果實商品率低、貨架期短、難儲存是遼寧地區南果梨存在的較大問題。每年約近四成南果梨達不到商品標準,這些殘次果實以及生理落果、人工疏果、採前落果、病蟲害果等多被集中丟棄或棄地腐爛,缺少合理的處理方式,不能為生產帶來利用價值。梨園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是影響我國梨果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問題。殘次果實富含果樹發育需要的必需營養元素,是重要的有機碳源。但大量的落果若不及時處理,會給土壤微生物區繫帶來分解壓力,干擾土壤的腐殖化和礦化過程。國外有利用果蔬等產品製成酵素肥的報道,而將殘次果實經發酵工藝製成發酵液體肥,從資源角度可充分利用果園生產廢棄物,促進果樹的生長髮育,提升產量與果實品質;從病蟲害防治角度可清除病蟲的棲身地,通過發酵工藝以及添加抗致病菌消滅病源,從而使果園實現良好的能量循環,改善土壤環境,促進梨產業發展。

二、梨殘次果實發酵製備工藝

收集殘次果實,清洗後將其切成 2~4cm 見方的小塊,以梨果:紅糖:清水=10:2~4:7~20 的質量比混勻後置於 300L 發酵罐或發酵池中,於通風避光處進行有氧發酵,每天定時充分攪拌 5min 並放氣,45d 後完成發酵過程。此時發酵液呈強酸性(pH=3.4),無存活的休眠害蟲或蟲卵,且富含絲氨酸、甘氨酸、天門冬氨酸、丙氨酸等與植物代謝密切相關的氨基酸。


梨殘次果實發酵液體肥施用技術

圖 1 殘次果實發酵液切塊與稱重配比


三、梨殘次果實發酵液施用技術

1、採用環狀溝施追施方式

於採收前 6~8 周施入環狀溝,每株施入 400 倍稀釋發酵液 15L,間隔 7~10d,共計 4 次。施肥時應儘量避開雨天。環狀溝寬度與深度應視梨樹樹體樹勢而定,避免損害根系或影響發酵液根系吸收。果實發酵液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土壤 pH,利於土壤微生物數量的增殖,極大地改善土壤的質量。此外,發酵液施用還可以明顯增加根系發生量,提高根系活力進而增強樹勢,提高果實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果實風味。


梨殘次果實發酵液體肥施用技術

圖 2 環狀溝施發酵液

2、採用葉面追肥方式

於採收前 5 周葉面噴施 400 倍殘次果實發酵液。將稀釋後的發酵液混入 0.1%的枯草芽孢桿菌,於無風晴天早 9 點前或下午 16 點後進行噴施,著重噴施新梢及葉片背部,噴至葉面出現明顯液滴為止,間隔 7~10d,共計 3 次。若噴施後遇降雨,應於天晴後補噴 1 次。試驗表明,果實發酵液葉面噴施後,葉片可以快速吸收發酵液中的各類活性成分,顯著提高葉片的淨光合速率,同時抑制梨黑星病、紅葉病等病害。採前噴施還可以顯著提升梨果實表皮的光潔度,促進果皮著色,相較未追肥的梨果實,石細胞含量更低,果肉更加細緻。

3、採用滴灌追施方式

於採收前 6~8 周通過滴灌設備追肥。為防止滴頭堵塞,發酵液施用前應先過濾殘渣。之後將 400 倍稀釋發酵液按每株 10L 量加入滴灌施肥器中。間隔 7~10d,共計 3 次。滴灌追肥時應儘量避開雨天,滴灌前田間持水量過高會減弱追肥效果。肥水一體化是規模化現代生產果園中的高效追肥方式。果樹通過根系緩慢吸收養分,能夠避免肥料流失浪費。試驗表明,與對照相比,滴灌追肥後的果實單果重及可溶性糖含量顯著增加,從而增加產量、提高品質。

梨殘次果實發酵液體肥施用技術

圖 3 滴灌追肥

4、採用樹幹輸液追施方式

於花後 4~6 周進行樹幹輸液。樹幹輸液追肥是利用葉片蒸騰拉力實現養分向上運輸的方式,可有效提高液體肥利用效率。肥料可以通過木質部運輸至果樹的各個部位,達到快速補充養分的目的,樹幹輸液追肥尤其適用於樹勢較弱的 5~10 年結果樹。將過濾後的發酵液稀釋 1000 倍後,裝入 1.5L 輸液袋待用。于晴天下午 16 點左右進行樹幹鑽孔,鑽孔位置在距地面 40~50cm 處,在此處鑽孔既可以使肥料運輸到新梢和果實,又可以運輸至根部。剝除外源枯死皮後,用電鑽斜向下 30~45°鑽第一個孔,孔徑 4.6mn,深約 3cm,穿過表皮與韌皮部至接觸木質部。稍微錯開水平高度約 2cm,於對面以同樣方法鑽第二個孔。清除木屑和排出輸液管中的空氣後,將兩個針頭插入,調節流速至無液體滲出且不會在輸液管中出現氣泡。30 日後更換一次輸液袋,共計輸液 2 袋。在更換時應鑽新孔,鑽新孔與上述鑽孔方式相同,舊孔與新孔在水平高度上應保持 10cm 以上的間隔,並做好舊孔的癒合與防病處理。樹幹輸液追肥是一種新型的快速追肥方式,生產上適用於對樹體發育較弱的果樹快速補充養分,可達到增強樹勢,保證產量與果實品質的目的。


梨殘次果實發酵液體肥施用技術

圖 4 樹幹輸液追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