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的拐點要來了麼?

影響豬價的關鍵要素還是供給和需求。


豬價的拐點要來了麼?


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6月18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平均價格為42.72元/公斤,這比2019年6月18日的21.36元/公斤高了一倍。


一年過去,豬肉價格翻了個番,這不免讓人發出靈魂拷問:豬價的拐點到底會不會來?


其實查看此輪豬週期的規律,我們可以發現,自非洲豬瘟疫情發生以來,原本下行的豬週期,逆向上揚,至此,已經持續了24個月。


而在此背景下,養殖戶們也是面臨著冰火兩重天的境地,不得病還好,一得病血本無歸,養豬變得風險十足,避險也就成了多數散養戶的選擇,我們用一輪數據來說話: 2018年10月份以來,能繁母豬存欄同比降幅超過了5%的預警線且降幅持續加大。到2019年9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同比降幅達38.9%,生豬存欄降幅超過41%。


豬價的拐點要來了麼?


供給缺了,需求不減,(或者說需求下降的幅度小於供給下降的幅度)豬價應聲上漲,沒毛病。


但供應就一直會缺,需求會一直不減嗎?


很顯然,不可能。


在供給端:自2019年10月份開始,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連續8個月回升。


從生產週期來看,生豬供給量最快10個月出現恢復性增長。生豬存欄和仔豬供給量連續4個月恢復性增長。


週期這東西,等等總會來。


而在需求端,自開年以來,對於豬肉的需求降幅,已經高於豬肉供給的降幅。這也就意味著,豬肉對於老百姓來說已經暫時不香了,吃不起就少吃點或者不吃,肉類有很多,總能尋找到一些替代品。


豬價的拐點要來了麼?

供給和需求端的雙重影響之下,無疑加速了豬肉回落。即使現在人們依舊看到的是,豬肉板塊的依舊逆勢上漲,但影響價格本質的因素還是供求,也就是說拐點其實已經在路上了。


只要不發生對產能明顯影響的突發事件,能吃肉的日子就不會太遠


對此,大家可能就有疑問了,什麼時候豬價會恢復豬瘟前水平?


就筆者個人的觀點,在年內大概率不會。


原因有兩點:首先,在國外疫情尚不明朗之際,歐美各國的養殖業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加之新發地時間加劇了人們對於進口食品的擔憂,以進口來滿足需求的這條路徑,可以說受到了一定的阻礙,短期來看,雖然國內自供企穩,但在龐大的剛需(復工復產、餐飲消費利好)面前,價格下降的空間是有限的。


第二點:豬瘟疫情以及新冠疫情無疑會加速養豬產業的工業化,對於廣大的中小型養殖戶來說,他們面臨著淘汰困境,龍頭企業再強勢也裝不滿全國人民的菜籃子,短期震盪(跌跌漲漲),在筆者看來還是會有的。


豬價的拐點要來了麼?


總而言之,價格降至非洲疫情前的程度,年內不切實際。但長期來看,如若疫情不反彈,豬瘟不重來,2021年恢復進入中斷的下行通道,價格那時的“冰點”,那還是有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