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化保育類解讀-幼兒如廁問題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教育。幼兒教育是一個養成教育,幼兒期正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在幼兒階段讓其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可以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近期在幼兒如廁時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某幼兒園託班,在進行盥洗活動時,都喜歡蹲便器,趁老師不注意就會去使用,看到一個幼兒這麼做,其他幼兒也跟著去爭搶,但只有一個(拉粑粑用的)蹲便,遇到這種情況,你怎麼辦?

在歷年教招面試中,保教實踐類型的題目考查頻率較高。我們一般按照以下3步走來進行答題,接下來我們就針對這種現象進行深入的探究與分析,一起幫助幼兒解決問題。

一、問題定位

該現象屬於幼兒一日生活中的盥洗如廁活動,託班的幼兒年齡較小,難免在如廁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較多。

二、原因剖析

(一)幼兒

1.好奇。幼兒年齡較小,對幼兒園的一切都很好奇,喜歡探究,看見新奇的事物都想要去嘗試。

2.好模仿。班杜拉提出幼兒最主要的學習方式是直接觀察學習,看到其他小朋友使用蹲便器,自己也會模仿。

3.生理原因。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生理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對幼兒來說,排洩也是其正常生理需求,但蹲便中只有一個才能用來拉粑粑,所以大多數幼兒就會爭搶。

(二)家庭

1.家庭多使用坐便。家庭中大多使用坐便,幼兒對蹲便比較稀奇,所以會出現想要使用的想法。

2.家長未正確引導。家長沒有給幼兒講幼兒園蹲便的使用方法,幼兒不熟悉。

(三)教師

1.方法不當。教師未給幼兒教授正確使用蹲便的方法,幼兒對此比較好奇。

2.監督不到位。班裡幼兒較多,教師難免有時疏忽,不能照顧到全部幼兒。

(四)幼兒園

1.如廁設施不完善。盥洗室的蹲便數量有限,而且拉粑粑的只有一個,當幼兒都有需要時,會發生爭搶。

2.如廁常規不健全。幼兒園的如廁常規不明確,不規範,幼兒扎堆。

三、解決建議

(一)幼兒

1.及時告知。教育幼兒有正常的生理需要時及時告訴老師,不要因為害怕而自己用不恰當的方式如廁。

2.不爭不搶。懂得上廁所要排隊,不要擁擠在一起,以防發生危險的事情。

3.生活自理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讓幼兒要明白遵守常規,逐步養成自主如廁的好習慣。

(二)家庭

1.配合幼兒園工作。雖然家裡用的都是坐便,但家長也要給幼兒講授蹲便的使用方法,並監督幼兒的行為。

2.適時引導。告訴幼兒當自己在幼兒園想要上廁所時,要及時給老師說,如廁的時候遵守規則,不要打鬧嬉戲。

(三)教師

1如廁方法習得。在日常的教學或遊戲活動中,通過講故事、唱兒歌、做遊戲、開展主題活動等方式,讓幼兒明確如廁的意義和正確使用方法。

2.加強監督。教師在幼兒如廁時要重點去觀察幼兒使用的方法是否正確,尤其是有困難的幼兒,及時幫助她們。

3.如廁常規培養。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明確的如廁常規,寓教育於生活之中,培養幼兒良好的如廁常規。

(四)幼兒園

1.完善設施。根據班級幼兒人數和需求,開設相應的不同用途(大、小便)的蹲便,方便不同需求幼兒使用,以防發生爭搶現象。

2.健全如廁常規。幼兒園應觀察發現就幼兒如廁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針對問題組織教師一起研討學習,制定幼兒園的如廁常規,並且要求教師在一日生活中靈活施教。

(五)家園配合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避免出現“5+2=0”的效應,讓幼兒掌握坐便和蹲便的使用方法,提醒幼兒自覺遵守幼兒園的如廁常規,自己有需求時,及時給成人說,加強幼兒在家和在園的行為監督。

期待通過我們的多方通力合作,能夠幫助我們的幼兒儘快解決如廁中遇到的小問題,今早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給幼兒一個健康美好的生活環境。此外,保育類問題不僅涉及如廁,諸如睡眠活動、進餐活動、入園焦慮等問題在歷年考試中的比重一直在加大,考查考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需要引起考生的注意,答題思路和以上講的思路基本一致,在作答時將重心放在解決措施的提出中,而且要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