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鞋匠到企業家 南存輝:每個岔路口,為何他總能走對

2019-01-09 07:3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吳妙麗 白麗媛

2018年12月1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

這是一個高光時刻: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的大會上,南存輝獲得 “溫州民營經濟的優秀代表”的評價。

為什麼會是他?人們在探究這個有著燦爛笑容的民營企業家。

一位學者這樣評價:南存輝一步一步走來,在每一個重要的分岔路口,都做出了正確的抉擇。

創業數十年,分岔路口如此之多,面臨的壓力和誘惑如此之大,南存輝是如何爬坡過坎,從一個修鞋匠成為年銷售額600億元的企業家,成為代表溫州民營經濟躋身為改革開放40年作出傑出貢獻的百名先鋒之一?

我們從南存輝人生所經歷的那一道道選擇題,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從小鞋匠到企業家 南存輝:每個岔路口,為何他總能走對

面對制度困局 變還是不變

廖毅:他吹響了股份制改造的號角

變還是不變?怎麼變?

1999年7月9日,雁蕩山景區的會議室裡,七八十號人爭論不休,氣氛和外面的天氣一樣火熱。

無心窗外美景,48家正泰成員企業圍繞產權合併,整整討論了3天。南存輝和大家約定:討論不出結果,誰也不許下山。

“一度陷入僵局。” 當時的會議記錄者、正泰集團辦公室副主任廖毅回憶,由於成員企業各自訴求不同,利益主體不同,對於產權變革難以達成一致。

這正是南存輝要開此會的目的,他已經為集團“集而不團”的問題思考了很久。

從小鞋匠到企業家 南存輝:每個岔路口,為何他總能走對

南存輝(右一)創業初期在公司辦公室。

正泰1994年步入集團化運營,開了溫州地區之先。當年吸納了30多家成員企業,到了1999年更是達到48家。在初嘗規模化效應的同時,“企業多、難管理,法人多、難治理”的弊病凸顯。

“有些成員企業將不是指定的產品也貼上‘正泰’標籤以次充好,賺了錢是他們的,砸了牌子是正泰的;有的做假賬騙取利潤,有的不按集團統一規劃投入技改。” 尾大不掉,回憶起當時的亂象,南存輝坦承那時的集團化運營已到了關鍵節點!

在廖毅看來,或許南存輝心中早已有了方向。在此之前,經濟學家周其仁曾經提醒南存輝:企業法人多了不行,會內亂!要“削藩”!這讓他醍醐灌頂。雁蕩山會議,更像是一次深謀遠慮的改革動員大會。會前廣泛蒐集問題充分討論;會上請來專家解讀行業方向;其間,讓幾個大公司總經理圍繞管理模式和組織機構設置擺擂臺做“15分鐘演講”。

激烈的“頭腦風暴”後,大家形成共識,產權合併的變革勢在必行。

從小鞋匠到企業家 南存輝:每個岔路口,為何他總能走對

正泰成立十週年,南存輝與正泰四位元老合影。

“雁蕩山會議,實際上就是南存輝吹響了股份制改造的號角啊!”對於南存輝的有章有法,大家很是認同。

成員企業結構如何合併,合併後如何確定各自的股權比例?這些容易引起內耗和爭奪的問題,南存輝請來專家顧問反覆討論,拿出一套股權佔比方案。產權合併平穩推進,原先的成員企業相繼變為正泰控股企業,法人變股東,集團管控得以強化。

這僅是“革命”的第一步。南存輝在摸索中漸漸發現,家族企業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無法更多更好地吸納和利用優秀外來人才。“削藩”的同時,南存輝決定把幾個創業股東控制的核心資產拿出來,進行股份制改造,推行股權配送。就這樣,正泰的股東由原來的10個增加到100多個,南存輝的股份下降至20%多,同時通過管理入股、技術入股、經營入股的方式,吸收誕生了數十位“知本”型股東。

集權分權之爭,家族企業之累,這些都是民營企業在成長中必經的煩惱。南存輝的明智在於他總是及時而又主動地“革自己的命”,善於分享財富以聚天下英才,這種勇於變革的基因正是正泰能做大做強的原動力。

遭遇產業逆流 調頭還是跨越

陳建克:看準了方向,他就不會輕易放棄

2009底,正泰集團召開董事會,氣氛不一般的凝重。這次會議事關集團已投入近20億元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何去何從。

彼時,全球光伏產業正如“過山車”般跌宕起伏,市場由“火”到“冰”。正泰的薄膜技術雖高,但成本下不來,逐漸喪失了競爭優勢。2009年1至4月份,公司光伏組件銷售量同比增長35%,銷售額卻同比下降28%,利潤更是微乎其微。如不及時調整,後續發展可能遭遇預想不到的困難。

“國慶節前公司還在動員大家加班加點搞生產,結果節後大部分客戶取消訂單,公司幾近停產。”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仇展煒回憶。

這是南存輝又一個比較糾結的關口。

那段時間,全球光伏行業紛紛緊縮投資準備過冬,這也是當時不少股東的想法。仇展煒記得,董事會上,南存輝提出繼續在新能源領域追加投資,當即有不少股東提議:及時止損,還是就此收手吧?這些錢不如投到房地產市場上去,隨便要點地蓋蓋房子,就能賺一筆又大又快的錢。要知道,房地產大熱的時候,幾家大銀行聯合向他們授信超過百億元。

南存輝態度堅決:“房地產不是正泰主業。新能源光伏產業符合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方向,符合我們的產業發展理念,我們要堅定信心,克服困難堅持下去。”

從小鞋匠到企業家 南存輝:每個岔路口,為何他總能走對

2010年,正泰電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南存輝認為,當初選擇光伏產業作為企業轉型方向,並不是拍腦袋跟風而做的決策,首先是國家倡導,其次決定做太陽能也是請國內外專家反覆論證了五六年。大方向沒問題,但要用平常心去做。新技術、新產業的機遇很多,風險也很大,既要量入為出,也不能做短期投機,一定要有長期打算,不斷投入,不斷探索,既要大膽創新,又要穩步向前。

基於這樣的理念,南存輝提出了整合發展的跨越戰略:一是剝離薄膜製造車間,相關技術轉向高端裝備製造;二是充分發揮正泰全產業鏈和系統集成優勢,率先走向國外,投資興建太陽能光伏電站,形成“建電站收電費賣服務”的盈利模式。目前,南存輝已在國內外興建各類光伏電站200多座,是中國民營企業規模最大的光伏電站投資運營商之一。

可喜的是,率先進行的電站投資和建設,也帶動了產品設備的銷售,隨著業務及商業模式的成功轉型,市場的回暖,光伏產業雖然競爭激烈,但前景看好。2016年底,正泰新能源板塊成功注入上市公司“正泰電器”,藉助資本優勢,依靠創新驅動,正實現更大、更高的跨越。

“他有一種定力,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穩健經營中不斷創新,看準了方向就不會輕易放棄。”正泰集團副總裁陳建克這樣評價南存輝。他告訴記者,南存輝有個燒開水理論:水要燒到100℃才會開,如果你燒到99℃,就撂下它另起爐灶,新的一壺還沒開,原有的就已經涼了。

從小鞋匠到企業家 南存輝:每個岔路口,為何他總能走對

2015年,南存輝在溫州民商銀行開業大典上發言。

這種“求精求專”的精神貫穿南存輝全部創業歷程。40年來,南存輝始終圍繞一個“電”字加加減減,讓正泰覆蓋了電力設備全產業鏈,涵蓋智能電氣、新能源、自動化、智能家居、孵化加速等五大領域。

擁抱全球化 進還是退

徐志武:他敢於接招,又勇於出招

從事製造的民營企業,在角逐國內外市場、在向中高端挺進的過程中,大都遇到過這樣的心塞事兒:老牌跨國公司利用知識產權優勢組建“專利池”,以專利訴訟手段圍堵來自新興工業國的產品。

南存輝就“吃虧上當”過多次。

2006年,正泰發現某跨國公司生產的幾個型號產品侵犯了其專利。經過反覆論證和充分準備,正泰向法院提起訴訟。

“有人表示懷疑,跨國公司怎麼可能侵你民營企業的權!”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正泰集團副總裁徐志武說,許多人都捏了一把汗。官司歷時3年,最後以正泰勝訴告終。業內認為,這是第一起由中國民營企業發起的以跨國企業為訴訟對象的專利訴訟案,也是當時國內索賠金額最大的專利侵權案。

這場官司為什麼要打?因為南存輝深深體會到,真正代表“中國製造”的自主品牌工業製成品想要走出去,比加工貿易和初級產品出口面臨的難度大得多,開拓國際市場的每一步,都需要艱難地突破。為了“走出去”,正泰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先後當了24次被告,付出了高昂的時間成本和經濟代價。

“南董多次表示,中國民營企業需要克服心理弱勢,既要敢於接招,又要勇於出招,依法維護自主創新的成果,在國際競爭中贏得自主權。”徐志武說,在全球化過程中,南存輝和正泰一直在學習和熟悉國際市場的遊戲規則。

從小鞋匠到企業家 南存輝:每個岔路口,為何他總能走對

2014年,正泰積極佈局海外產能。

一次次的較量,促進正泰質量、品牌、管理的一次次昇華。“中國企業必須要走出去,向國際優秀同行學習,才能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不斷得到提升。”南存輝說。這種全球化的視野和胸懷,是南存輝的一個重要特質,是他作為一個企業家的動人之處。

2019年已來。有人判斷,全球正面臨前所未有之變局。新的節點,新的開端,面對所有的不確定性,南存輝怎麼看?

“唯一的不變就是變。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次危機總是會出現新技術、新產業革命,進而推動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每次危機都會出現併購重組的機會,就看我們如何堅定信心,化危為機,危中抓機。”

隨著能源邁入“智慧”時代,正泰著墨“一雲兩網”,探索現代能源、智能製造和數字化技術融合發展。成為領先的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商,是全球3萬正泰人的共同願景。

新的解題,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