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下之中”觀“大唐遺風”

——廿四學子登封“武則天”文化專線遊記

俯拾皆是文物的中原,為何“登封”為“天下之中”?武則天在此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景觀典故?

6月7日週末,芒種次日,萬物華實。“國家紫薇蠡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原廿四學子,遊登封,觀勝景,來了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登“天下之中”觀“大唐遺風”

石淙會飲:武則天避暑宴遊,最後一次“政治局會議”之地

路過到處是豐收景象的麥田,停車在並不雄偉的山坡下,藍天微風,豔陽高照,林木叢生,石如稠林之筍,千姿百態……此景在中原尋常。

但在一千多年前,此地可非同尋常。據載,武則天最後一次議國事,討論接班人的大問題,就在此地。

當時,水木豐沛,石在水中,迂迴衝擊,淙淙有聲,自古有名“石淙河”。相傳武氏數十次到嵩山,在登封縣石淙河畔建“三陽宮”,作為其避暑勝地。

其在石淙大宴群臣,提筆賦詩,摩崖碑刻, 休假論國事,把嚴肅的輕鬆化,把工作日常化,把複雜的簡單化,把內心深處隱藏的矛盾讓更多當朝智能者在休閒日常中去探索,尋求最佳答案。史稱“石淙會飲”。

據說,“三陽開泰”這個成語也源起於此。武則天心中有“三個太陽”,兒子李顯、李旦,侄子武三思。如何讓“三陽”李武和睦相處,共襄大唐泰興,是晚年武氏最大的心願。

77歲高齡時,武則天再度來到三陽宮,身後是還政於李唐子孫,還是傳位於武氏後裔,經過一個多月的政治謀劃,所謂的“三陽開泰”終於出臺,武則天決定還政於李顯,而李顯承諾:讓武三思在李唐王朝中仍保有一定的地位……。

“武則天不僅有治國的雄才大略,還是文學家、書法家,是我最為佩服的女人之一,巾幗不讓鬚眉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是我心中的女神!”同行朱曉燕大姐直言。

“武則天啊武則天,讓小女子抖了回精神……縱使日月當空照,霞染胭脂雨紛紛,引得後人論古今……”睹景,思人,讓一行學子敬仰、慨嘆。

登“天下之中”觀“大唐遺風”

登“天下之中”觀“大唐遺風”

觀星臺:“天心”一個,“地膽”一枚,天地之中“天文臺”

疫情的緣故,觀星臺大門仍然緊閉,大家就在門外駐足聽聞故事,恭敬仰觀心中之星空。

觀星臺,位於登封市告成鎮,建於元代初年,是郭守敬天文觀測的地方。

當年,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大功告成後,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就是現在的告成鎮。

告成鎮在古代稱為陽城,周朝時,人們認為地是方的,南北長和東西寬都是3萬里,夏至時,立八尺杆量出日影為一尺五寸,按照“影差一寸,地差千里”的說法,認為陽城立杆測影處距地的四邊都是1.5萬千米,恰好是地的中心,即“天下之中央”,於是這片地區,又被稱為中州、中原。

這裡還有郭守敬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一位石匠告訴郭守敬:“天有心,地有膽,天心地膽在告縣!”後來,郭在告成發現了周公測景臺,便在測景臺的後面建起了一座觀星臺。

在這裡堅持測量了4年,制定出了世界上先進的歷法《授時歷》。

隨著不能進入的遺憾,大家一行走上臺階,近乎門前,同學會主席黃斌先生講述了此次來觀星臺的要義——

“仰觀天象,意境乾坤。我們應該明白去感悟懂天道、曉地理、通人情的境界;為什麼有‘天心’一個,‘地膽’一枚之說?為什麼這裡是天下之中?如何感悟‘得中原得天下’的源起?在顯象裡領悟,在隱形中追尋。幾個思考,幾個問號,我們要去聯想、延展。以心印心,對境觀心,在天下之中報到,在天地之中我們來頓悟,尋找一個個不完美的人格,接納一個個不完整的人格,逐漸達到圓融無礙。”

登“天下之中”觀“大唐遺風”

登“天下之中”觀“大唐遺風”

大周封祀壇:一輪彩虹環日,神奇景象,天人合一

中午12時許,同學一行來到大周封祀壇遺址的壇頂,時天空蔚藍,白雲如鳳,忽然,正頭頂的太陽,被美麗而神秘的七彩光暈籠罩著……圓圓的彩虹,中間是圓圓的太陽,如玉環、玉壁,懸掛空中,

同學們興奮的驚呼:太神奇了!此天象不可思議。

此景象持續十來分鐘之久。

剛走下封祀壇不遠,來到立碑處,再仰望天空,發現日頭是在登封城的正上空……。這或許正是智慧的古人,深懂陰陽五行天人合一,選址的高妙之處。

據介紹,封禪是古代中華國家天下興旺、國泰民安時,由帝王通過祭天告地的禮儀,宣示受命於天的至高權威,它是古代帝王強化君權神授的重要手段。

中國古代一共有7個帝王封禪,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除武則天在嵩山封禪外,其餘6位皇帝均在泰山封禪。

而泰山封禪之壇皆毀無存,獨嵩山封祀壇保存至今,其位於登封少室山東麓萬羊崗。

站在崗上,可望全城,可見山峰“太室如龍臥,少室如鳳眠”。

“武則天敢為天下先,她獨選嵩山封禪,可見嵩山在女皇心中的崇高地位,也再次印證了中嶽為天下聖尊。武則天晚年在嵩山投下三隻金簡,分別表示祈福、消災、解厄。這說明女皇也有敬畏之心,對自己從政過程有深刻的反省和檢討。”同學馬世梅女士感言。

登“天下之中”觀“大唐遺風”

登“天下之中”觀“大唐遺風”

昇仙太子碑,玄奘故里,唐恭陵,感受古人氣節與智慧

昇仙太子碑,位於偃師市府店鎮緱山之巔,碑文由武則天親書,2129字,太子指的是王姓始祖“王子晉”。

當同學們一行來到昇仙太子碑時,非常應景的起風了,在大風中,同學們繞有興致的觀碑文。

“特感意外,這裡竟然是王氏發源地“太子昇仙處”,因為去過山西太原晉祠的王氏祖先子喬宗祠,未曾想真正的源頭就在這百里之地。中原文化太厚重了。”同行的王鵬遠先生感慨。

提起《西遊記》裡的唐僧,真是無人不曉,唐僧的原型就是唐玄奘。但玄奘是河南老鄉,生於偃師緱氏鎮陳河村,也是鮮為人知。

作為大唐時期的高僧大德,他譯經、著述、傳經,創立“法相宗”,為後世崇敬景仰。玄奘故居里有一眼“慧泉”,泉水清甜甘冽,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舀水、喝水,分享慧泉之水,希冀慧泉帶來人生智慧。

 唐恭陵,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唐高宗將李弘追諡“孝敬皇帝”,開創了太子死後追諡為皇帝的先例,以皇帝的規格安葬,並親撰《孝敬皇帝睿德紀》立於陵側。

民間傳說,由於殉葬的珠寶太多太好,唯恐被盜,所以,派軍隊將士從洛河取沙堆成一座山嶺,當時陵墓要比現在高許多,表面再用泥封固,若有盜墓者必被流沙活埋。所以,恭陵和乾陵一樣,至今完好無損。

登“天下之中”觀“大唐遺風”


登“天下之中”觀“大唐遺風”

短短的一天時間,行程上百里,穿越一千年,妥妥的文化之旅。

“今天我們去的很多地方都是野線,崎嶇坎坷,阡陌縱橫,同學們相互攙扶,溫馨提示……就像我們人生路上的相互扶持,體驗頗深。感恩我們的相遇。” 封自慧女士真摯的講到。

回鄭途中,黃斌先生即興賦詩一首《仰觀天下 意象乾坤》.遊學即吟——

石淙會飲憶千年,

地膽天心告鎮源。

日暈大周封祀獻,

緱山玄奘飲慧泉。

本次活動由黃斌發起,路線由劉海燕設計,許愛麗、封自慧、張清協調,由民間人文地理學者張朝民全程講解,單清霞攝影,王爽書寫總結。


登“天下之中”觀“大唐遺風”


登“天下之中”觀“大唐遺風”


登“天下之中”觀“大唐遺風”


登“天下之中”觀“大唐遺風”


登“天下之中”觀“大唐遺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