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不想種地,農村收入不穩,農業投入減少,農民真的沒出路嗎?

自古以來,農業就是國家的根本,農村是每一個政權的基礎,農民是各個時期最主要的勞動力來源。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農業農村和農民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逐步降低,這並不能說明三農並重要了,而是說三農從另外一個角度給予了這個國家的經濟更大的貢獻。大家有了共同的疑問:“農民不想種地,農村收入不穩,農業投入減少,三農真的沒出路嗎?”


農民不想種地,農村收入不穩,農業投入減少,農民真的沒出路嗎?

關於這個問題,不同地位不同階級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說辭,各地農民也有著不同的感受,現在就個人長期的思考作以分享,相信你會一些收穫!

首先,農民不想種地這個情況,應該是所有人都理解的事情,因為種地並不能讓所有的農村人擺脫貧困,反而束縛了大部分農民的思維、方向和幹勁。全中國人都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實際來說,我過也是一個地大物博人多的國家。人多帶來的影響在農民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國耕地面積雖然不少,但是在近10億人的農民人口的均分下,人均土地面積少之又少,在少的可憐的人均土地面前,農村人種地只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並不能發家致富奔小康。


從國家對於糧食的相關政策就可以看得出,國家正在想辦法穩固糧食基地,如東北的玉米、大豆,河南等地的小麥,部分地區的水稻,並給了種植者補貼、大場大戶規模經營補貼等政策,而在其他地區推行了休耕補貼、“藏糧於技”、“藏糧於地”等輿論導向。

適宜規模化經營的地區,只留下一少部分人規模經營就可以了,其他地區鼓勵養地和發展水果、蔬菜、中藥材等經濟類作物,通過土地流轉政策想讓一部分人轉讓自己的經營權,讓有能力的團隊和個人,選擇種植效益比較高的經濟作物規模化耕種土地,也養也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效率和效益。是農村戶口但是不種地的人,可以放心的離開土地,幹自己想幹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國家用心良苦,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情況,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有什麼牢騷可以不停地訴說呢?


農民不想種地,農村收入不穩,農業投入減少,農民真的沒出路嗎?

其次,農村收入不穩定問題,是長期以來困擾著國家、相關專家和農民的大事情。這主要是因為,支撐農民經濟的第一產業是靠天吃飯的特點,雨澇天旱天災人禍,各種原因造成產量不穩定,還有市場和政策影響農產品滯銷,帶來的穀賤傷農問題和糧食安全問題。農民工又想在城市裡打工賺錢,又想繼續留在鄉下過著低成本的生活,還想著如何改變農村面貌問題,很現實,這就是一個死結,任何人無法破解。農村不乏能人,有的人靠智商叱吒商場,有的人靠勤奮成為某個行業的領頭人,有的人靠著各種機遇顯赫一時,也有機會進入城市過著城市人的生活。建議這部分人可以離開農村,避免城市、農村來回跑顧此失彼的現象發生,也有利於下一代接受良好的教育,讓自己和家人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


農村很多產業都是利潤很大的行業,卻因為跟風和盲目發展,導致大部分人並沒有真正得到實惠,總有一種危機感籠罩在農民的心中。所以,大勢所趨,必須減少農民數量的現在,到底是留在農村,還是進入城市,就是不得不盡快抉擇的時候,而不是觀望而錯失良機。

再次,農業投入減少問題,這主要是農業增產不增收、分散經營效率低下和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的。國家已經制定了長期規劃,會從產業佈局、土地流轉和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等方面解決。只有農村的人口逐步向城鎮轉移,土地得到規模利用,有長遠的發展規劃和市場調節能力,國家對於農田水利、保護地栽培、環境治理、機械化程度提高等調控力度加大,農業投入就會逐年提高,土地汙染問題就會得到解決,土地產出能力就會大幅度提高。


農民不想種地,農村收入不穩,農業投入減少,農民真的沒出路嗎?

未來的農村,能生存下來的絕不是沒本事的老實巴交的農民,而是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各類專業合作社、大型農場等會因地制宜地出現在大江南北,會引發一輪新的土地改革和人口政策的出臺和規範,真正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新的動態點的平衡,每一個人都會獲得各自的滿足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