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打破傳統紀錄片刻板印象,紀錄電影如何尋求突破?

12月11日,由許慧晶執導的紀錄電影《棒!少年》登陸院線上映。

影片此前開啟“百城首映禮”,遍佈全國82個城市,場均上座85+人次,一路收穫大量“爆款”口碑。

此外,《棒!少年》於今年在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中以9.42分(總分10分)的高分位居觀眾投票第一名,斬獲“最佳紀錄長片”“觀眾選擇榮譽電影”雙料大獎。紀錄片進入內地院線並日漸受到矚目,在今天的華語片市場算是一份不小的驚喜。

年度評分最高國產片‍

《棒!少年》是一部國內罕見的中國棒球題材紀錄片,講述了一個關於成長和希望的故事。電影採用紀實的形式聚焦一群曾被生活“放棄”的少年,他們大多是6-15歲之間的“事實孤兒”,被前國家棒球隊隊員孫嶺峰召集起來加入“強棒天使”棒球隊,重新出發,從零基礎開始學習棒球,在揮棒中尋找人生新的方向和希望。

《棒!少年》打破傳統紀錄片刻板印象,紀錄電影如何尋求突破?


12月6日,《棒!少年》開啟全國百城首映,第一批放映後就有觀眾直呼這是“2020年看過最光明的電影”。“好看”,最簡單直接的肯定,在觀眾評價中頻頻出現。“‘戲劇性’絲毫不遜於任何劇情片,稱得上任何層面的‘好看’”。

作為一部“顛覆你對紀錄片認知”的電影,它讓觀眾感嘆:“要是紀錄片都拍成這樣,我就不困了”。由此可見這部紀錄片讓不同年齡層次、身處不同人生階段的觀眾都深感共鳴。

《棒!少年》打破傳統紀錄片刻板印象,紀錄電影如何尋求突破?


在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上,《棒!少年》以黑馬姿態殺出重圍,獲得9.42的場刊最高評分,拿下“最佳紀錄片”“觀眾選擇榮譽”雙料大獎。從FIRST載譽歸來後,《棒!少年》的網絡口碑也一度引爆,各路反響好評如潮。在網絡社群榜單上,“FIRST雙料大獎得主”“年度最高分”“12月TOP1”是圍繞這部紀錄片的高頻詞彙。

豆瓣8.7的高分讓《棒!少年》成為目前年度評分最高國產片。再加上影片得到了周迅、李冰冰、汪涵、楊瀾、王一博、大張偉等一眾有影響力的藝人聲援支持,為這部國產紀錄片加持不少熱度。

紀錄片產業化進程 ‍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以反映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2010年,隨著《關於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發佈,提出了紀錄片產業發展的總體要求與主要任務,構建了紀錄片整體市場體系及發展戰略,中國紀錄片產業化進程正式開啟。

自此以後,中國紀錄片產業化經過5年的高速增長,在2016年開始放緩增速。到2019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50.36億元,同比增長9.4%;年生產總值約66.60億元,同比增長3.3%,增長幅度為近10年來最低值。而從這個增幅數據可以直接看出,中國紀錄片市場目前正處於瓶頸階段。

《棒!少年》打破傳統紀錄片刻板印象,紀錄電影如何尋求突破?


我國紀錄片產量最高的主要有兩類:一是迎合國家主題主線宣傳需求的作品,二是迎合市場需求的美食紀錄片。在紀錄片素材和內容上,國產紀錄片選題類型依舊相對單一,能抓住受眾需求點的紀錄片仍然缺失,這也導致紀錄片行業盈利比例普遍不高。

相對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動輒上億元的收入,紀錄片的回報往往僅有幾十萬元或者幾百萬元,能夠達到千萬元級別收入的紀錄片實屬鳳毛麟角。

紀錄影片的行業現狀‍

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而電影的誕生源始於紀錄片的創作。作為電影的初始形態,紀錄電影具備巨大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對於豐富電影類型有著重要意義。

作為紀錄片產業中的重要一環,與之背後的價值意義相比,中國紀錄電影的發展形勢卻向來不容樂觀。不僅在影院市場難尋蹤跡,在電視、網絡等平臺的數量也十分有限。

《棒!少年》打破傳統紀錄片刻板印象,紀錄電影如何尋求突破?


2014年,中國紀錄電影總票房達到歷史最高點7.22億元;到2016年則下降到1.98億元;在2018年又掀起了一股小高潮,作品數量達到57部,總部票房達到5.3億元。

除去17年的現象級紀錄片《二十二》(1.7億)和18年的《厲害了,我的國》(4.8億)以外,無論是國產還是國外引進的紀錄電影都再也沒有票房過億的作品出現。

2019年,中國紀錄電影生產製作合計47部,同比下降17.54%;總票房降到近年來最低值,僅有1.49億元,降幅達到72%,在2019年全國電影總票房642.66億元的產值裡僅佔有0.43%。

其中小成本紀錄電影《零零後》票房破500萬,這部本來難逃影院一日遊的小片,在競爭激烈的影院市場奇蹟般地存活了97天,觀眾數量達16.7萬人次。

《棒!少年》打破傳統紀錄片刻板印象,紀錄電影如何尋求突破?


有人以為跟600多億的中國電影市場大盤相比,500萬的票房根本就微不足道,但對大多數堅持小片創作的電影工作者卻是一劑強心針。

今年10月上映的國產紀錄片《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也是一樣,上映46天累計票房近千萬,身處今年的行業大環境能有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紀錄電影如何突出重圍

關於國產電影紀錄片市場的討論和關注越來越多,這一領域也成了有待開發的藍海。可難以融於市場一直以來是中國紀錄電影最大的痛點。一方面,嚴重同質化的國內院線市場極大擠壓了紀錄電影的生存空間。

另一方面,紀錄影片大多屬於嚴肅題材的範疇,其主題普遍具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對一些觀眾而言,這似乎為影片的觀看設立了一定的門檻,但其實,只要使用恰當的敘述方式,再沉重的題材都不難吸引到觀眾的目光。

《棒!少年》打破傳統紀錄片刻板印象,紀錄電影如何尋求突破?


因此,中國紀錄電影的市場化發展也必須從自身和外在環境兩方面著手,提升紀錄電影的故事性,結合紀錄電影的審美特性,探尋差異化的營銷方式。

以紀錄片《二十二》為例,雖然影片採訪段落的陳列方式仍舊零碎,但在導演精心的編排設計之下,那些逐層深入地講述顯然很好地調動了觀眾的情緒、讓觀賞者慢慢獲得了一種劇情片般的沉浸式觀感。

另一方面,紀錄片的視聽風格普遍較為傳統,大多都伴隨著較為粗糙的場景設計和大量的長鏡頭,就這一點而言,在主打視聽效果的放映廳中,紀錄影片的銀幕優勢確實不明顯。

為此,從拍攝者的角度出發,紀錄片也可以試圖用更精美的視聽效果來吸引觀眾——比如今年上映的紀錄片作品《掬水月在手》,影片全程使用了4K拍攝,場景也遍佈全球各地十幾個城市,比起以往的紀錄片而言,《掬水月在手》在影片信息量和視覺震撼度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棒!少年》打破傳統紀錄片刻板印象,紀錄電影如何尋求突破?


雖然市場化是中國紀錄電影繁榮發展的必經之路,但市場化只是途徑和方式,並不是最終目的,上乘的質量始終是紀錄片突圍市場的根本前提。紀錄電影目前所佔市場份額確實很少,但對比質量參差不齊的劇情片,其品質往往要高出很多。這對於日趨理性的觀眾而言,是觀影選擇的一大優勢。

所以中國紀錄電影在走市場化道路的同時,也要繼續堅持真實特性、堅守藝術品質。畢竟,隨著輿論引導性影響,觀眾審美品位的逐步提升,大家越來越希望看到良心製作的好片,而不僅僅是譁眾取寵的大片。


本文由 澤深影業 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