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秦王朝統治下建築文化的演進,從中看統治者如何鞏固中央集權

文:歷史保溫杯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這一時期,秦朝集合先秦諸國的建築技術,統籌各大建築風格,中國建築便呈現出大一統的趨勢。

由於春秋戰國的建築技術建築思想等方面的不斷變化發展,到秦朝時,建築建設由簡到繁,由樸素到繁華,不同地區的建築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獨具風格的建築文化。

一、在大一統王朝背景下秦朝建築文化向統一性,獨創性趨勢演變

  • 秦國經歷商鞅變法,國家實力顯著增強。在秦國君王嬴政在位時期,實現了天下大一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面對地域遼闊的疆土,為了鞏固王權,秦始皇實施新。秦始皇整改經濟,政治,統一全國貨幣與計量單位,統一以小篆為全國統一文字,並且改變以往實行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淺析秦王朝統治下建築文化的演進,從中看統治者如何鞏固中央集權

圖 | 秦始皇

這些措施的實施減輕了各地區之間的語言溝通障礙,加強了各地區的建築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建築文化的融合,促進了建築文化的向共同化方向發展。

“秦磚漢瓦”是對秦漢時期建築特殊的概述。秦朝時期百姓所居住的房屋以土坯磚為主;城市建設則以石砌磚為主。

秦朝都城咸陽的佈局亦是具有開創性,它改變了傳統的城郭佈局制度,在渭水南北方向空曠的地區建築了大大小小的宮殿。這些宮殿並非統治者長期居住的地方,由於離城區主宮殿遠,被統稱為:離宮

交通的整體性在秦朝也被體現,咸陽地區周圍二百里內宮殿離宮被秦國百姓藉助交通要道的修建聯合成一個有機整體。秦朝主張以宮為城,不主張建外廊作為防護,這些都是秦朝建築獨特性與創新性。

二、秦王朝統治下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作品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為了鞏固疆土,防備匈奴等少數民族的入侵,秦始皇將燕、趙、秦三國長城相連,鑄就了

萬里長城這一奇蹟,“就地取材”是此時建築百姓概括的寶貴經驗。長城被列為世界八大建築奇蹟之一。

淺析秦王朝統治下建築文化的演進,從中看統治者如何鞏固中央集權

圖 | 秦長城示意圖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建築規模龐大,佈局完備,設計完善的君王陵墓。陵墓中的兵馬俑震驚海外,也是名列世界八大建築奇蹟之一。不過由於難以保護宮殿,防止物件氧化,秦始皇地宮至今仍然沒有被挖掘。

靈渠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運河之一,流向由東向西。但這並不是為了地區間交通往來,而是為了擴大疆土、征服嶺南地區而修建。

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將整個華東、華南地區連接起來,為我國在南方地區建立穩定的統治,做出了重大貢獻。

都江堰,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蹟。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採用的是中流作堰的建築方法。

都江堰有洪減災與引水灌田兩大作用,對我國的農業發展與建築技術的創新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對建設技術是突出性改變。

阿房宮,秦朝宮殿建築的代表之一。阿房宮的建設有一奇特之處:磁石門。以磁石為門是為防止君王遇刺,磁石具有吸鐵作用,使刺殺者的刀具等不能進入,暴露出刺殺者的身份,從而保衛皇上的安全。

其次是為了向其他少數民族顯示阿房宮前殿的神奇之處,令其驚恐卻步並彰顯莊嚴。

淺析秦王朝統治下建築文化的演進,從中看統治者如何鞏固中央集權

圖 | 阿房宮

三、“城關夜晚花如錦,五彩華燈上高樓”——秦王朝統治下的建築特色

1、建築規模與組合方面

規模更為宏大,組合多樣化。秦始皇為突顯自身統一中原的前無古人,以商周建築文化為基礎,擴大宮殿,黃陵等建築面積。

秦始皇時期開始修建的阿房宮佔地十五平方公里,宮殿廣闊、氣勢宏偉,據記載阿房宮並未修建完成,它修建完面積的寬廣可想而知。

廊院是秦建築之中的一大特色,樓,閣亦是建築中不可或缺的,阿房宮賦中“廊腰縵折”等詩句對於亭臺樓閣的描述足以體現其特色。

秦建築文化融合春秋戰國時期諸多國家的特色,建築的組合與形式更加多樣,具有特色。

2、建築類型方面

以宮殿、禮制建築與陵墓為主 。秦朝僅僅傳承兩世便被滅國,大部分原因是秦統治階層的奢侈。由於貴族階級享樂主義思想的蔓延,對於宮殿建築的要求便格外注重。

古代神佛觀念濃厚,禮制建築不在少數。然而百姓的建築在這一時期並沒有突出的特色,大多房屋以石磚,土房建築為主,形式十分簡樸。

3、建築佈局方面

注重規整佈局,整體佈局,講究主次,注重襯托作用。秦時期建築規則完善,講究十字對稱,高臺建築為建築主體。例如都城咸陽,交通要道將京都聯合為一個整體,城區內部宮殿對稱分佈,坐落分明。

淺析秦王朝統治下建築文化的演進,從中看統治者如何鞏固中央集權

圖 | 秦宮殿

秦建築不似以往的的建築隨意性,建築突出主次地位,以低小的次要房屋作為陪襯,參差的屋頂,以及門窗上的雨塔擺設的不同,彰顯中央位置主建設的地位,使建築呈現出主次之分。

輪廓建築變化多樣,但以廊院試佈局為主,門、迴廊被皆作為襯托物,凸顯中央建築的尊貴。

4、建築工藝方面

以木材為主、建築技術趨於成熟、色系較單調。春秋戰國時期常用的建築構架為:抬梁、穿鬥、井榦。在這時期,這些技術都比較成熟,成為全國通用的技術。

在古代於生產水平低,科學技術能力弱的情況下,原料開發能力小,建築材料普遍以樹木為主,因此秦宮殿建築保存度低。

由於生活的壓力,百姓對顏料的調配也沒有過多要求。這一歷史時期,宮殿等建築的顏色以黑、紅、硃紅、青綠為主,這與後世宮殿的金黃色大不相同。

5、突出建築方面

注重陵墓建設與禮制建築。秦朝的陵墓建築驪山陵,便是秦始皇陵墓。在中國曆代王朝君主陵墓中,秦始皇的建築規模是前所未有的,豐碩的陪葬物居是各代帝王陵之首,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陵園佔地面積廣闊,接近八平方公里,分內外城。在內城和外城的間隔中共分為七大墓室: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以及修陵人員的墓室。

秦朝對於禮制建築特別注重,並且禮制建築眾多。禮制建築是不允許人居住,專門為古代禮制服務的建築,因此有大部分因為遵循禮制而建造的建築,這些建築與宗法制度關係十分密切。

禮樂教化為我國古代最為重要的建築設計法則,並且禮制已嚴格控制到建築的空間秩序、建築形態等各個方面。

6、建築裝飾方面

在秦統一之前,秦國的建築裝飾就已經較為豐富。一般的裝飾為:奔鹿紋、鳳鳥紋…更為突出的裝飾紋路當為

瓦當,秦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瓦當的技術水平比其他國家高超。

淺析秦王朝統治下建築文化的演進,從中看統治者如何鞏固中央集權

圖 | 奔鹿紋瓦當

當嬴政統一中國後,瓦當的圖案更加豐富多彩,增添了四鹿紋、四獸紋、子母鳳紋等瓦當圖案,圖案的展現更加飽滿,圖案形式愈加優美華麗。

吉祥文字瓦當也是在秦統一後開始出現的,比如“刻有唯天降靈,延元萬年文字”

的瓦當。

四、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背景下建築文化折射的思想理念

秦人建築佈局注重對稱性與整體性,京都咸陽便是其建築整體性的代表建築之一,建築分佈模擬天空星象,展現咸陽宮天極地位,表現敬天地,種神明的思想。

大大小小的離宮還繞著咸陽城,彰顯出君王的獨尊地位,也表現出秦始皇唯我獨尊的專治思想。

秦朝採取以宮為城的方式,儀仗山川險阻護城,這便使山川成為背景,增添咸陽遼闊宏偉的雄偉氣概。

淺析秦王朝統治下建築文化的演進,從中看統治者如何鞏固中央集權

圖 | 咸陽城示意圖

“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木衣綈鏽,土被朱紫,宮人不移,樂不改懸,窮年忘歸,猶不能遍”

這反應出秦朝宮殿面積的廣大與統治者奢侈享樂思想的瀰漫。

山水宮苑是秦朝時期皇家園林的出現形式,即宮殿與應和自然山水環境聯合建造起來的,其面積依舊廣博,達到方圓幾百裡大。

例如:阿房宮的佈局是按天象而來,闕樓建立於終南山上,樊川被作為宮內的水池。

由於秦始皇為了皇位權利渴望長生不老,曾經多次派人去傳說中有神仙居住的東海三仙山——蓬萊、方丈和瀛洲尋求長生不老藥,表達了對永生的渴望,對掌控權利的慾望以及對統治千秋萬代的期盼。

秦朝的宮殿建坐西向東,遵守向東為貴的方向原則。其中原因有周代禮制的傳統亦有百姓注重以東為貴的意識的影響。

秦朝宮殿建築注重中軸對稱,講究整體。這體現出秦朝以法治國,注重法理的治國思想。秦朝建築也被稱為為禮制服務的建築,禮制思想在歷朝歷代都特別注重,秦朝亦是如此。

結語

中國建築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秦建築文化可以稱為中國建築史的青春時期,在中國建築文化中描繪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秦人雄厚、粗獷而卻心思細膩的性格特點影響到建築風格的形成,宏偉博大、嚴格規整秦、雄厚廣大成為時代風格。

參考歷史文獻:

《史記》

《資治通鑑》

《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