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海外仓“因祸得福”,未来能否实现稳步扩张?

来源 | 运联智库(ID:tucmedia),作者 | 运联研究院 田勇

跨境出口供应链在疫情中受到的打击是全方位的。上游工厂停工,导致货源枯竭;国内物流停摆,导致中游跨境卖家无法备货;在中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的同时,国外疫情暴发,导致下游的国际干线运力锐减,包裹难以通过直邮及时寄送到消费者手中,投诉增加、流量丢失。

核心导读:

1)海外仓通过大宗、集中备货,大幅降低国际头程成本,满足了跨境物流降本的需求;

2)海外仓从1.0到2.0再到未来的个性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跨境电商新需求的过程;

3)疫情下,跨境出口物流苦不堪言,海外仓成为难得的“稳定器”。

1、“降本”驱动第三方独立海外仓负重登场

当跨境出口电商从最初的以独立站、ebay为主战场的野蛮生长、仿牌肆虐、闷声发大财的粗放阶段,进入到2014年左右的红海阶段,以传统的邮政小包为主的跨境直邮物流,其服务水平和卖家、海外消费者的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愈发凸显。

诸如运输、清关、派送时效不稳定,易受海关临时政策、罢工等不可抗因素影响,货物安全无法保障等等痛点难以解决。最关键的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卖家们既要面对惨不忍睹的价格战,又要承担高企的物流费用,只能忍受有限的利润空间。

1.1 “缘起”于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

催生海外仓产生的直接驱动力,是跨境电商卖家对降低物流成本的强烈需求。起初,绝大多数卖家依赖简单粗暴的邮政小包直发模式。

2003年左右,有些卖家开始尝试将周转率高的SKU寄存在自己在海外朋友、亲属等留学生、华人家中,客户下单,就拜托海外友人直接从自己家寄出,这种看似粗糙的“寄存”模式奠定了海外仓的雏形。

海外仓在成本上,通过国内大批量集中出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头程成本,主要体现在国际干线运输成本的大幅削减;在时效上,目的国进仓后统一存储、一件代发等服务真正实现了在消费发生地的本土寄出,满足了客户希望尽快收到货的心理,如需退换也可以直接寄回海外仓,方便快捷,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客户体验。

以上海发美西洛杉矶(LAX)10KG普货包裹为例进行成本测算:直邮走空运(假设平时价格25元/KG),海外仓走美森快船至洛杉矶港(15元/KG),海外仓物流成本为330元,而直邮为500元,较海外仓高出34%。同时,从客户下单到收到货,海外仓时效约为1至3个工作日,而直邮通常需要3至7个工作日。

疫情下海外仓“因祸得福”,未来能否实现稳步扩张?

1.2 海外仓1.0阶段:粗放、朴素,依赖人工

2005年,速卖通设立美国仓,拉开了第三方海外仓全球布局的序幕。随后谷仓(纵腾)、出口易、万邑通、递四方(4PX)等玩家陆续杀入,尤其是2014年开始,遍地开花,开启了第三方海外仓1.0时代。

最初的海外仓,并不“高大上”。具体说来,在跨境电商卖家SKU不甚丰富、公斤段普遍集中在1KG以内、标品居多的早期,1.0时代的海外仓只提供最简单的入仓、人工上架、人工找货、拣货、打包、交寄本土快递公司等基础服务,属于完全依赖人工的操作模式。库存数据的统计及时性、准确率、寄出时间等都无法得到保障,很多时候卖家只能干着急。随着跨境电商卖货品类的拓展,1.0时代的海外仓服务流程的弊病也渐渐显露出来。

疫情下海外仓“因祸得福”,未来能否实现稳步扩张?

2014年前后,卖家数量和SKU急剧增长,商品品类、规格、重量日趋多元化,加之货量急剧攀升(票重30KG也并不稀奇),开始出现了上架延迟、仓储规划混乱、仓库空间利用率低下、拣货效率难以应付日常仓内运营、退换货操作不规范、实时仓储数据不准等弊病。这些现象旺季尤甚,卖家痛苦,海外仓自身更痛苦。

1.3 海外仓2.0阶段:效率提升,但仍需去同质化,以形成护城河

技术普及,效率提升的同时,第三方海外仓的差异化并不明显。随着ERP对接成为普遍现象,以及WMS系统等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仓内管理也迎来了的“赋能时刻”。仓内繁复、易出错的工作得以减轻,卖家也能够实时掌握库存数据、退换货进度,再加之专业化操作方案及法务人才的加入,使得海外仓彻底摆脱了“原始”形态。

疫情下海外仓“因祸得福”,未来能否实现稳步扩张?

同时,运转效率提升后,海外仓也能够腾出手来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如退换货重新贴标换标、重新打包、货物保养、维修、等增值服务。随着SKU愈发多样化,卖家需求愈发个性化,海外仓已经进入了2.0时代并呈现快速扩张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第三方海外仓分布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英、德。

疫情下海外仓“因祸得福”,未来能否实现稳步扩张?

但是,技术的大面积普及也会导致“千仓一律”,如何打造出自身辨识度高的个性化标签,是2.0时代的第三方海外仓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

不过,跨境货物品类横向上的极大丰富,货物公斤段的纵向拓展,也为个性化、专业化海外仓的出现提供了土壤。比如,聚焦大件户外家具品类的海外仓,可通过差异化服务构建出自己的护城河。

2、疫情考验之下,“稳”字当头

因降本而生的第三方海外仓,疫情之下其“未雨绸缪”的属性得以凸显,也为提升海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提供了几乎完美的解决方案,促成了卖家和买家的共赢。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长期来看,影响海外仓生存发展的关键,可能并不在仓内运营水平上,而是在向上向下整合资源的效率上。确切地说,关键是在于国际干线运输和目的国末端派送的边际成本下降。

2.1 仓中有“粮”,心中不慌

海外仓承载的“提前量”,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卖家的恐慌情绪。卖家在自身现金流允许的前提下,按照周转周期准确计算的海外仓备货,可以让卖家在至少一个周转周期内高枕无忧,甚至可能逆势增收。

在此过程中,首先凸显的是海外仓的成本优势,其次是消费者满意度。

值得一提的是,本土化的派送服务本身就能让客户体验到预期内的快递服务。疫情期间,此种服务更显得难能可贵,有助于增强客户黏性,避免卖家陷入因为无法履约导致货品、服务的负面评价增多、排名下滑,也避免步入苦心经营的流量付之东流的境地。

2.2 能持续“稳”住,才算真功夫

疫情毕竟是暂时的,对海外仓企业来说,谁能持续“稳”住才能体现自身真功夫。

海外仓的成本结构中,盈利与否,核心在于其全流程的资源整合能力,即能否有效整合前端揽货资源、干线资源整合效率(头程运输成本)、仓储效率(仓储管理成本)和末端派送资源(派送成本)。

前端揽货能力强,仓储效率高,日均发货票数足够多,就能获得更低的末端派送折扣。反之,末端派送成本的降低,仓储效率的提高,也会助推海外仓的前端揽货能力的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疫情下海外仓“因祸得福”,未来能否实现稳步扩张?

就边际成本敏感度而言,国际干线成本、末端派送成本无疑会随着货量的持续增长而明显下降,即干线货量、末端派送票数能否支撑海外仓运营商享受更低的折扣。比如,日派送1000票时末端FedEx派送报价折扣,会远低于300至500票时的折扣,干线运输报价和旺季订舱/订船能力,同样遵循基于货量的阶梯报价规则。

疫情下海外仓“因祸得福”,未来能否实现稳步扩张?

3、“确定”的海外仓 VS 不确定的现实和未来

3.1 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第三方海外仓或将涌现

纵观第三方海外仓的产生和发展状况,不难发现,在时间顺序上是先有降本需求,再有海外仓的诞生。虽略显滞后,但可以说,自海外仓问世后,基本满足了为跨境电商出口降本的需求。

不仅如此,降本之外,客户的更多新需求不断出现。这就迫使海外仓企业不得不继续向上打通头程运输的各个关隘,追求极致成本和高可靠性,向下优化仓内操作,整合派送渠道资源,寻求票均成本的最优解。

未来,相信我们会看到一批继续肩负着降本使命,同时又能提供个性化、强服务的第三方海外仓陆续涌现。

3.2 个性化、强服务的海外仓在逆境中将扎实成长,并进一步下沉

首先,疫情下,稳外贸,离不开跨境出口电商的助推;跨境出口电商的稳定和成长,离不开跨境物流的持续加持。第三方海外仓作为“难能可贵”的跨境电商物流“压舱石”,理应受到更多关注。

随着国家针对海外仓相关扶植政策的陆续出台,第三方海外仓会在服务个性化、仓库数量、盈利水平、仓址布局优化、渗透率等方面将获得稳步增长和提高。

其次,海外仓似乎对中小卖家还不够友好。一方面,提前备货需要占用资金,对于普遍现金流并不充裕的中小卖家来说很困难。另一方面,一旦滞销,仓租等费用也会水涨船高。而中小卖家有限的选品水平,恰恰又会增加滞销压库风险。因此,通过降低备货量限制,提供仓储金融服务等措施,将海外仓服务向更多中小卖家的下沉和渗透,也会是海外仓的扩张成长中的一大趋势。

本文为运联原创,作者:田勇;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