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救贖是一場相互的行為,救贖了彼此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在人生際遇失落之際來到了輔育院,面對著與他境遇相同,被社會放棄掉了的孩子們,馬修改變了孩子們的命運以及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中面臨的個別教育現狀與反映出來的兩種截然不同教育方式,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與深度思考,這也是該影片中的成功之處。

影片採取了倒敘的手法為開始講述,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昂克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昔日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裡面是他曾經的啟蒙音樂老師馬修遺下的日記, 於是影片便從他的回憶之中緩緩開啟……

《放牛班的春天》:救贖是一場相互的行為,救贖了彼此

懷才不遇的音樂家馬修,帶著失落的心情來到了輔育院,輔育院也被人稱之為“池塘之底”因為這裡的孩子們都是屬於被社會放棄掉了的,而此情此景也彷彿契合他的人生際遇,是灰暗的,但是他偶然間發現個性頑劣的孩子們心底裡居然有著,對音樂的喜愛和天賦,這使得他十分的驚喜。於是他便教導孩子們音樂,引導孩子們向善,最終改變了他們,有人說是馬修拯救了孩子們,救贖了孩子們,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救贖是相互的,與其說是馬修救贖了孩子們,倒不如說是孩子們救贖了馬修。

與其說是馬修拯救了孩子們,倒不如說是孩子們拯救了馬修

在人生失落之際來到輔育院的馬修,他的心情是低落的,而面對輔育院的環境,被社會放棄掉的孩子們,他的到來彷彿帶有一股宿命的味道,這裡的一切彷彿都是為他貼身定製而做的,但是就在這種環境之中他發現了孩子們對音樂的喜愛,於是偷偷地開始教孩子們音樂。

教孩子們音樂,孩子們在教育中成長並且改變了自己。原本輔育院的孩子們在非打即罵之中長大成長,接受的是“斯巴達式的教育”。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們心理是充滿戾氣的,日常對他人貫徹的行為模式也是採取報復式的行為,從影片中就可以看出,有某個學生因對環衛大叔不滿,就扔石頭把對方砸得滿頭是血,此種現象就很能反映出問題。

《放牛班的春天》:救贖是一場相互的行為,救贖了彼此

但是幸運的孩子們遇到了馬修,馬修發現了孩子們對音樂的喜愛以及天賦,排除萬難教孩子們唱歌,雖說是在教育孩子們歌唱,但是在教育過程中,馬修也在循循善誘地教育孩子們什麼是真、什麼善並把孩子們從泥潭之中拉上來,教育他們向善,幫助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在馬修的教育和引導之下,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們逐漸有所改變了,認識到自身的錯處也會向別人道歉了,這是馬修的成功之處,前後對比之下,可以說馬修拯救了,救贖了這些孩子們,這種拯救是從心靈到人生方面上的,但是從另外一種層面來說,何嘗又不是孩子們拯救了馬修呢?

馬修對孩子們的拯救是顯而現見的,而孩子們對馬修的拯救是“隱性”的

因為馬修到“池塘之底”的時候,也如“池塘之底”這個地方一樣彷彿是被拋棄的,不受人待見的,他的心情也如他的人生一樣如蒙上了一層薄薄灰色的霧,被霧籠罩著,但是就在這種環境之下,他發現了孩子喜歡音樂以及對音樂的天賦,這使他欣喜若狂,可以說馬修於這種頹敗的現狀下,找到了支撐下去的東西。教孩子們音樂,燃起了他對音樂以對生活新的熱情,這使得他一改以往的頹敗的心情,重拾起曾經的愛好,整個人也變得不一樣了。

《放牛班的春天》:救贖是一場相互的行為,救贖了彼此

是孩子們對音樂的喜愛讓他重新找到了對生活的熱情,因為對於曾經一個懷才不遇,不能實現音樂包袱的音樂家來說,有什麼比教會孩子們音樂,傳授他們自己引以為豪的音樂這更為令人開心了呢?因為某種程度上教孩子們音樂,讓孩子們歌唱等於讓他們在傳承馬修的夢想,代替馬修去完成他的夢想。而隨著孩子們歌唱技巧的提高,對音樂的喜愛日益增添,馬修整個人都從以往那種灰暗的心情中走了出來,對生活充滿了熱愛,所以某種程度而言,說是馬修救贖了孩子們,但是何曾又不是孩子們也救贖了馬修呢?是孩子們把馬修從懷才不遇的困境中拯救出來,燃起對昔日愛好,以及對生活的熱愛,所以說兩者之間是相互的,馬修既拯救了孩子們,孩子們也拯救了馬修,

前者的拯救是顯而現見的,而後者的拯救則是相對隱性的。

《放牛班的春天》:救贖是一場相互的行為,救贖了彼此

馬修引導孩子們走上正確的人生軌道,孩子們則給予馬修精神上的回饋

在整個過程中,馬修在教孩子們音樂的同時,也在引導孩子們向善。把他們從以往野蠻的生長狀態中拯救了出來,是馬修讓孩子們懂得什麼是尊重、什麼是善良、什麼是禮貌,所有孩子在馬修的引導之下,心裡都被種下了“善”的種子,而孩子門也在馬修的引導之下走上了正確的人生軌道,這是馬修對孩子們的幫助,而作為孩子們則給了馬修精神上的回饋,讓馬修重燃起了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這

是任何東西都不可比擬的,比物質上來的更為珍貴。同時這種回饋的方式很像現代裡面的親子關係與人與寵物的關係。

《放牛班的春天》:救贖是一場相互的行為,救贖了彼此

在現代家庭之中,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作為父母是有義務和責任負責提供物質條件,撫養孩子長大,但是作為父母的更多時候,除了要提供物質條件之外還要付出精力和心血,所以,怎麼來看都是作為父母的都是屬於“付出”的那一方,包括付出物質和精力等等,

所以我們經常歌頌父母的偉大,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作為子女的那一方又何曾不是回饋著父母?父母為我們提供的是物質條件,而作為子女的我們回饋的是精神的慰籍。比如父母在外辛苦奔波打拼了,回到家中看見撒嬌的孩子,所有的煩惱與疲憊都會隨著孩子的笑臉而煙消雲散,感覺所有的努力都值得,這一刻,孩子為父母提供的是精神上的物質,撫解了父母的疲憊。曾見過許多父母在面對生活壓力、工作壓力以及面對人生中重大打擊的時候,只要見到孩子的笑臉,他們就會渾身充滿力量,從孩子身上獲取了支撐他們繼續面對各種打擊的勇氣,以及汲取到一種名為“愛”的力量,這何曾不是作為子女回饋父母的另外一種方式呢?我想是的,你為我提供物質生活條件,而我回報你精神上的慰籍,都是相互付出,相互給予的。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似是馬修救贖了孩子們,引導孩子們向善,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但是反過來,從另外一種程度上而言,孩子們也救贖了馬修,是他們將馬修從那段灰暗的日子中帶了出來,給了馬修度過這段日子的精神支持,而這種回饋更難能可貴,

它的力量強大到足以支持一個人度過那段艱難的歲月。救贖是相互的,而最後的救贖也無異於此,你提供物質幫助,而我回饋你精神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