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冠”,其實就是夥計炒老闆,古代人辭官或歸隱的雅稱

“掛冠”,其實就是現在的夥計炒老闆魷魚,在古代叫辭官或歸隱。夥計炒老闆魷魚,在古代是不易的,古人想要出人頭地的途徑不多,一個是學而優則仕,做官一條道;二個是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去造反,讓天下利益重新洗牌;三個就是乾花錢買官、行賄、溜鬚拍馬等見不得陽光的勾當。得了官帽,而又“掛冠”走人,這是需要勇氣和實力,就是條件的哦!

“掛冠”,其實就是夥計炒老闆,古代人辭官或歸隱的雅稱

“掛冠”典故出自於《後漢紀·光武帝紀》,原文是:聞王莽居攝,子宇諫,莽殺之。萌會友人曰:“三綱絕矣,禍將及人。”即解衣冠,掛東都城門,將家屬客於遼東。

事情是這樣的:主人公叫逢萌,西漢時北海都昌人,即現在的山東東昌。西漢末年,逢萌在都昌縣擔任亭長的職位,由於遭到排擠和羞辱,滿腹經綸的他憤然棄官,離開家鄉,來到了京城。類似於現在的“北漂”,在京城大舞臺尋找發展機會。逢萌在朋友的幫助下,做了京城中的一名小官。

不久,漢平帝登基,由於年幼無知,大司馬王莽獨攬大權,朝政瑣事全部由他主持。然而,王莽的兒子王宇十分不滿父親的做法,尤其不贊成讓漢平帝的生母衛姬進宮來照顧漢平帝的生活起居。王莽覺得兒子太過放肆,有忤逆父親和朝廷的意思,竟然設計毒死了王宇。

“掛冠”,其實就是夥計炒老闆,古代人辭官或歸隱的雅稱

虎不食子,王莽也太沒有人性了。逢萌聽說這件事後,對京城的官場生態十分失望,他對朋友說:“當朝人事太亂了,我還是到其他地方避一避吧。”說著就把身上的官印掏出來。朋友大驚:“你真的要走啊?”他說:“如今朝綱混亂,禮教不明,就連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倫理關係都遭到了破壞,這種天下皆知的章法都難以保全,何況保人性命。再不離開這裡,免不了有殺身之禍啊!”說完,他就向朋友道別,將官帽掛在宮門外,帶上妻兒老小離開長安,到遼東隱居。

逢萌走後不久,果不其然,王莽篡位,建立了新王朝,對那些反對他的官員大肆殘殺,逢萌因有先見之明,躲過了這場浩劫。

“掛冠”,其實就是夥計炒老闆,古代人辭官或歸隱的雅稱


如果事情就到此為止,逢萌這“冠”掛的也就稀鬆平常了,腳底抹油溜之大吉的事情,有什麼值得說的呢!逢萌不同,他“虎頭”畫出,有人為他續了“豹尾”。待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後,可能是逢萌的“掛冠”之舉成為了佳話而出了名,新王朝的光武帝劉秀幾次徵召逢萌回朝做官,他都以年老體弱而拒絕了。

這“豹尾”後來還在繼續壯大,當王莽亂世已過時,逢萌從遼東遷到了嶗山,憑藉自己的才學,為當地人講學授業,聲望日隆。當地的鄉紳名士都很敬重他,這就是實力。逢萌死後葬在嶗山,成為著名的大隱士。明代即墨文人周如錦有詩讚曰:“逢萌憫三綱,舉世無枉足。遼東不可留,嶗山棲黃鵠。”

“掛冠”,其實就是夥計炒老闆,古代人辭官或歸隱的雅稱

在古代辭官或者歸隱的人多了去了,尤其是世態混亂,遇到善惡不分的主子,或者貪官汙吏的上級,憤然離去是常事。譬如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家當地主;嵇康不願為司馬家效勞,隱居幹起了體力活打鐵。這些不留戀功名利祿,依然辭官歸隱,一是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二是有才華和經濟後盾,三是後勁不減而在各自的領域幹出了名堂。這三個方面,也是在此重提“掛冠”老故事的原因。

古代“掛冠”,現在夥計炒老闆魷魚,你準備好了嗎!一是要學好本領,憑本事吃飯,現在沒那麼多地可供你“悠然見南山”的樂土,“採菊”多數是夢裡的事。二是要有高尚的品格,以人格的魅力去征服這個世界。三是要有堅強的意志,善於“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該炒老闆魷魚時決不手軟。逢萌、陶淵明、嵇康是我們的榜樣。(文/蔡駟 圖/網絡) (文/圖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