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錯把“需要”當成了“愛”

朋友女兒米粒17歲,和媽媽關係極差,基本不能交流,一說話就經常相互的惡語相向,彼此怎麼傷害怎麼來。

媽媽痛苦至極,孩子滿滿憤怒,如今已經不能上學,家庭瀕臨破裂。

我們錯把“需要”當成了“愛”

媽媽說:我很愛她,可是她卻一刀刀割我的心,有時候氣的殺了她的心都有!

女 兒說:我很愛她,可是她根本不愛我,她心理沒有我,她就是隻會要求我,滿足她的需要!

另一對母女關係親密,可是女兒卻抑鬱了。

媽媽說我們從來不打罵孩子,對她一直很尊重,按她的意願做事,和女兒像朋友一樣相處,女兒長大還要我們和她住一起呢。

我們錯把“需要”當成了“愛”

媽媽離開後,女兒一開始的表達如出一轍,可是有一句話和媽媽不同:等我有家了,我不會和他們住一起的,我會照顧他們,但要離我遠點。

很快聽到了另一種崩潰:媽媽不容易,可是我太累了,我不想扛著他們生活,我真的扛不動了。。。

這裡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我也相信這衝突的背後 都是渴望愛與被愛的彼此。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無意識的錯把“需要”當成了“愛”。

一個媽媽想在孩子身上滿足自己內在的渴望和需要,可是遭到了孩子的極力反抗。

一個媽媽從情感綁架,把依戀渴望充分釋放給孩子,讓孩子揹著甜蜜的負擔不堪重負,直到用精神崩潰來逃離。

不由得再次想起《 我家那小子》朱雨辰媽媽那一幕,上了年紀的媽媽對朱雨辰的要求嚴格,自我感覺良好的覺得所有一切都是為了我兒子好,甚至插手未來兒媳婦的選擇,生怕兒子的未來沒有被照顧好。

但事實是朱雨辰在家被媽媽管教的接近“崩潰”,一直沒辦法真正獨立,走進屬於自己的婚姻。

這是一個把孩子當做自己的一部分的媽媽。她的認知裡,儘管付出,只要管好兒子就是愛,背後隱藏的怎麼能說沒有自我控制慾的滿足,自己更需要兒子愛和感激的部分呢?

我們錯把“需要”當成了“愛”

2016年,張靚穎跟相戀10多年的男友馮軻宣佈婚訊時,卻遭到母親張桂英的強烈反對,她指責馮軻欺騙張靚穎當第三者,還吞了張靚穎和她在公司的股份,同時她認為馮軻不是一個值得女兒託付終身的男人。可是張靚穎在一片惋惜中奔向了自己以為最美好的“愛情”。

我們錯把“需要”當成了“愛”

一個母親直到女兒宣佈婚訊才知道女兒要結婚,這一幕本身就是一個悲劇,母親就是這樣也在極力維護著女兒的幸福。這麼努力的愛著張靚穎的媽媽為什麼被女兒如此的排斥。

我們怎麼能不去考慮是不是單親的媽媽把更多的期待和需求投給了孩子身上,讓孩子在有了力量以後,最終選擇了叛逆逃離。

五歲因為尿床不斷被母親指責打罵的孩子,到了41歲的她,因為這個難以言說的生理毛病,經歷過兩段無疾而終的戀情,依舊單身;嘗試過自殺,卻又恰巧被救,之後逃離家鄉,獨自北漂。依靠安眠藥和抗抑鬱藥度日的她,已經到了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療的地步。

我們錯把“需要”當成了“愛”

你能說小時候的母親不是為了孩子好,不是因為愛她所以才不斷糾正她嗎?

影片《愛上你治癒我》,王玲瓏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長大後順風順水生意做到了上億,後公司垮了她的精神也垮了。精神病院裡,母親奪過她的包,打碎她的幻想,惡狠狠的想把她拉回現實,一句“你別給我丟人現眼的”。讓王玲瓏徹底崩潰。

我們錯把“需要”當成了“愛”

崩潰的不只是王玲瓏,也有她的母親。王玲瓏精神崩潰,可以暫時逃避不堪的現實。其母同樣沒辦法面對現實:這個曾經優秀的,讓自己驕傲的女兒現在是個瘋子!所有的曾經付出都碎了一地,都寫著大大的“失敗”。

我們錯把“需要”當成了“愛”

卡倫.霍尼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中寫到:一位母親,她明明很寵愛自己的孩子,對於自己孩子的生日,卻總也記不住,這種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說這個母親的關注點並不是孩子本人,而是怎麼樣當一個好母親。她內心衝突的雙方,一個是她想要當一個好母親的理想1,另一個是她想要讓孩子經受挫折的無意識虐待傾向。

我們錯把“需要”當成了“愛”

很多名人說:世上只有一種愛是最純粹的,那就是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愛。簡單,直接,沒有理由。

而父母對孩子的愛在最初的那一刻,又怎能不是純粹的,簡單而單純的愛 ?

只是父母往往忽略了,自己經由自己父母傳承下來的,本身就是一個帶著缺失的個體。而渴望完美,讓父母無意識的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讓孩子成了最容易被投射對象。

父母無意識的幻想自己對孩子來說就是萬能的,完美的,不可超越的。把“我以為”的最好的觀點,自己已知的經驗,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包括缺點。

我們錯把“需要”當成了“愛”

忘記了自己是那個最需要先塑造,先完善的個體。

忘記了孩子是獨立的,不屬於父母,將來也會成為父母。

時間久了,父母自己就分不清楚自己給予的是愛還是需要了。 而是一股腦的定義為“愛”。所做的其實也就是在滿足自己成為一個理想化的好母親的幻想。

我們錯把“需要”當成了“愛”

當我們的“愛”帶著“我需要你”的時候,相信對方是收不到的。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把愛變成“你需要的”,愛才會真的在彼此之間流動。

愛不是“綁架”,“控制”,“索取”,更多的只是簡單“付出”。@教育話題@頭條號@青雲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