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縣食用菌產業扶貧故事

“小蘑菇”做成了“大產業”

——蒲縣食用菌產業扶貧故事

蒲縣食用菌產業扶貧故事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

蒲縣是一個農業資源稟賦獨特的縣份,有耕地35.2萬畝,林地181.28萬畝,林木覆蓋率59.8%;地勢東高西低,境內平均海拔1300米,年均氣溫 8.7℃ ,年降雨量586毫米,無霜期171天。

蒲縣是一方轉型發展、創新創業的熱土,伴隨著產業扶貧的鏗鏘步伐——食用菌這個“小蘑菇”撐起了起脫貧致富的這把大傘。全縣發展食用菌252棚,帶動貧困戶154戶種植124棚,務工帶動1524人。特別是蒲縣黑龍關鎮憑藉獨特的資源稟賦、氣候條件和地理優勢,食用菌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黑龍關鎮,人多地少,氣候冷涼,農業發展基礎差,農民增收路子窄,而且貧困人口達到1446戶4274人。當初,農民種玉米,一畝地純收入賺不到500元錢,時任黑龍關鎮黨委書記張晉峰、鎮長史瀟榮:“貧困人口的出路在哪兒?”通過多方考察,分析研判,結合實際,他們因地制宜提出發展食用菌產業是全鎮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


蒲縣食用菌產業扶貧故事


黑龍關鎮地處蒲縣東南部,素有西山"東大門"之稱,夏無酷暑、冬無霧霾,氣候冷涼,環境優美,具有獨特的小氣候特徵,臨大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是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食用菌生長的天然適生地,發展反季食用菌的條件得天獨厚。從2016年開始,黑龍關鎮黨委、政府明確食用菌發展目標,理清食用菌發展思路,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別是縣委薛鳳奎書記支持下,有序推動,逐步發展,他親自帶隊赴呂梁市興縣、交口縣等地考察學習,為全縣食用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黑龍關鎮鎮村幹部橫下一條心,團結帶領有熱情、想幹事、能幹事的產業帶頭人,到河南,赴呂梁,走運城,跑南方,並邀請山西農大、山西省農科院專家教授現場指導,培訓授課,聘請專業技術員定期進行技術指導。通過學習交流,既讓食用菌種植產業的農民學到了先進的種植新技術,又讓農民樹立了發展產業的決心,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輻射帶動面在不斷擴大,農民的收入在不斷增加,黑龍關的食用菌種植規模逐年擴大。到目前為止,全鎮共有食用菌大棚150餘棚,帶動貧困戶350餘戶1000餘人,參與食用菌發展的貧困人口,僅此一項人均收入就增加2500元以上,成為了黑龍關鎮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一項重要產業。在發展食用菌產業過程中,湧現出了蘑菇支書張江山、食用菌女強人趙曉慧等食用菌產業帶頭人,引領群眾不斷髮展食用菌產業,脫貧致富。


蒲縣食用菌產業扶貧故事


蘑菇支書張江山

蒲縣食用菌產業扶貧故事

黑龍關鎮蒲沙凹村支書張江山,2016年從開始袋料香菇、平菇生產,刻苦鑽研,矢志不移,從失敗到成功,一次次總結經驗。多年來,積極研究探索食用菌平菇、香菇、猴頭菇良種培育、疫病防治等新技術新方法,提高種植效益,帶動廣大農戶發展食用菌產業,為黑龍關鎮食用菌產業發展和助力脫貧攻堅起到極大的帶動作用。

在自己種植的同時,他積極引導周邊農戶參與種植並對他們無償提供技術服務,由於有了可靠地技術保障和服務,菇農都賺到錢,所以規模越做越大,起初蒲沙凹村做起來了,近幾年黎掌、宋家溝、劉家莊、碾溝和寨子等幾個村都有了不小的規模。

出菇旺季,是菇農最忙時間。為了使菇農的香菇、平菇能夠賣個好價錢,為了使產品在銷售方面沒有後顧之之憂,他多次奔波太原、臨汾、運城等地,瞭解市場行情並引回客商上門收購產品。由於技術好,菇農生產平菇、香菇質量高,黑龍關香菇、平菇逐步被臨汾、運城等市場的銷售商所重視,市場行情日漸看好。

自2014年他組建了蒲縣山珍種植專業合作社,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經營模式。投資200餘萬元,從2017年開始統一管理將部分大棚租賃、承包給農戶經營,基地提供生產設施,免費提供經營和技術指導、幫助解決產品銷售,近年來,蒲縣山珍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全鎮吸收貧困戶100餘戶參與生產經營,其中貧困人口205人在本地就業,每年人均純收入在萬元以上。現在黑龍關已經從一煤獨大向以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轉型。


食用菌女強人趙曉慧


蒲縣食用菌產業扶貧故事

蒲縣黑龍關鎮黎掌村慧勝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趙曉慧,賣過種子、化肥、跑過保險,每年的“折騰”背後都是一次人生的轉折。在鎮政府幹文職工作十餘年的她,辭去了工作,走上了一條返鄉務農、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道路。

在上小學時候的她,就看到上班人一月掙幾百元,農民辛苦一年收入很低,怎麼能把種地農民收入提高,始終在她腦海中浮現,一直就琢磨著,能把玉米價格賣到像麥子一樣或者更高的價格。今天的她的確站起來了,成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一個食用菌產業發展帶頭人,發展食用菌產業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成為帶動本村村民及周邊村民致富的女強人。

一切從零開始的她,請專家、搞調研,先後僱車到古縣、懷仁、榆次等地考察,學習人家技術和大棚建造,回來後花五萬元建了一座半地下溫室大棚。在建大棚的日子裡,每一個環節她都認認真真把關,起早貪黑,工人不收工,她不離工地,平整地基、購買材料、實地建造,曬黑了皮膚,磨破了手指的她,依然心是甜的,只想把大棚先建好。

大棚建好之後,2017年,生產了1萬菌棒,收入6萬元,並帶動本村及周邊5戶。在她指導的這5戶農民的菌棒生長正常,出菇正常。社會上蘑菇採購商都來拉蘑菇,有的打電話,有的親自開車來,形成搶手貨,得到村民好評。在2018年,由原來購買菌種的她,開始了自己制種,實現了食用菌生產一條龍。她的菌種質量好,價格低,尤其是對貧困戶,全部都是成本價,僅此一項受益的貧困戶就有22戶。

隨著食用菌經濟效益的提高,村民說:“這女子有本事了。”村民也去大棚看,外村村民也來看,就連隰縣也購買了她兩萬棒菌棒。她帶動的周邊食用菌種植戶達到了25戶,貧困戶8戶,在合作社務工的貧困戶達到了30餘人,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帶頭人。


蒲縣食用菌產業扶貧故事

同樣,黑龍關鎮發展食用菌的碾溝村、宋家溝村、寨子村的村民收益也十分可觀,貧困戶張文傑高興地說:“現在,俺們家脫了貧,一年能有3萬多元進賬,去年賣蘑菇收入2萬多元,在食用菌大棚務工收入1萬多元。日子,確實越過越好”。縣政府楊曉舟縣長包聯的黑龍關鎮,特別重視該鎮食用菌產業發展,多次調研,提出了很好的發展思路和更高的建設標準,他指導黑龍關鎮採取的“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發展食用菌產業,已建成集“育、產、銷、”為一體的蘑菇產銷產業鏈。今年,黑龍關鎮黨委、政府又在緊鑼密鼓籌備蒲縣食用菌產業化聯合體,整合資源,集中優勢,進一步凝聚產業發展合力,這也必將成為助力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蒲縣農業農村局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