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國復讀,他在美國轉學,教育需要怎麼樣的基本精神?

“高三打基礎,高四985”,那位當著電視鏡頭喊出這句話的同學,可能自己也沒想到他這一調侃之說竟然成為了這段時間的熱點話題。


我在中國復讀,他在美國轉學,教育需要怎麼樣的基本精神?


據說高考成績放榜後的第二天凌晨,廣東廉江市實驗中學大門口就排起了長龍。原來,該校2019年高三複讀班開始招生,計劃招收1000名。由於名額有限,大批來報名的學生和家長早在凌晨三點便在校門外守候,這其中不乏大量分數超過一本線的學生。


然而在筆者那個年代,復讀並不是那麼常見的選擇,但今天“高四化”似乎正在愈演愈烈。那些考的並不差復讀生是怎麼思考自己的這一選擇呢?美國的孩子又是如何對待“高考”不理想的狀況呢?這其中又體現了怎樣的教育現象呢?


這段時間我和兩個學生聊了聊,他們都在面臨“復讀”的難題,他們的故事對我很有觸動,分享給大家。


從“有學上”到“上名校”


故事的第一個主人公是李華,他出生成長在浙江省北部的一座小城市,父母都是普通上班族,從小學習認真的他就讀於當地最好的一所高中,這所高中一屆大概能有50個學生考上浙大。


李華是個早熟的孩子,我在和他聊天時很明顯的感覺到他對於未來有著堅定的規劃。“上浙大學計算機”,這是我在採訪他時聽到的印象最深的話,他明白像他這樣的人,只有上了名校讀一個熱門專業才能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在中國復讀,他在美國轉學,教育需要怎麼樣的基本精神?


“但我搞砸了”高考出分那天李華給最好的哥們發了這個消息,650分,這是李華的高考分數,按照後來公佈的一段線595分來看,考的並不差,這個分數足以讓李華上一個普通的985和211。


但是浙大去年的最低分數線是658今年應該還會漲,想學計算機的話這分數就更加不夠了,那天晚上李華哭了,他曾經思考了許久的人生計劃,第一步就實現不了。


他和我描述他簡短的心路歷程,從剛開始非常失望——後來冷靜下來後逐漸按照自己的排名去看學校——看完學校後再次失望因為大城市的985學校基本都很困難——開始考慮復讀的事——看完復讀的失敗故事後又開始動搖——詢問身邊的人的打算——發現打算復讀的的同學並不少——決定和父母商量復讀的事——下定決心復讀。


感覺現在復讀不再是一件丟臉的事了,很多其實考的還行同學都覺得只有上名校,以後才能出人頭地,那麼既然政策允許,那我第一次失敗了為什麼不再試一次呢?一年的時間可能改變一輩子”,李華說。


李華說的沒錯,這個時代為進名校主動選擇復讀的往屆生,將取代考分不上線或填報志願失誤而導致被動復讀的群體,成為復讀生主力。


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高考錄取率從1998年的33.86%增長到2018年的81.13%,20年間翻了2.4倍。當“有學上” 的底層需求滿足後,人們自然要追求 “好大學”的高層目標。


在當地一所招生復讀生的學校,招生還沒結束,已經有十幾個超過一本線的學生確定復讀,最高分655。“這兩年高分復讀生的確越來越多了”這是招生辦的老師這兩天和來諮詢的學生家長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我在中國復讀,他在美國轉學,教育需要怎麼樣的基本精神?


高考出分後的第3天,李華就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報名了復讀班,他和我發消息說,報名處的隊伍排的很長,人很多,但氣氛感覺很低沉很壓抑。


目前國內並沒有對於高考復讀生的人數統計,

但每年錄取不報道的人數據估算是在70萬左右。


這些復讀的孩子,每個人都知道最終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夠成功上岸(達到自己目標),但他們都相信自己是其中一員。


美國的復讀班不在高中,而在大學


在距離李華僅有數百公里的上海,Chris正在準備辦理F1學生簽證前往美國讀書,他的失落來的比李華更早。


去年十二月,ED了紐約大學的他被脆拒了,RD申請的十幾所學校中最終也僅被密歇根州立大學錄取,這是一所USNEWS美國大學排名85的學校,Chirs的夢校紐約大學則是排名前30的名校。而且相比於紐約這樣的大都市,密歇根實在是太農村了,對於出生成長在上海的Chris來說,他的失落不言而喻。


我在中國復讀,他在美國轉學,教育需要怎麼樣的基本精神?

我在中國復讀,他在美國轉學,教育需要怎麼樣的基本精神?

密歇根州立與紐大,村與城


Chris和我形容那段時間人生黯淡無光,沒想到自己申請的結果那麼差,但與李華不同他失落了一段時間後還是選擇去讀。


Chris說:“我有一個在美國讀書、工作的叔叔,他告訴我,在美國轉學是很自由的,在美國甚至有一群人叫做校漂族,是指那些不停換大學的學生,他們很多人拿到本科學位時已經上了至少兩三個大學,他們喜歡轉來轉去直到自己滿意為止。他說在美國轉學很自由,你大可以先去密歇根就讀再轉去更好的學校......


Chris說的沒錯,在美國轉學的確很自由,自由到什麼程度?據相關統計顯示,有大約1/3的四年制本科生有轉學經歷,相當一部分人本科四年上了三個、四個大學。美國大學是自由競爭的開放體制,學分可以隨身帶走,轉學制度讓學生在選擇大學時挑肥揀瘦,不滿意隨時換,所以美國大學的學生是不斷流動的。


美國很多學生就是把大學第一年當成高考復讀班,一天到晚在準備申請材料。每個人的轉學原因各不相同,但人人都想往高處走。


前美國總統奧馬巴也是轉學生,不過他沒有像那些校漂族那樣轉來轉去,他先是在加州的西方學院讀書兩年之後,轉至紐約市的哥倫比亞大學的哥倫比亞學院,在那裡主修政治學及國際關係,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再進哈佛讀的法律。


我在中國復讀,他在美國轉學,教育需要怎麼樣的基本精神?

奧巴馬在哈佛


在今年的申請季中,哈佛大學共收到4萬3千多份申請,其中有1950名學生被錄取,錄取率再創新低,約為4.5%,但我們還應該注意另一組數據:哈佛每年還會收到上千份的轉學申請,錄取率也是5%左右,而像康奈爾、布朗大學這樣的常青藤盟校轉學錄取率甚至超過正常錄取率達到30%。所以有的校漂族畢業時甚至頂著兩個常青藤的牌子。


正是這些給了Chris信心,相比於重新再去考標化做活動下一年再申請,似乎還不如先去一個不怎麼滿意的大學學習,再轉學來的容易。


美國大學轉學申請一般要到明年春季,但在這個暑假Chris已經在朋友的推薦下,在上海簽約了一家轉學機構讓他們做規劃。


這家機構去年就將一位密歇根州立的學生轉入了波士頓大學,這也是Chris選擇他們的原因。


復讀是被迫的最佳選擇?


我將Chris的故事告訴了李華,他很感興趣美國大學轉學的各種問題,他聽完後我能感受到他的羨慕,但他依舊冷靜。


他知道那是在美國,在國內轉專業尚是一件難事,轉學校還要往好的學校轉就更是天方夜譚。


沒錯,教育部2005年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基本上一舉粉碎了學生們的轉學夢。它明文規定“學生一般應當在被錄取學校完成學業”,還列舉了不得轉學的五種情形,其中包括:“由招生時所在地的下一批次錄取學校轉入上一批次學校、由低學歷層次轉為高學歷層次的”,只有那些患病或者確有特殊困難,無法繼續在本校學習的學生,才可以申請轉學。


這意味著絕大多數大學生只能從一而終,難有機會改變當初錯誤和不理想的選擇或者追求更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對於那些高考不理想的孩子來說復讀是被迫的最佳選擇!


我在中國復讀,他在美國轉學,教育需要怎麼樣的基本精神?

可能有人會列舉一堆理由來說明中國高校並不具備美國式的轉學條件,比如它的招生只以分數論英雄,學校之間大都互不承認學分,嚴進寬出的模式限制了學生流動的空間等。


中美高等教育體制的確存在很大差異,但以此為由拒絕破除那些阻礙轉學的問題,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我們常聽見“以學生為本”這句話,如果我們的教育真的是以學生為本,就應該想辦法在現有體制下為學生轉學創造一些條件,哪怕門檻很高,但至少應該開啟這扇門。


我接觸過很多普通學校裡的好學生,他們大學四年認真學習,名列前茅,但在畢業後因為學校不是985、211被用人單位卡在門外。


我也接觸過很多名校的學渣,在考上大學後關於學習唯一的目標就是不掛科,順利拿到畢業證後輕輕鬆鬆憑著學校的名氣踏進名企。


給真正優秀的人一個機會是這個社會應盡的義務,以學生為本應是教育的基本精神。


在聊天的最後,我問李華:“那你有期待以後國內大學也能形成這樣自由的轉學制度麼?”


“我當然期待,這是一個更好的方案。但是我覺得不可能,因為......因為這樣做的成本太大,而且可能還會打破高考最核心的精神——公平性”,李華說。


*本文參考資料均來自公開新聞報道和網站消息,文中採訪對象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